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下的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ngy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和解构色彩。《染血之室》是其较为重要的一部短篇,重构了蓝胡子童话的文本,女主人公的自述前后矛盾、半隐半现,邀请读者走入叙述的裂缝之中,体悟表层文本之下的丰富内涵。本文即从不可靠叙述的角度分析《染血之室》的文本,细究主人公的真实形象、卡特所展现的女性主义立场及她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一、不可靠叙述的界定
  不可靠叙述是西方叙事理论的重要课题,体现了现代小说对传统小说话语形式的拆解与反叛,表达作者“不再用一种声音说话”的价值理念。这一概念由韦恩·布思提出,发展至今,衍生出修辞性方法与认知方法两个分支。韦恩·布思从修辞角度考察叙述者的不可靠,将不可靠叙述定义为叙述者与“隐指作者”(作品中人物、情节、技巧等各种成分所体现出来的文本的统一)的冲突。布思将其初步区分为事实层面的不可靠和价值层面的不可靠,他的学生费伦增添了知识/感知层面,扩充成事实、价值、感知三大轴,提出了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读”和“不充分解读”六种不可靠叙述类型。
  修辞性方法以隐指作者为价值判定的锚点,而认知方法则从个体读者出发,探究读者在遇到文本冲突时如何运用自身的协调机制进行处理。对不可靠叙述的关注揭示了文本的内在叙述张力,丰富了隐指作者、叙述者和人物的主体声音,聚焦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多边互动。本文将试图还原《染血之室》被不可靠叙述遮蔽的真实文本,关注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对主题表达的意义。
  二、不可靠叙述中的真实人格
  《染血之室》中的“我”以不可靠叙述为手段,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纯真无辜的女学生,掩盖了自身虚荣、傲慢、重欲、控制欲极强的真实人格。“我”的自述中,贫穷的女音乐生与富可敌国、三度丧妻的侯爵结为连理,出于好奇心偷入地下室,发现侯爵残忍地虐杀了自己的所有妻子,将尸首藏于其中。在侯爵识破“我”违背了命令、要将“我”斩首时,“我”被城堡中的调音师和母亲联手救出。女主人公似乎全篇都保持着懵懂被动的状态,然而细细读来,会发现对事实的隐瞒和对价值的歪曲判断缠绕在一起,使得身为叙述者的“我”遮蔽了“我”原本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虚荣心。“我”强调“我发誓,认识他之前我从不虚荣”,将自己的物欲伪饰成贫寒少女对华丽之物的天然神往。“我”把新娘礼服比作圣诞节收到的蜜渍水果礼物,火蛋白石的戒指是吉卜赛人的水晶球,有意地选择了一系列华丽却廉价的事物作为比喻,弱化对金钱本身的贪求。叙述者在事实轴的报道是相当不充分的,“我”略去了与侯爵相识相恋的过程,暗示读者两人结婚是感情升温的结果。然而,“我”与侯爵是在公主的沙龙晚会上初遇的,后来侯爵拜访时,“我”能提前闻到他的皮革香味,但为了讨侯爵的欢心,总是假装被吓一跳。可以想见,如果“我”在沙龙上只专注弹琴,地位悬殊的两个人很难产生后续交集,而相处时俯下身段、小意温存,也体现“我”确实别有动机。当女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城堡,打量其金碧辉煌的摆设时,故作天真的比喻句消失了,“我”志得意满地想:“而我就是这座暖暖含光、喃喃细语的城堡的女主人。”由此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有意接近侯爵是出于物欲上的虚荣。
  其次是自我意识。在“我”的叙述中,“我”是一个贫穷自卑的女学生,多次强调“我一直有点想不通,经过那些妻子之后他怎会选上我”。然而,观及“我”对他人不尽客观的价值判断,女主人公的傲慢和野心一览无余。一方面,她对侯爵三任前妻的描述似褒实贬,暗示第一任妻子红颜薄命,假装无意地提及第二任妻子靠做裸模出名,形容第三任妻子是“鼻嘴尖尖、淘气伶俐的猴子”,对前妻的评头论足中充满了优越感。另一方面,“我”抱着敌意对待侯爵的下人,试图获得他们的敬畏和顺从。女主人公暗暗谋划要换掉女管家、掌握话语权,在打量管家时,叙述短暂地抛却了不可靠的外衣,暴露出“我”的真实野心:“我忖道,我在这里不会有多少权威可言的!”
  最后是自我欲望。女主人公看似是被侯爵诱导着面对情欲,但叙述初始,“我”对侯爵外貌的描述就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欲望。“我”将侯爵比喻为百合:“我知道拿花比喻男人很怪,但有时我觉得他像百合。是的,百合。”百合花瓣肉感、纯白无瑕,在西方一直被视为纯洁、忠贞的处子象征。侯爵在新房中摆放了大量的百合,这种花其实是为“我”陈设的,“我”却也将侯爵比作百合。这种形容体现的是反物化、反客体化的女性目光,“我”弱化了侯爵的雄性气质,带着情欲留意侯爵身上的香味、百合式的面庞和赤裸的红唇。女主人公清醒于侯爵的打量,将自己描述为一块赤裸的小羊排。尽管她强调自己的手足无措,但这种兴致盎然、游刃有余的比喻,却恰恰体现出“我”的乐在其中。叙述者刻意给出了自身心理的错误解读,以掩盖自己追求欲望的真实本性。
  三、不可靠叙述中的内在立场
  经由分析可以看出,《染血之室》中的“我”是以不可靠叙述为手段,掩盖了自身的真实性格。布思指出,当读者发现叙述者的叙述不尽可靠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反讽效果:隐含作者是反讽效果的发出者,读者是反讽效果的接受者,叙述者则是反讽的对象。此处卡特正是对“我”所采用的话语体系发出了反讽,展现作者自身的女性主义立场。
  “我”并没有如实地进行叙述,是因为“我”深知像侯爵一样的男性喜好乖巧无辜的女性,“他之所以受我吸引,一定是因为我少不更事”。为了迎合男性,“我”遮蔽了自身的意识和欲望,戴上面具,将自己打造为男性理想中天真顺从的“房中天使”形象。卡特通过叙述的前后矛盾塑造了一个明明野心勃勃、欲望浓厚,却不自觉采用被驯化的语言体式的女性。作为隐含作者,她肯定“我”的真实欲望,揭示女性在乖巧外表下的反叛,批判了男性千百年来对女性真实声音的歪曲和忽视。
  除了隐含作者,读者的参与也使得文本延展出丰富的阐释路径。对真实读者而言,由于其立场、价值观、身份与经历各不相同,对女性生存现状的认识不同,在解读卡特的不可靠叙述时也会持赞同/否定/无意识的不同状态。有人无法意识到这种反讽,有人会认为大快人心,也有人会对这种鲜明大胆的女性欲望颇有微词。这让《染血之室》具有了社会文化层面上更加宽阔的讨论空间。
  四、不可靠叙述中的两性关系
  由于一处重要的感觉不充分叙述,“我”的人物形象出现了割裂:自我意识极强的“我”,在发现了侯爵的残暴后,竟一下子变得软弱无能,只能被人营救。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形象割裂,是由于“我”从头至尾都隐瞒了自己对侯爵的真正态度。
  在文本中,多次提到了《崔斯坦》中《爱之死》这一歌剧唱段。《爱之死》是伊索尔德为死去的情人所唱的歌,两人由于家国伦理的隔阂,无奈双双殉情。这个华彩唱段象征着两人爱情的升华,性、爱与死亡缠绕一处。侯爵几度杀妻是为了追求爱与死融合在一处的至高情感体验,而“我”对他的这种渴望其实早有预感。在发现侯爵虐殺几位前妻后,女主人公并不震惊,而是想:“在心底深处,我一直知道这座城堡的主人会置我于死地。”后半段行动上的迟疑正证明了“我”对侯爵的矛盾感情:既有徘徊不定的爱意,又有求生的恐惧,在生死抉择中陷入迟疑。侯爵死后,“我”与调音师结婚,在最后一句,“我”终于披露心迹:“无论多厚的油彩、多白的粉,都无法掩盖我前额那红色印记。我庆幸他看不见它,不是怕他对我反感,因为我知道他的心把我看得通透,而是因为,如此可稍减我的羞愧。”这种羞愧是无法全然忠诚于丈夫的羞愧,因为她的一部分情感和受虐的欲望已经寄托给了侯爵。
  这种对立中又存在感情的关系设置,体现了安吉拉·卡特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作为女性主义者,她并不认为男女关系是一种纯然的对立,而是可以达成和谐的平衡。卡特通过弱化男性人物气质、增强女性人物的主动性(包括“我”熟习枪法的母亲)、建立女性亲密关系等手段来增加两方的平等性,但她并不否认两性之间存在着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联系。隐含作者的立场折射到叙述中,使得小说摆脱了非黑即白的战斗性,情感意涵更加动人深沉。
  总体而言,《染血之室》以女主人公的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起先主人公出于对父权的迎合掩饰自身重欲傲慢的真实形象,而叙述进程中由于受到剧烈的心理冲击、面临艰难的生死抉择,不可靠叙述逐渐向可靠靠近,展现了主人公之间复杂深刻的情感关系。卡特借不可靠叙述增添了作品的叙述张力,表达了自身女性主义的立场,呼吁解构父权中心主义、构建两性的平等关系。
其他文献
尤其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山间 河面 总容易起雾  这时候刚从梦里和你分别  我又想着 你是清晨的霜 凝结  成水珠 我要你把水珠笼罩的世界  赶出去 再把我裝进去  我就能透过这滴水珠的视角  去细细搜寻你从梦中跑出去后  又去了哪里  你可知道 我在起雾的时候想你  此时 鬓角还残留着 昨夜的霜
风,来或远去  小麦用灌浆沉淀,保持直立  天,越来越干  携手用麦浪描述苛求的水  小满过后  是从未来过的大满  农夫们沧桑的脸辉映着  太阳的光芒  祈愿农田充实金黄的颜色  麦芒未想好穿刺什么  收割机循环的刀片闪过  来不及惧怕死亡  刀光留在更锋利的麦茬  草大麦继续迎风摇曳  大地再一次空荡荡地沉默  和季节一起循环荣枯  寂寞的粮仓才是最好的归宿  让芸芸众生更加芸芸  深层次的思
其 一  塞外百年离乱,常把关河梦断。  揽盛世山城,唯感慨乾坤变,  思恋,思恋,坝上风光无限!  其 二  塞外风云何处?无限江山永固。  更气定神闲,浑忘我和云翥。  張库,张库情注百年商路。
摘 要: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的当代成长小说《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 1998) 通过从酷儿理论的角度重访维多利亚时代,描绘了其主人公Nancy如何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Waters运用她独特的创作天赋为“如何解决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之间的差异”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尝试性的回答。Waters通过将小说围绕主人公Nancy不断变化的身份而展开的方式,佐证了J
镜中白发逐年添,眼底光阴少避炎。  少小家贫离学海,春来国瑞出廊檐。  求知武汉攻书苦,从业榕城举步严。  后劲轻微居岭下,衙门縹缈锁窗帘。  咏中秋  古镇良宵似水柔,阖家赏月暖心头。  离骚寄语天涯客,渔父扬帆浦口舟。  诗圣菊前先醉酒,花神云外晚来秋。  齐肩望远登高处,携手寻求畅意楼。
摘 要:有感于时下哲学研究不断远离日用,愈趋专业,我觉着从职业这个视角或许更能把捉老子精神的脉搏。职业与求生直接相关,而个人面对求生时的反应可以透露平常被掩藏的心灵深处的秘密。老子在周王室图书馆任职多年。图书馆的工作具有社会服务性质,对象尤为特殊,较多清闲而又能与社会人事保持一定距离。图书馆的环境,构成老子思想的直接土壤,使其证得知足常乐的生活真谛,容易形成公正的立场并倾向高度的文化反省,且有利于
摘 要:商禽很擅长在诗歌中运用各种意象。本文主要对商禽诗歌中的动物意象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动物意象的研究,探析出商禽对于逃亡与自由、战争与和平的表达,以及他对于生命和时间所展开的形而上的思考,从而理解商禽对于时代与生命的理解。  关键词:商禽;动物意象;自由;人性  作者简介:吴雅娟(1995-),女,安徽芜湖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  [
如果说,西方的年轻人中没有人不知道盖茨比,则中国年轻人中没有人不知道孙少安。这两个角色所在的作品都对所处时代的年轻人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平凡的世界》大致可以说是这两个人物的传记。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寒。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如果最终的结果是英雄,其出处自然不算是重大因素。但,若是起点相似却归途迥异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而同途
蒸出年馍摆满堂,鸡猪狗兔各登场。  都夸姥姥手靈巧,赢得欢声笑语扬。  新年到,到年忙,挂灯贴对扫亭廊。  窗花剪出红梅艳,还见枝头喜鹊狂。
多伦多的枫 叶梢微泛黄  回旋反转 在风中漫无目的荡着秋千  步履匆匆的行人 鼻尖掠过一丝清凉  慵懒的阳光 撒在柿色羊毛外套上  似煮熟剥开的甜栗 软软糯糯  多少次 在街头的某个路口  被金木樨的若隐若现 袭击嗅觉  穿行在摩天大楼脚下的车水马龙中  猛然被扯回 一个有童年滤镜的  随机记忆  夜雨淅淅沥沥 换季风轻轻捂住耳朵  似被温柔守护着 内心悄然升起的火苗  将此刻的温暖燃至 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