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由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所致,具体影响因素为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甚至出现坏死情况,引发神经功能缺损问题,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同时病情存在复发可能,一旦二次发病会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在脑梗死治疗中阿司匹林应用较为广泛,可有效缓解血小板聚集情况,但是需要患者长期服药,而关于服药期间出血事件报道不断增加,如何有效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情况受到广大患者的重视。
1.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能够有效组织血栓形成,具体机制为药物对血小板前列腺素环氧酶进行抑制,从而阻断血栓烷A2的生成,血栓烷A2是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主要物质,且抑制作用不可逆,因此效果更为突出。目前临床公认脑梗塞发生与血小板活性增加、黏附、聚集等过程相关,同时内外凝血系统被激活,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在治疗时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形成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手段,其中阿司匹林即为最为常用的单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应用广泛。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出血风险
脑梗塞患者病情恢复较慢,且多遗留后遗症问题,阿司匹林治疗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期服药,而在服药过程中存在出血风险,目前临床报道较多,具体包括手术期间出血、血肿、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等,若控制不当容易导致出现贫血或低血压情况,加重患者病情。其中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情况较为常见,具体诱因:(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发挥作用的,会对胃黏膜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造成干扰,消弱了胃黏膜屏障功能,药物在胃酸作用下发生去离子化,生成物具有脂溶性特点,在进入黏膜上皮细胞后会形成离子形成,加重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进而增加出血风险;(2)脑出血多与血压控制不当有关,或者患者配合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抗凝药物。
3.如何预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出血情况
3.1服药时间要合理并选择最佳剂量
阿司匹林对胃肠道具有一定的刺激影响,最好在饭后30min服药,切忌不要空腹服药,同时考虑到人体在早上6点-10点之间血液黏度最高,为了有效预防心血管不适情况,建议在早上8点左右服药,饭后服用,对于急性脑梗死情况,应该立即服药控制病情,尽量选择嚼碎口服方式。剂量方面则需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减轻对机体的损伤,国内常用剂量为75-100mg,对于冠心病介入术治疗或急性心肌梗死预防患者,用量会增加至300mg,但病情稳定后需立即调整剂量长期服用;
3.2联合用药需慎重
在阿司匹林长期服用过程中,不得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氯吡格雷(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药物、华法林等抗凝药、维生素B1等药物服用,其中氯吡格雷尽量不要同时服用,特殊情况应遵医嘱服药,维生素B1会促进阿司匹林分解,因此会加重对胃肠道的损伤,需严格控制;
3.3合理选择制剂类型并配合使用胃酸抑制剂
为了避免消化道出血,长期服药患者可选择肠溶性阿司匹林,此制剂能够在小肠碱性环境中释放,并缓慢吸收,有利于减轻肠道不适情况。同时考虑到阿司匹林会促进胃酸分泌,并抑制胃黏液产生,使得胃黏膜血流减少,导致H+逆向扩散,破坏胃黏膜,进而引发出血情况,因此在服药期间可口服胃黏膜保護剂、胃酸抑制剂等,若患者既往病史存在胃溃疡情况,需加服制酸剂,提高胃液碱性和药物离解度,减少胃壁药物吸收,增加排泄,配合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可选择组胺H2-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包括甲氰咪胍等,能够对H2受体进行抑制,将胃酸分泌途径切断,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肠道溃疡情况,进而预防出血情况发生;
3.4调整行为习惯
饮酒后乙醇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此时服用阿司匹林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因此长期服药患者必须戒酒,控制酒精摄入进而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同时作息规律,不得熬夜,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保证机体处于放松状态。
3.5强化基础护理
病人应积极主动监测自身皮肤、口腔、胃肠道症状变化情况,明确异常不适症状,尽量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平时注重口腔保养,一旦出现牙龈出血后应食用冰水或者加入凝血酶的药液漱口,减少口腔内的血腥味,若出血不止应及时食用胶海绵进行局部敷贴,大量出血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和止血药物;同时日常生活中药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出现高血压情况,平时保持情绪稳定,多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血压平稳,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多食芹菜等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应低于5g,饮食清淡,减少动物肝脏、海鲜等胆固醇、嘌呤较高的食物,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粗糙、辛辣刺激食物,禁忌油炸等热量过高食物,缓解对口腔和胃肠道的刺激,预防出血情况。此外多观察自身皮肤状态,若出现紫斑情况需及时就诊,可停药一段时间观察紫斑情况是否减轻,遵医嘱进行系统治疗,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改善皮肤状态。
1.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能够有效组织血栓形成,具体机制为药物对血小板前列腺素环氧酶进行抑制,从而阻断血栓烷A2的生成,血栓烷A2是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主要物质,且抑制作用不可逆,因此效果更为突出。目前临床公认脑梗塞发生与血小板活性增加、黏附、聚集等过程相关,同时内外凝血系统被激活,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在治疗时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形成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手段,其中阿司匹林即为最为常用的单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应用广泛。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出血风险
脑梗塞患者病情恢复较慢,且多遗留后遗症问题,阿司匹林治疗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期服药,而在服药过程中存在出血风险,目前临床报道较多,具体包括手术期间出血、血肿、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等,若控制不当容易导致出现贫血或低血压情况,加重患者病情。其中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情况较为常见,具体诱因:(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发挥作用的,会对胃黏膜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造成干扰,消弱了胃黏膜屏障功能,药物在胃酸作用下发生去离子化,生成物具有脂溶性特点,在进入黏膜上皮细胞后会形成离子形成,加重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进而增加出血风险;(2)脑出血多与血压控制不当有关,或者患者配合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抗凝药物。
3.如何预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出血情况
3.1服药时间要合理并选择最佳剂量
阿司匹林对胃肠道具有一定的刺激影响,最好在饭后30min服药,切忌不要空腹服药,同时考虑到人体在早上6点-10点之间血液黏度最高,为了有效预防心血管不适情况,建议在早上8点左右服药,饭后服用,对于急性脑梗死情况,应该立即服药控制病情,尽量选择嚼碎口服方式。剂量方面则需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减轻对机体的损伤,国内常用剂量为75-100mg,对于冠心病介入术治疗或急性心肌梗死预防患者,用量会增加至300mg,但病情稳定后需立即调整剂量长期服用;
3.2联合用药需慎重
在阿司匹林长期服用过程中,不得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氯吡格雷(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药物、华法林等抗凝药、维生素B1等药物服用,其中氯吡格雷尽量不要同时服用,特殊情况应遵医嘱服药,维生素B1会促进阿司匹林分解,因此会加重对胃肠道的损伤,需严格控制;
3.3合理选择制剂类型并配合使用胃酸抑制剂
为了避免消化道出血,长期服药患者可选择肠溶性阿司匹林,此制剂能够在小肠碱性环境中释放,并缓慢吸收,有利于减轻肠道不适情况。同时考虑到阿司匹林会促进胃酸分泌,并抑制胃黏液产生,使得胃黏膜血流减少,导致H+逆向扩散,破坏胃黏膜,进而引发出血情况,因此在服药期间可口服胃黏膜保護剂、胃酸抑制剂等,若患者既往病史存在胃溃疡情况,需加服制酸剂,提高胃液碱性和药物离解度,减少胃壁药物吸收,增加排泄,配合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可选择组胺H2-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包括甲氰咪胍等,能够对H2受体进行抑制,将胃酸分泌途径切断,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肠道溃疡情况,进而预防出血情况发生;
3.4调整行为习惯
饮酒后乙醇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此时服用阿司匹林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因此长期服药患者必须戒酒,控制酒精摄入进而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同时作息规律,不得熬夜,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保证机体处于放松状态。
3.5强化基础护理
病人应积极主动监测自身皮肤、口腔、胃肠道症状变化情况,明确异常不适症状,尽量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平时注重口腔保养,一旦出现牙龈出血后应食用冰水或者加入凝血酶的药液漱口,减少口腔内的血腥味,若出血不止应及时食用胶海绵进行局部敷贴,大量出血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和止血药物;同时日常生活中药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出现高血压情况,平时保持情绪稳定,多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血压平稳,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多食芹菜等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应低于5g,饮食清淡,减少动物肝脏、海鲜等胆固醇、嘌呤较高的食物,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粗糙、辛辣刺激食物,禁忌油炸等热量过高食物,缓解对口腔和胃肠道的刺激,预防出血情况。此外多观察自身皮肤状态,若出现紫斑情况需及时就诊,可停药一段时间观察紫斑情况是否减轻,遵医嘱进行系统治疗,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改善皮肤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