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唐庄宗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伶官传序》(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下同)里曾谈到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在组织学生学习《伶官传序》这篇课文时,笔者从目标和压力的角度分析了庄宗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尽可能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目标和压力,积极进取,不断挑战自我。
[关键词]历史教训 目标 压力
名言警句“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庄宗。庄宗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我国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李存勖。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二十来岁继承父业,只用短短15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父亲遗愿,建立了政权,可谓盛极一时,威风八面。然而,庄宗只做了四年皇帝就身死国灭,那一年他42岁。按照欧阳修的看法,庄宗是做皇帝后宠信伶人(就是当时的艺人),成天与伶人混在一起,被伶人迷惑,朝政荒废,众叛亲离,最终走向毁灭的。
不管怎样,庄宗的人生结局无疑是一个悲剧。他所取得的成功与遭遇的失败都值得我们深思。欧阳修的思考与分析确有道理。但笔者试图从目标和压力的角度探讨庄宗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鼓励引导学生制定好奋斗的目标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
俗话说得好:心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庄宗前期的奋斗目标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发誓完成父亲的遗愿。课文《伶官传序》里提到,据说当时庄宗的父亲,也就是晋王李克用临死时给了庄宗三支箭,每一支箭代表一个遗愿,嘱咐庄宗务必完成。庄宗继承父亲遗志,励精图治,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他只用了15年,就逐步消灭了劲敌,实现了目标,建立了政权,完成了父亲的遗愿。遗憾的是,他没有及时调整人生的奋斗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后,就丧失了斗志,自我满足了,以为天下太平了。没有目标,犹如没有航向的船在海上漂泊,一个海浪就可以把它掀翻,葬身海底。实现父亲遗愿后的庄宗不就是这样的一只“船”吗?
人命之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险滩与激流,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压力。这本是很正常的。然而,不少同学却害怕压力,把压力当作包袱,畏首畏尾,束缚自己,甚至到头来怀疑自己。人们常说:压力与动力是并存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把事情做好。压力使我们做事时不敢松懈,陪伴我们越过险滩、渡过激流,培养我们克服艰难困苦的决心与勇气。譬如,一个塑料桶,如果是空的,放在平地上,一阵风会把它吹倒,但若是桶里装有一定的水,那它就不会轻易被风吹倒了。压力正像桶里装的水一样,能让我们站稳脚跟,经受风吹浪打。庄宗的前期有目标,自然会面临为实现父亲遗愿而产生的压力。他出征时总是把父亲留给他的三支箭带在身边,以时时警示自己要奋发图强,不能有半点松懈。所以这时候的庄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能与部下同甘共苦,部下也与他同仇敌忾。遗憾的是庄宗做了皇帝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不但不听忠言,反而把功臣抛到脑后,重赏无寸土之功的宦官伶人。后来更放纵了,全无进取之心。本来,庄宗自幼就喜欢看戏、演戏。登上皇帝宝座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如此自甘堕落的庄宗哪还有心思管理朝政?于是,就把朝政大权交给了宦官伶人。伶人当中谁技艺好,谁马屁拍得好,谁蟋蟀斗得好就可以受到重用。而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纷纷贿赂有权有势的伶人,很快导致吏治腐败,国势衰微。四年后,屯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军人皇甫晖趁机勾结党羽作乱。有意思的是,深受庄宗宠信的伶人郭从谦乘庄宗众叛亲离的时候也起兵叛乱,庄宗感到很没面子,愤而率兵抵御,不久在乱军中被乱箭射死,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试想,如果庄宗后期与前期一样有奋斗的目标,有奋斗的欲望和进取的压力,那情形会怎么样呢?历史是无法改变的。然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取启示,汲取教训。我们可以从庄宗的身上“读”出很多很多东西来。就拿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既要有短期目标,如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目标,然后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脚踏实地去做,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用理想规划人生。周恩来小时候不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吗?同时,正确地积极地对待奋斗中成长中的压力,不能让它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而要成为奋发的动力。如在学习中,我们会面临不少压力,尤其是考试考得不理想的时候。这是难免的,不必惊慌。我们要坦然面对,认真总结,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成功最终是属于自己的。铁人王进喜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乱飘飘。我们能让庄宗的人生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吗?
当然,凡事有一个度。如果目标太高,压力太大,不仅不能转化成动力,还可能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壶烧水时,如果没有压力水壶里的水就不会滚,倘若压力太大,水壶就有爆炸的可能。要像水壶那样,把多余的压力释放出来,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正如人们所说:适当的压力,是一缕徐徐的清风,吹送风筝无数,是一阵阵清冽的甘霜,润泽嘉禾万顷,是一双强劲的翅膀,推我凌空翱翔,越飞越高。
[关键词]历史教训 目标 压力
名言警句“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庄宗。庄宗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我国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李存勖。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二十来岁继承父业,只用短短15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父亲遗愿,建立了政权,可谓盛极一时,威风八面。然而,庄宗只做了四年皇帝就身死国灭,那一年他42岁。按照欧阳修的看法,庄宗是做皇帝后宠信伶人(就是当时的艺人),成天与伶人混在一起,被伶人迷惑,朝政荒废,众叛亲离,最终走向毁灭的。
不管怎样,庄宗的人生结局无疑是一个悲剧。他所取得的成功与遭遇的失败都值得我们深思。欧阳修的思考与分析确有道理。但笔者试图从目标和压力的角度探讨庄宗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鼓励引导学生制定好奋斗的目标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
俗话说得好:心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庄宗前期的奋斗目标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发誓完成父亲的遗愿。课文《伶官传序》里提到,据说当时庄宗的父亲,也就是晋王李克用临死时给了庄宗三支箭,每一支箭代表一个遗愿,嘱咐庄宗务必完成。庄宗继承父亲遗志,励精图治,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他只用了15年,就逐步消灭了劲敌,实现了目标,建立了政权,完成了父亲的遗愿。遗憾的是,他没有及时调整人生的奋斗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后,就丧失了斗志,自我满足了,以为天下太平了。没有目标,犹如没有航向的船在海上漂泊,一个海浪就可以把它掀翻,葬身海底。实现父亲遗愿后的庄宗不就是这样的一只“船”吗?
人命之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险滩与激流,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压力。这本是很正常的。然而,不少同学却害怕压力,把压力当作包袱,畏首畏尾,束缚自己,甚至到头来怀疑自己。人们常说:压力与动力是并存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把事情做好。压力使我们做事时不敢松懈,陪伴我们越过险滩、渡过激流,培养我们克服艰难困苦的决心与勇气。譬如,一个塑料桶,如果是空的,放在平地上,一阵风会把它吹倒,但若是桶里装有一定的水,那它就不会轻易被风吹倒了。压力正像桶里装的水一样,能让我们站稳脚跟,经受风吹浪打。庄宗的前期有目标,自然会面临为实现父亲遗愿而产生的压力。他出征时总是把父亲留给他的三支箭带在身边,以时时警示自己要奋发图强,不能有半点松懈。所以这时候的庄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能与部下同甘共苦,部下也与他同仇敌忾。遗憾的是庄宗做了皇帝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不但不听忠言,反而把功臣抛到脑后,重赏无寸土之功的宦官伶人。后来更放纵了,全无进取之心。本来,庄宗自幼就喜欢看戏、演戏。登上皇帝宝座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如此自甘堕落的庄宗哪还有心思管理朝政?于是,就把朝政大权交给了宦官伶人。伶人当中谁技艺好,谁马屁拍得好,谁蟋蟀斗得好就可以受到重用。而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纷纷贿赂有权有势的伶人,很快导致吏治腐败,国势衰微。四年后,屯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军人皇甫晖趁机勾结党羽作乱。有意思的是,深受庄宗宠信的伶人郭从谦乘庄宗众叛亲离的时候也起兵叛乱,庄宗感到很没面子,愤而率兵抵御,不久在乱军中被乱箭射死,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试想,如果庄宗后期与前期一样有奋斗的目标,有奋斗的欲望和进取的压力,那情形会怎么样呢?历史是无法改变的。然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取启示,汲取教训。我们可以从庄宗的身上“读”出很多很多东西来。就拿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既要有短期目标,如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目标,然后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脚踏实地去做,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用理想规划人生。周恩来小时候不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吗?同时,正确地积极地对待奋斗中成长中的压力,不能让它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而要成为奋发的动力。如在学习中,我们会面临不少压力,尤其是考试考得不理想的时候。这是难免的,不必惊慌。我们要坦然面对,认真总结,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成功最终是属于自己的。铁人王进喜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乱飘飘。我们能让庄宗的人生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吗?
当然,凡事有一个度。如果目标太高,压力太大,不仅不能转化成动力,还可能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壶烧水时,如果没有压力水壶里的水就不会滚,倘若压力太大,水壶就有爆炸的可能。要像水壶那样,把多余的压力释放出来,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正如人们所说:适当的压力,是一缕徐徐的清风,吹送风筝无数,是一阵阵清冽的甘霜,润泽嘉禾万顷,是一双强劲的翅膀,推我凌空翱翔,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