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自己的多年教学,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決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在教学《古诗词三首》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书,自己思考,抓住重点字词的含义,然后来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又结合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诗背景,再次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一切思考点都交给学生,把一切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学习《童年的发现》时,我引导孩子们针对感兴趣的句子进行思索,经过一番思索,引导孩子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甚至给他们一个小小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脱离课本,提出自己更感兴趣的问题。“人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胚胎是怎样形成的?”“人是怎么来的?”我又引导他们去搜集、查阅资料,然后再把他们拉回来,进入课文的深入学习。有了前面资料的铺垫,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最终一节课上得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走进教室正要讲课,忽然看到窗外雪花纷纷,不一会儿就大雪满地,我就暂时放下教学任务,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感受大雪纷纷的情景,然后引导他们说出描写雪的好词好句,孩子们很有兴趣地背着,而且很有感情,然后我又和他们一起玩打雪仗、堆雪人,引导他们说话、写片段、写作文,孩子们写得都非常生动形象,语句也很美。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就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教学《桥》时,这篇课文里面重点句子很多,我先引导他们了解了背景之后,然后就让他们自己读文,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我就让他们划分小组,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经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篇看似很难懂的课文,在孩子的眼里,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二、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开端引题就是提升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开篇我先引导孩子们唱草原歌曲,跳草原舞蹈,然后用課件向孩子们展示出草原美景,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兴趣提了起来,接下来的读文、理解等活动中,孩子们都兴趣盎然,一节课上得开开心心、高高兴兴,效果非常好。
教师妙用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激活课堂。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运用肯定和奖励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对于情绪低落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给他勇气和信心,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上的进步和提升。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怎样才能够运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季羡林的资料,先去读《留德十年》,在对作者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反复读文,小组合作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再回归文本,针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再进行阅读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收获。把一整节课都交给学生,真正地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编辑 李博宁
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決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在教学《古诗词三首》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书,自己思考,抓住重点字词的含义,然后来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又结合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诗背景,再次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一切思考点都交给学生,把一切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学习《童年的发现》时,我引导孩子们针对感兴趣的句子进行思索,经过一番思索,引导孩子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甚至给他们一个小小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脱离课本,提出自己更感兴趣的问题。“人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胚胎是怎样形成的?”“人是怎么来的?”我又引导他们去搜集、查阅资料,然后再把他们拉回来,进入课文的深入学习。有了前面资料的铺垫,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最终一节课上得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走进教室正要讲课,忽然看到窗外雪花纷纷,不一会儿就大雪满地,我就暂时放下教学任务,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感受大雪纷纷的情景,然后引导他们说出描写雪的好词好句,孩子们很有兴趣地背着,而且很有感情,然后我又和他们一起玩打雪仗、堆雪人,引导他们说话、写片段、写作文,孩子们写得都非常生动形象,语句也很美。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就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教学《桥》时,这篇课文里面重点句子很多,我先引导他们了解了背景之后,然后就让他们自己读文,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我就让他们划分小组,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经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篇看似很难懂的课文,在孩子的眼里,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二、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开端引题就是提升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开篇我先引导孩子们唱草原歌曲,跳草原舞蹈,然后用課件向孩子们展示出草原美景,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兴趣提了起来,接下来的读文、理解等活动中,孩子们都兴趣盎然,一节课上得开开心心、高高兴兴,效果非常好。
教师妙用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激活课堂。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运用肯定和奖励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对于情绪低落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给他勇气和信心,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上的进步和提升。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怎样才能够运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季羡林的资料,先去读《留德十年》,在对作者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反复读文,小组合作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再回归文本,针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再进行阅读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收获。把一整节课都交给学生,真正地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