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儿童教育儿童”,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使他们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来摆脱自我。
【关键词】了解幼儿;心理需求;分析指导;摆脱自我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54-01
宝宝2岁多以后有时显得很“自私”,有强烈的占有欲望,例如在别人家做客时,会不声不响的抓住一些好吃的东西或一个好玩的玩具不放。若强行从宝宝手里拿走,宝宝便会大哭不止。在和小朋友一起时,总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并会去抢夺别人有趣的玩具。然而这并不是宝宝自私。这个年龄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能强烈意识“我的”这样的概念,但仍不能明确意识到“我的”、“你的”、“他的”等概念,于是,他便会对自己感兴趣想要的东西都认为是“我的”,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由此可见,宝宝的以上行为只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大人对宝宝这种正常的表现不应感到不可理解,严厉斥责。父母可语气温和的跟他讲一讲简单道理,不过有时可能也无效。若是宝宝在小伙伴玩耍中经常抢夺别人的玩具,可让他多和稍大些孩子一起玩,让他学会收敛自己,假如宝宝的玩具经常被别人抢夺,则可让他与较小一些的孩子玩,以减少受到侵犯的机会,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人也不要强迫宝宝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样做不好。这样不仅不会让宝宝懂得礼让,而且会让宝宝误会大人也要抢夺他的玩具,从而护的更紧。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对“我”、“你”、“他”的概念便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自私”就会明显好转,宝宝在对别人的玩具感兴趣时会懂得借,也会把自己的玩具与小伙伴分享。随着社会交往的欲望逐渐强烈,宝宝对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找小朋友玩耍。而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总爱抢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他要玩,伸手就拿;拿不道就抢,就哭,甚至打架,边哭边说“我要”“我要”,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弄的家长很尴尬。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其作用是任何成人所代替不了的。现在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很重视“以儿童教育儿童”。儿童间的交往可以彼此模仿。一些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行为在交往中得到加强或者消弱。3岁幼儿的交往应该说还是一种初步的随意性交往,他们还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我的”,不会考虑别人的权利与要求,没有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他们不知道别人也在玩,不会商量着办事,也不会自我克制,而是随心所欲,所以他们也往往玩不长久,争吵是免不了的事。作为家长,要注意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多让孩子们参加活动,多多少少让他们碰些“钉子”,然后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来摆脱自我。
那么对孩子任性家长们要怎么办呢?根据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有一些方法可供家长们选用:
首先,提示在先,任何儿童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多数异常情况都发生在有特殊需求时。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就拿家长们通常遇到的事情来举例吧,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门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并且,一般先约定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
其次,冷处理,我们来说一个妈妈们都头疼的例子,孩子每次上街看到好玩儿的玩具就会让妈妈买,妈妈们一想到这个就无奈的摇头。她们说:“每次只要我一拒绝买玩具,他就哭啊,闹啊,在地上打滚,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我除了答应也没有其他办法。”
其实妈妈在孩子任性的时候切不可像上面说的妈妈这样,孩子的任性就是家长一次次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一次次强化而巩固下来的。既然如此,你就绝不能再强化他的任性,而要采取冷处理法。像买玩具的情况,孩子就是知道妈妈怕他哭闹,所以才变本加厉,当家长不为所动,不劝说,不责骂,不焦急,他也就没办法了。这就是冷处理。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妈妈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完全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第三、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其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比如刚才说的想买玩具的小孩,你就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你可以说“那边在表演好看的节目,我们快去看一下”或“你看小朋友笑你了”,但不可骗孩子,要真的带他到另外热闹的地方看看。
第四、适当惩罚和奖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的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在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第五、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随着生理发育,孩子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判断,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的事物往往是对他们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而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孩子就与妈妈作对,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只要妈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认同这种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当孩子有什么要求时,一时间满足不了,就可以先和孩子讨论一下,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所以妈妈要拿出耐心、温柔来对待孩子。
【关键词】了解幼儿;心理需求;分析指导;摆脱自我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54-01
宝宝2岁多以后有时显得很“自私”,有强烈的占有欲望,例如在别人家做客时,会不声不响的抓住一些好吃的东西或一个好玩的玩具不放。若强行从宝宝手里拿走,宝宝便会大哭不止。在和小朋友一起时,总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并会去抢夺别人有趣的玩具。然而这并不是宝宝自私。这个年龄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能强烈意识“我的”这样的概念,但仍不能明确意识到“我的”、“你的”、“他的”等概念,于是,他便会对自己感兴趣想要的东西都认为是“我的”,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由此可见,宝宝的以上行为只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大人对宝宝这种正常的表现不应感到不可理解,严厉斥责。父母可语气温和的跟他讲一讲简单道理,不过有时可能也无效。若是宝宝在小伙伴玩耍中经常抢夺别人的玩具,可让他多和稍大些孩子一起玩,让他学会收敛自己,假如宝宝的玩具经常被别人抢夺,则可让他与较小一些的孩子玩,以减少受到侵犯的机会,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人也不要强迫宝宝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样做不好。这样不仅不会让宝宝懂得礼让,而且会让宝宝误会大人也要抢夺他的玩具,从而护的更紧。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对“我”、“你”、“他”的概念便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自私”就会明显好转,宝宝在对别人的玩具感兴趣时会懂得借,也会把自己的玩具与小伙伴分享。随着社会交往的欲望逐渐强烈,宝宝对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找小朋友玩耍。而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总爱抢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他要玩,伸手就拿;拿不道就抢,就哭,甚至打架,边哭边说“我要”“我要”,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弄的家长很尴尬。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其作用是任何成人所代替不了的。现在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很重视“以儿童教育儿童”。儿童间的交往可以彼此模仿。一些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行为在交往中得到加强或者消弱。3岁幼儿的交往应该说还是一种初步的随意性交往,他们还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我的”,不会考虑别人的权利与要求,没有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他们不知道别人也在玩,不会商量着办事,也不会自我克制,而是随心所欲,所以他们也往往玩不长久,争吵是免不了的事。作为家长,要注意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多让孩子们参加活动,多多少少让他们碰些“钉子”,然后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来摆脱自我。
那么对孩子任性家长们要怎么办呢?根据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有一些方法可供家长们选用:
首先,提示在先,任何儿童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多数异常情况都发生在有特殊需求时。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就拿家长们通常遇到的事情来举例吧,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门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并且,一般先约定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
其次,冷处理,我们来说一个妈妈们都头疼的例子,孩子每次上街看到好玩儿的玩具就会让妈妈买,妈妈们一想到这个就无奈的摇头。她们说:“每次只要我一拒绝买玩具,他就哭啊,闹啊,在地上打滚,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我除了答应也没有其他办法。”
其实妈妈在孩子任性的时候切不可像上面说的妈妈这样,孩子的任性就是家长一次次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一次次强化而巩固下来的。既然如此,你就绝不能再强化他的任性,而要采取冷处理法。像买玩具的情况,孩子就是知道妈妈怕他哭闹,所以才变本加厉,当家长不为所动,不劝说,不责骂,不焦急,他也就没办法了。这就是冷处理。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妈妈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完全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第三、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其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比如刚才说的想买玩具的小孩,你就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你可以说“那边在表演好看的节目,我们快去看一下”或“你看小朋友笑你了”,但不可骗孩子,要真的带他到另外热闹的地方看看。
第四、适当惩罚和奖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的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在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第五、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随着生理发育,孩子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判断,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的事物往往是对他们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而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孩子就与妈妈作对,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只要妈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认同这种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当孩子有什么要求时,一时间满足不了,就可以先和孩子讨论一下,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所以妈妈要拿出耐心、温柔来对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