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围绕四对华裔母女在价值观、婚恋观以及生活细节等方面的矛盾展开,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本文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对该作品进行检索统计,基于得出的数据对作品中的华裔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分析能客观细致地把握作品,为读者解读该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喜福会》;语料库语言学;华裔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基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文学作品或现象展开分析。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开始利用语料库对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作品风格、人物形象等进行研究[1]。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料库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批评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特性,适用领域广,且具有相对完整的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2],使文学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转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不少学者运用语料库工具分析文学作品,如刘娟基于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通过检索乔伊斯小说《伊芙琳》的关键词,分析伊芙琳逃亡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该作品的主题[3]。宋艳秋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傲慢与偏见》的文本特征、主题及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从新的视角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解读[4]。《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该书塑造了典型的华裔女性形象。以往学者主要通过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等方法,从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文化差异等角度研究其文本语言特点、人物形象等,只有个别学者运用语料库分析了该文本的语言特色、女性主义思想、中国形象[5-7]。本文拟自建语料库,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对《喜福会》的关键词、搭配词等进行检索,分析其构建的华裔女性形象。
1 语料库建立与研究设计
本文所用的语料库由1995年新读者出版社出版的《喜福会》经过人工清理降噪所得,全书共计95343词[8]。参照语料库为英国国家语料库的书面语语料库。研究拟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5.9计算该文本的总体语言特征,如形符数、类符数、类符与形符比、词汇密度、词汇丰富度、平均句长等,统计文本的关键词表,再用词丛、搭配和语境共现等功能分析文本中的具体语句,从而得出结论。
2 《喜福会》文本特征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中,形符指文本的实际大小,相当于日常说的“词”;类符是不重复计数的形符数,而类符形符比可以反映文本中詞汇的丰富程度,即词汇密度。词汇密度对分析文本的话语风格、文本难度等有重要意义。本书有95343个形符,8457个类符,类符形符比为8.87%,标准化类符形符比为41.87%,低于英国国家语料库的45.62%,说明本文的词汇丰富度较低。全书共计289个句子,平均句长为15个词,平均词长为4个字母,短词较多,长句较少,阅读难度不高,易于理解。在按频率排布的词表中,除虚词外,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出现频次较高,说明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及对话形式展开故事,能在无形中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阅读时的代入感。“她”和“她的”的出现频次仅次于“你”“我”,说明本文的主角为女性,由“母亲”可推测文本的主要人物关系是母女。叙述多用过去时态,说明故事发生在过去。
上表为本文的主题词表,从表中可得出该作品的主要信息。
第一,主要人物。关键词表中除前两个人称代词外,“中国的”一词的关键值最高,由此可推断小说的主角来自中国。“梅”“钟”“莺”等中文姓名说明本文主要讲述数位华裔女性间的故事。关键值较高的“婆婆”“阿嫲”等中式称谓以及“妻子”等女性的身份词反映了文中的华裔女性在家庭中扮演长辈、妻子、儿媳等身份,说明作品关注华裔女性的家庭、婚姻生活。亲属称谓词“妈妈”“阿姨”位列关键值排行前两位,说明文中涉及的几位母亲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她们的儿女之间也相互熟识。本文主要以第一视角讲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各自身上发生的婚姻、家庭故事。
第二,故事背景。由“Tsing”(清)一词可推测母亲们的故事最早发生在清朝,在20世纪初清朝末年,部分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本文主角的移民故事就此展开。作为初代移民,母亲们回忆了移民前在中国的经历以及移民到美国的过程;女儿们生于美国、长于美国,讲述了她们各自的生活现状及与母亲的相处情况。
第三,主要内容。本文重点关注华裔女性人物,描绘了四对母女之间因文化差异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塑造了东西文化冲突下鲜明的华裔女性形象。
3 《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分析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移民一直抱有偏见。在中国传统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下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华裔女性,渴望在新的环境中重建文化身份并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却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逐渐在强烈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失去了自我。总体来看,书中对华裔女性形象的描写分为三类。一是以母亲们为代表的移民前在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中受尽压迫的华裔女性;二是移民后生活在美国自由民主文化中,面对文化冲击与种族歧视的华裔女性;三是移民后在美国成长,受西方文化熏陶,寻求社会认同的华裔女性。
3.1 移民前受中国传统男权社会压迫的华裔女性
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主要角色就是妻子和母亲,主题词表中“母亲”和“妻子”的关键值都很高。移民前,小说主要讲述了母亲们在中国各自的婚姻生活。根据语料库检索软件的词图功能,“妻子”一词集中分布在文本首尾两侧,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尤为密集,该部分为三位母亲在国内的第一段婚姻故事,因此,“妻子”在文中对应的是三位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的妻子角色。
通过检索“妻子”的搭配词,得到了“二姨太/大老婆/五姨太/顺从的妻子/好妻子/坏妻子”等搭配,其中,从第一任到第五任对妻子的排序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女性并非独立的个体,只是男性的附属物。在文中富商吴庆不断纳妾,他的妻子中不乏买来的女子,女性被物化为服务男性的工具;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女性之间也互相争夺算计,只为获得男性的重视,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苏安梅的母亲受二姨太逼迫成为吴庆的四姨太,儿子也被二姨太抱走以巩固她在婆家的地位,最后她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反抗欺压她的男权。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脑海中。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做一个孝顺长辈、服侍夫君、管教孩子的贤妻良母,这样才是一个“好妻子”。钟林冬就是整个旧社会女性的缩影。两岁时她就被父母许配给黄家成为童养媳,在黄家,钟林冬时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无条件地服从夫家的命令。她拼命学做家务,努力尽一个儿媳和妻子的本分,即便这样,她还是因为没能让婆婆抱上孙子成了“坏妻子”,被黄太太扇了一巴掌。 与妻子相对应的“丈夫”一词的词簇则是“第一任丈夫/新丈夫/坏丈夫”等。以“坏丈夫”为例,作为童养媳的鐘林冬讲述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时说道:“我知道自己嫁了一个‘坏丈夫’,但无论是现在抑或将来,我都别无选择。”钟林冬知道自己要嫁给“坏丈夫”,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就像物品一样,明知自己未来会悲惨地生活,但还是要遵从父母、丈夫的安排,只能被动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选择的权利。“第一任丈夫”指母亲们在国内的第一段婚姻中的丈夫,而“新丈夫”则指她们到美国嫁的第二任丈夫。在文中四位母亲移民前后各有一段婚姻,两任丈夫对待她们的态度千差万别。以莺莺为例,在第一段婚姻中,由于从小被灌输女孩子要顺从、文雅的观念,她认命嫁给了性情暴虐、在外风流不断的丈夫,发现自己怀孕后,她打掉了孩子并离开了第一任丈夫。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又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第二任美国丈夫。第二任丈夫很尊重她,但她从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生活中的苦难经历让莺莺变得沉默,直至话语权消失,最终整个人消失,这种对自我的不断贬低和最终的抹杀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的最大悲哀。
3.2 移民后面对文化冲击与种族歧视的华裔女性
在远离家乡满怀憧憬地只身移民美国后,以四位母亲为代表的生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华裔女性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在美国社会中她们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但由于性别、语言、文化、种族等障碍,她们始终不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纳。
在西方社会里,少数族裔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华裔女性一直受到白人歧视。在美国,由于不懂英文,她们不能和当地人正常交流,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在工厂里做廉价而辛苦的手工。钟林冬和苏安梅就相识于时薪75美分的饼干厂,而这样一份工作都是历经艰辛才找到的。四个母亲都在美国开始了第二段婚姻,但她们选择“新丈夫”只是为了获得一张合法留在美国的绿卡。她们学着像美国人一样去教堂,但因为对西方的宗教文化没有认同感,不管是牧师发言还是吟唱赞美诗,苏安梅的思绪都游离在场景外。虽然身处美国的环境中,但她缺乏归属感。为了消遣在异乡孤独而寂寞的生活,母亲们建立了喜福会,她们大多数人际交往都是和喜福会的成员进行。闲时,她们会坐在一起打麻将、拉家常,聊聊各自的女儿,然而在她们女儿的眼中,这种行为十分荒唐,为此母女间还闹过不愉快。她们被美国主流社会排斥在外,甚至连女儿也对她们的行为感到排斥和不理解。她们在美国社会中就像《看不见的人》里的主人公一样,生活在其中却又被孤立于这一环境之外,没有丝毫存在感。
3.3 移民后受西方文化熏陶成长的寻求社会认同的华裔女性
作为一个少数群体,华裔女性无论怎么努力,都被西方主流文化视为异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女儿们,虽然对西方的语言、制度、生活习惯、文化有归属感,但还是有一道隐形的种族之门将她们隔绝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
《喜福会》中,四位华裔母亲的女儿们从小在美国长大,自小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心理上她们与西方人无异。但是,与白人在外貌上的差异让她们在生活中受到不同对待,因此她们认为外貌的不同是自身的缺陷,并试图克服外貌上的差异,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莺莺的女儿丽娜不满于自己的东方面貌,为了克服东方人眼睛不够深邃这一“缺陷”,她刻意瞪大双眼,向美国人的深邃双眼看齐。苏安梅的女儿露丝因为肤色在美国男友泰德的家庭聚会上被泰德的妈妈认成越南人,而从小在美国接受美式教育长大的露丝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除此之外,女儿们都选择通过找一个白人丈夫这一捷径,让自己被美国主流社会接纳。她们越渴望被西方社会接纳,就越抵触使自己与众不同的中国文化。她们讨厌一切中国文化,讨厌母亲们把自己当作物品一样比较、炫耀,讨厌身在美国却保留中式生活习惯的母亲。女儿们坚信,只要彻底忽视、忘记自己的中国血统,无视一直以来影响母亲的中国文化、礼仪,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但这样做并没有使她们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而她们又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成为困扰她们生活和工作的难题,她们在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故事的最后,女儿们逐渐从自我迷失中清醒,开始建立自我身份。渴望获得尊重和平等的丽娜第一次向坚持账单平分的丈夫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薇弗莱放下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开始理解母亲的想法并接受母亲对自己的爱;而面对苦心经营却濒临破裂的婚姻,露丝开始直面心中关于文化身份和家庭地位的困惑,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捍卫权利。
4 结语
本文通过语料库方法对《喜福会》的关键词、词簇搭配等进行检索,并辅以文学分析,揭示《喜福会》中塑造的典型的华裔女性形象。该小说呈现了三类华裔女性形象,即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中国传统男权压迫毫无人权的华裔女性、移民后面对东西方文化冲击与种族歧视被边缘化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的华裔女性以及受西方文化熏陶成长的在寻求社会认同中迷失并重建自我的华裔女性。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少数族裔仍被无形的门阻挡在西方主流社会之外,民族融合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杨枫.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内涵与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43-156.
[2] 刘冰.语料库语言学视阈下的当代文学批评[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17.
[3] 刘娟.道德与情感的交融——从语料库文体学视角探讨伊芙琳的精神逃亡[J].外国语文,2013(4):48-52.
[4] 宋艳秋.基于语料库方法检索分析《傲慢与偏见》[J].文学教育,2019(5):136-137.
[5] 李佳炳.《喜福会》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43.
[6] 张晓燕.语料库文体学视角下《喜福会》的N词语块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3-98.
[7] 聂盼婷.基于语料库的《喜福会》的中国形象研究[J].英语广场,2019(2):9-12.
[8] 谭恩美.喜福会[M].纽约:新读者出版社,1995:1-237.
作者简介:王娟(1995—),女,山西兴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
关键词:《喜福会》;语料库语言学;华裔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基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文学作品或现象展开分析。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开始利用语料库对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作品风格、人物形象等进行研究[1]。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料库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批评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特性,适用领域广,且具有相对完整的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2],使文学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转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不少学者运用语料库工具分析文学作品,如刘娟基于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通过检索乔伊斯小说《伊芙琳》的关键词,分析伊芙琳逃亡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该作品的主题[3]。宋艳秋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傲慢与偏见》的文本特征、主题及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从新的视角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解读[4]。《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该书塑造了典型的华裔女性形象。以往学者主要通过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等方法,从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文化差异等角度研究其文本语言特点、人物形象等,只有个别学者运用语料库分析了该文本的语言特色、女性主义思想、中国形象[5-7]。本文拟自建语料库,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对《喜福会》的关键词、搭配词等进行检索,分析其构建的华裔女性形象。
1 语料库建立与研究设计
本文所用的语料库由1995年新读者出版社出版的《喜福会》经过人工清理降噪所得,全书共计95343词[8]。参照语料库为英国国家语料库的书面语语料库。研究拟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5.9计算该文本的总体语言特征,如形符数、类符数、类符与形符比、词汇密度、词汇丰富度、平均句长等,统计文本的关键词表,再用词丛、搭配和语境共现等功能分析文本中的具体语句,从而得出结论。
2 《喜福会》文本特征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中,形符指文本的实际大小,相当于日常说的“词”;类符是不重复计数的形符数,而类符形符比可以反映文本中詞汇的丰富程度,即词汇密度。词汇密度对分析文本的话语风格、文本难度等有重要意义。本书有95343个形符,8457个类符,类符形符比为8.87%,标准化类符形符比为41.87%,低于英国国家语料库的45.62%,说明本文的词汇丰富度较低。全书共计289个句子,平均句长为15个词,平均词长为4个字母,短词较多,长句较少,阅读难度不高,易于理解。在按频率排布的词表中,除虚词外,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出现频次较高,说明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及对话形式展开故事,能在无形中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阅读时的代入感。“她”和“她的”的出现频次仅次于“你”“我”,说明本文的主角为女性,由“母亲”可推测文本的主要人物关系是母女。叙述多用过去时态,说明故事发生在过去。
上表为本文的主题词表,从表中可得出该作品的主要信息。
第一,主要人物。关键词表中除前两个人称代词外,“中国的”一词的关键值最高,由此可推断小说的主角来自中国。“梅”“钟”“莺”等中文姓名说明本文主要讲述数位华裔女性间的故事。关键值较高的“婆婆”“阿嫲”等中式称谓以及“妻子”等女性的身份词反映了文中的华裔女性在家庭中扮演长辈、妻子、儿媳等身份,说明作品关注华裔女性的家庭、婚姻生活。亲属称谓词“妈妈”“阿姨”位列关键值排行前两位,说明文中涉及的几位母亲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她们的儿女之间也相互熟识。本文主要以第一视角讲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各自身上发生的婚姻、家庭故事。
第二,故事背景。由“Tsing”(清)一词可推测母亲们的故事最早发生在清朝,在20世纪初清朝末年,部分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本文主角的移民故事就此展开。作为初代移民,母亲们回忆了移民前在中国的经历以及移民到美国的过程;女儿们生于美国、长于美国,讲述了她们各自的生活现状及与母亲的相处情况。
第三,主要内容。本文重点关注华裔女性人物,描绘了四对母女之间因文化差异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塑造了东西文化冲突下鲜明的华裔女性形象。
3 《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分析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移民一直抱有偏见。在中国传统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下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华裔女性,渴望在新的环境中重建文化身份并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却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逐渐在强烈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失去了自我。总体来看,书中对华裔女性形象的描写分为三类。一是以母亲们为代表的移民前在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中受尽压迫的华裔女性;二是移民后生活在美国自由民主文化中,面对文化冲击与种族歧视的华裔女性;三是移民后在美国成长,受西方文化熏陶,寻求社会认同的华裔女性。
3.1 移民前受中国传统男权社会压迫的华裔女性
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主要角色就是妻子和母亲,主题词表中“母亲”和“妻子”的关键值都很高。移民前,小说主要讲述了母亲们在中国各自的婚姻生活。根据语料库检索软件的词图功能,“妻子”一词集中分布在文本首尾两侧,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尤为密集,该部分为三位母亲在国内的第一段婚姻故事,因此,“妻子”在文中对应的是三位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的妻子角色。
通过检索“妻子”的搭配词,得到了“二姨太/大老婆/五姨太/顺从的妻子/好妻子/坏妻子”等搭配,其中,从第一任到第五任对妻子的排序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女性并非独立的个体,只是男性的附属物。在文中富商吴庆不断纳妾,他的妻子中不乏买来的女子,女性被物化为服务男性的工具;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女性之间也互相争夺算计,只为获得男性的重视,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苏安梅的母亲受二姨太逼迫成为吴庆的四姨太,儿子也被二姨太抱走以巩固她在婆家的地位,最后她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反抗欺压她的男权。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脑海中。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做一个孝顺长辈、服侍夫君、管教孩子的贤妻良母,这样才是一个“好妻子”。钟林冬就是整个旧社会女性的缩影。两岁时她就被父母许配给黄家成为童养媳,在黄家,钟林冬时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无条件地服从夫家的命令。她拼命学做家务,努力尽一个儿媳和妻子的本分,即便这样,她还是因为没能让婆婆抱上孙子成了“坏妻子”,被黄太太扇了一巴掌。 与妻子相对应的“丈夫”一词的词簇则是“第一任丈夫/新丈夫/坏丈夫”等。以“坏丈夫”为例,作为童养媳的鐘林冬讲述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时说道:“我知道自己嫁了一个‘坏丈夫’,但无论是现在抑或将来,我都别无选择。”钟林冬知道自己要嫁给“坏丈夫”,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就像物品一样,明知自己未来会悲惨地生活,但还是要遵从父母、丈夫的安排,只能被动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选择的权利。“第一任丈夫”指母亲们在国内的第一段婚姻中的丈夫,而“新丈夫”则指她们到美国嫁的第二任丈夫。在文中四位母亲移民前后各有一段婚姻,两任丈夫对待她们的态度千差万别。以莺莺为例,在第一段婚姻中,由于从小被灌输女孩子要顺从、文雅的观念,她认命嫁给了性情暴虐、在外风流不断的丈夫,发现自己怀孕后,她打掉了孩子并离开了第一任丈夫。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又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第二任美国丈夫。第二任丈夫很尊重她,但她从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生活中的苦难经历让莺莺变得沉默,直至话语权消失,最终整个人消失,这种对自我的不断贬低和最终的抹杀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的最大悲哀。
3.2 移民后面对文化冲击与种族歧视的华裔女性
在远离家乡满怀憧憬地只身移民美国后,以四位母亲为代表的生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华裔女性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在美国社会中她们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但由于性别、语言、文化、种族等障碍,她们始终不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纳。
在西方社会里,少数族裔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华裔女性一直受到白人歧视。在美国,由于不懂英文,她们不能和当地人正常交流,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在工厂里做廉价而辛苦的手工。钟林冬和苏安梅就相识于时薪75美分的饼干厂,而这样一份工作都是历经艰辛才找到的。四个母亲都在美国开始了第二段婚姻,但她们选择“新丈夫”只是为了获得一张合法留在美国的绿卡。她们学着像美国人一样去教堂,但因为对西方的宗教文化没有认同感,不管是牧师发言还是吟唱赞美诗,苏安梅的思绪都游离在场景外。虽然身处美国的环境中,但她缺乏归属感。为了消遣在异乡孤独而寂寞的生活,母亲们建立了喜福会,她们大多数人际交往都是和喜福会的成员进行。闲时,她们会坐在一起打麻将、拉家常,聊聊各自的女儿,然而在她们女儿的眼中,这种行为十分荒唐,为此母女间还闹过不愉快。她们被美国主流社会排斥在外,甚至连女儿也对她们的行为感到排斥和不理解。她们在美国社会中就像《看不见的人》里的主人公一样,生活在其中却又被孤立于这一环境之外,没有丝毫存在感。
3.3 移民后受西方文化熏陶成长的寻求社会认同的华裔女性
作为一个少数群体,华裔女性无论怎么努力,都被西方主流文化视为异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女儿们,虽然对西方的语言、制度、生活习惯、文化有归属感,但还是有一道隐形的种族之门将她们隔绝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
《喜福会》中,四位华裔母亲的女儿们从小在美国长大,自小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心理上她们与西方人无异。但是,与白人在外貌上的差异让她们在生活中受到不同对待,因此她们认为外貌的不同是自身的缺陷,并试图克服外貌上的差异,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莺莺的女儿丽娜不满于自己的东方面貌,为了克服东方人眼睛不够深邃这一“缺陷”,她刻意瞪大双眼,向美国人的深邃双眼看齐。苏安梅的女儿露丝因为肤色在美国男友泰德的家庭聚会上被泰德的妈妈认成越南人,而从小在美国接受美式教育长大的露丝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除此之外,女儿们都选择通过找一个白人丈夫这一捷径,让自己被美国主流社会接纳。她们越渴望被西方社会接纳,就越抵触使自己与众不同的中国文化。她们讨厌一切中国文化,讨厌母亲们把自己当作物品一样比较、炫耀,讨厌身在美国却保留中式生活习惯的母亲。女儿们坚信,只要彻底忽视、忘记自己的中国血统,无视一直以来影响母亲的中国文化、礼仪,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但这样做并没有使她们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而她们又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成为困扰她们生活和工作的难题,她们在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故事的最后,女儿们逐渐从自我迷失中清醒,开始建立自我身份。渴望获得尊重和平等的丽娜第一次向坚持账单平分的丈夫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薇弗莱放下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开始理解母亲的想法并接受母亲对自己的爱;而面对苦心经营却濒临破裂的婚姻,露丝开始直面心中关于文化身份和家庭地位的困惑,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捍卫权利。
4 结语
本文通过语料库方法对《喜福会》的关键词、词簇搭配等进行检索,并辅以文学分析,揭示《喜福会》中塑造的典型的华裔女性形象。该小说呈现了三类华裔女性形象,即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中国传统男权压迫毫无人权的华裔女性、移民后面对东西方文化冲击与种族歧视被边缘化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的华裔女性以及受西方文化熏陶成长的在寻求社会认同中迷失并重建自我的华裔女性。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少数族裔仍被无形的门阻挡在西方主流社会之外,民族融合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杨枫.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内涵与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43-156.
[2] 刘冰.语料库语言学视阈下的当代文学批评[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17.
[3] 刘娟.道德与情感的交融——从语料库文体学视角探讨伊芙琳的精神逃亡[J].外国语文,2013(4):48-52.
[4] 宋艳秋.基于语料库方法检索分析《傲慢与偏见》[J].文学教育,2019(5):136-137.
[5] 李佳炳.《喜福会》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43.
[6] 张晓燕.语料库文体学视角下《喜福会》的N词语块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3-98.
[7] 聂盼婷.基于语料库的《喜福会》的中国形象研究[J].英语广场,2019(2):9-12.
[8] 谭恩美.喜福会[M].纽约:新读者出版社,1995:1-237.
作者简介:王娟(1995—),女,山西兴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