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电子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一系列让人艳羡的荣誉和称号,都机缘巧合地落在了正值不惑之年的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总工程师、国营七八三厂总工程师汪晓明身上。
3月中旬的中国科技城春光明媚,记者来到九洲集团,与这位年纪轻轻却荣誉加身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听同事们讲述他的故事……
重视人才,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1998年夏天,进厂刚刚1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汪晓明在一片议论和惊诧的眼光中,走上了七八三厂总工程师的重要岗位。这一年,小伙子刚满29岁,是这家三线军工企业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总工程师。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九洲集团正面临着严峻考验。随着企业转型的力度加大,军品、民品的生产任务愈来愈重,人才流失的现象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打造一支强大科研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这一事关集团兴衰的重大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年轻的汪晓明身上。
“汪总是科技人员出身,他最懂得科研人员的心思,知道大家最关注什么,最盼望什么,走马上任就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丁作,迅速稳定了军心!”谈起汪晓明关心科技人员的事,九洲集团第二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波滔滔不绝。
在九洲集团董事长张正贵的领导下,汪晓明在科研上强力推进“人才工程”,大力进行科研机制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研人员的制度,千方百计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尽力改善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计一所主任设计师王德明是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技术水平较高。小王在厂里T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厂里各方面条件不够理想,尤其和很多南下工作的同学相比,收入水平反差太大,于是萌生了另谋高就的念头。得知这一情况后,汪晓明马上做起了小王的思想工作,劝他不要只看重眼前利益,只要能干出成绩,一定会有好的前途。开诚布公的交流打动了王德明的心,他毅然留了下来,决心在厂里干出一番名堂。10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用出色的业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屡次获得公司表彰,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晋升为主任设计师,还得到一套120平方米的奖励住房,三口之家过着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只有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千方百计地留住人才,一个企业才能兴旺发达!”深谙此理的汪晓明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挽留人才,竭尽全力为他们提高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环境、解决实际问题,使科技人员深深体会到企业温暖,坚定了扎根企业、奉献九洲的信念,为集团的发展谱写着新的华丽篇章。
现在的九洲集团,专业技术人员已有3100余人,其中硕士和博士已接近200人,其科研开发实力在国内同类企业中首屈一指。看着汪晓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九洲集团副总工程师夏荣燊老师自豪地说:“九洲今天的科研队伍,堪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当初我们力荐汪晓明出任总工程师,是选对人了啊!”
追求完美,是我们不懈的目标
“当年甲午海战时,兵员、火力、吨位都远远强于日本海军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一败涂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火商提供了劣质炮弹,致使民族英雄邓世昌等爱国志士饮恨沙场。我们研发生产的是军工产品,千万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啊!”在谈及军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时,汪晓明屡屡语重心长地告诫同事。
“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汪总对工作的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和汪晓明共过事的人,大凡对他都有这样的印象。
1996年,七八三厂和国内四家单位角逐涉及国家空管体制改革的工程竞标,经过激烈竞争后胜出。为了确保竞标成功,九洲集团面对两套设计方案:一种趋于保守,只打算在国外产品的基础上稍作改动,但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种则是有挑战性的设计,市场前景看好,但由于尚未见诸国内工程实践,因而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反复权衡后,担纲这一项目的汪晓明和同事们果断选择了后者。
该项工程需要计算机做大量的运算,而那个时候的计算机型号还是386,运算起来速度很慢,工作难度相当大。研制过程中,汪晓明处处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力求百分之百合格;在单调乏味的实验室里。在运算缓慢的计算机旁,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夜晚,一次次否定,一次次修正……他清楚自己和同事的责任重大,这个系统是国家重点工程,首批将安装在驻港部队飞机上,一旦稍有差池,就会对国家的声誉产生极坏的影响,也会彻底断送企业的前途。
在汪晓明看来:对于国防科研人员来说,质量是经济,质量是生命,质量更是政治,绝不允许在工作环节中有任何闪失。
对汪晓明这种永葆质量第一的作风,九洲集团质量管理处处长范维平颇多感触。他说:“汪总担任公司总工程师的10个年头中,同时也担任分管质量工作的领导职务。我用‘业务精、状态好、效率高、标准严’这12个字来形容汪总的工作作风,半点也不过分。”
感恩之心,让我一刻不敢懈怠
“我在九洲整整工作20年了,当年和我同时进厂的同学走了一大半,但我从来没想过离厂,因为厂里的领导和老前辈对我太关心了,让我学到了一生都受益的东西,我应该知恩图报。”谈起在九洲工作的经历,汪晓明眼角湿润了。
汪晓明不会忘记:1988年,刚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他在设计一所当实习技术员,承担的任务只是负责一个功能部件。每当自己想了解工作之外更多的业务知识时。设计一所的副主任方全生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指点并提供业务资料,直到其完全领会要点。有时候,在一些本该领导出面的场合,方全生也主动让他抛头露面,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汪晓明不会忘记:在成长之路上,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国家级专家、厂副总工程师刘玉珍老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年轻气盛的他恃才傲物,业务争论中不太注意方式,有时让同事下不了台。德高望重的刘总特别包容汪晓明,一边耐心開导他注意工作方法,一边疏通老同志情绪。后来,刘玉珍身患癌症住进医院,直到临终前夕还不忘叮嘱汪晓明,告诫他做人要踏实,永远不要骄傲。
老同志不遗余力的指导和毫无保留的传授,对汪晓明的心态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汪晓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处处以感恩之心投身工作,从技术员、室主任、副主任、主任……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总工程师岗位。
“在很多人看来,我称得上少年得志,其实自己最清楚,如果没有前辈们的关爱和帮助,还有组织的信任,我不可能走得这样一帆风顺。对于这些有恩于我们的老同志,我们年轻人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只有怀抱感恩之心,用出色的工作和成绩回报他们!”说这话时,汪晓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汪晓明的做人守则,也是整个九洲集团的人文选择;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是汪晓明的择才尺度。也是整个九洲集团的惜才传统;
“追求无止境”,这是汪晓明的个人信仰,同时也是整个九洲集团的最高诉求。
所有的这一切一切,都成就了汪晓明和整个九洲集团的理念大厦。所以,对于汪晓明,对于整个九洲,我们有理由全力以赴、信心百倍地去支持,去憧憬,去期待……
3月中旬的中国科技城春光明媚,记者来到九洲集团,与这位年纪轻轻却荣誉加身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听同事们讲述他的故事……
重视人才,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1998年夏天,进厂刚刚1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汪晓明在一片议论和惊诧的眼光中,走上了七八三厂总工程师的重要岗位。这一年,小伙子刚满29岁,是这家三线军工企业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总工程师。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九洲集团正面临着严峻考验。随着企业转型的力度加大,军品、民品的生产任务愈来愈重,人才流失的现象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打造一支强大科研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这一事关集团兴衰的重大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年轻的汪晓明身上。
“汪总是科技人员出身,他最懂得科研人员的心思,知道大家最关注什么,最盼望什么,走马上任就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丁作,迅速稳定了军心!”谈起汪晓明关心科技人员的事,九洲集团第二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波滔滔不绝。
在九洲集团董事长张正贵的领导下,汪晓明在科研上强力推进“人才工程”,大力进行科研机制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研人员的制度,千方百计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尽力改善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设计一所主任设计师王德明是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技术水平较高。小王在厂里T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厂里各方面条件不够理想,尤其和很多南下工作的同学相比,收入水平反差太大,于是萌生了另谋高就的念头。得知这一情况后,汪晓明马上做起了小王的思想工作,劝他不要只看重眼前利益,只要能干出成绩,一定会有好的前途。开诚布公的交流打动了王德明的心,他毅然留了下来,决心在厂里干出一番名堂。10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用出色的业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屡次获得公司表彰,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晋升为主任设计师,还得到一套120平方米的奖励住房,三口之家过着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只有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千方百计地留住人才,一个企业才能兴旺发达!”深谙此理的汪晓明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挽留人才,竭尽全力为他们提高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环境、解决实际问题,使科技人员深深体会到企业温暖,坚定了扎根企业、奉献九洲的信念,为集团的发展谱写着新的华丽篇章。
现在的九洲集团,专业技术人员已有3100余人,其中硕士和博士已接近200人,其科研开发实力在国内同类企业中首屈一指。看着汪晓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九洲集团副总工程师夏荣燊老师自豪地说:“九洲今天的科研队伍,堪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当初我们力荐汪晓明出任总工程师,是选对人了啊!”
追求完美,是我们不懈的目标
“当年甲午海战时,兵员、火力、吨位都远远强于日本海军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一败涂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火商提供了劣质炮弹,致使民族英雄邓世昌等爱国志士饮恨沙场。我们研发生产的是军工产品,千万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啊!”在谈及军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时,汪晓明屡屡语重心长地告诫同事。
“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汪总对工作的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和汪晓明共过事的人,大凡对他都有这样的印象。
1996年,七八三厂和国内四家单位角逐涉及国家空管体制改革的工程竞标,经过激烈竞争后胜出。为了确保竞标成功,九洲集团面对两套设计方案:一种趋于保守,只打算在国外产品的基础上稍作改动,但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种则是有挑战性的设计,市场前景看好,但由于尚未见诸国内工程实践,因而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反复权衡后,担纲这一项目的汪晓明和同事们果断选择了后者。
该项工程需要计算机做大量的运算,而那个时候的计算机型号还是386,运算起来速度很慢,工作难度相当大。研制过程中,汪晓明处处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力求百分之百合格;在单调乏味的实验室里。在运算缓慢的计算机旁,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夜晚,一次次否定,一次次修正……他清楚自己和同事的责任重大,这个系统是国家重点工程,首批将安装在驻港部队飞机上,一旦稍有差池,就会对国家的声誉产生极坏的影响,也会彻底断送企业的前途。
在汪晓明看来:对于国防科研人员来说,质量是经济,质量是生命,质量更是政治,绝不允许在工作环节中有任何闪失。
对汪晓明这种永葆质量第一的作风,九洲集团质量管理处处长范维平颇多感触。他说:“汪总担任公司总工程师的10个年头中,同时也担任分管质量工作的领导职务。我用‘业务精、状态好、效率高、标准严’这12个字来形容汪总的工作作风,半点也不过分。”
感恩之心,让我一刻不敢懈怠
“我在九洲整整工作20年了,当年和我同时进厂的同学走了一大半,但我从来没想过离厂,因为厂里的领导和老前辈对我太关心了,让我学到了一生都受益的东西,我应该知恩图报。”谈起在九洲工作的经历,汪晓明眼角湿润了。
汪晓明不会忘记:1988年,刚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他在设计一所当实习技术员,承担的任务只是负责一个功能部件。每当自己想了解工作之外更多的业务知识时。设计一所的副主任方全生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指点并提供业务资料,直到其完全领会要点。有时候,在一些本该领导出面的场合,方全生也主动让他抛头露面,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汪晓明不会忘记:在成长之路上,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国家级专家、厂副总工程师刘玉珍老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年轻气盛的他恃才傲物,业务争论中不太注意方式,有时让同事下不了台。德高望重的刘总特别包容汪晓明,一边耐心開导他注意工作方法,一边疏通老同志情绪。后来,刘玉珍身患癌症住进医院,直到临终前夕还不忘叮嘱汪晓明,告诫他做人要踏实,永远不要骄傲。
老同志不遗余力的指导和毫无保留的传授,对汪晓明的心态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汪晓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处处以感恩之心投身工作,从技术员、室主任、副主任、主任……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总工程师岗位。
“在很多人看来,我称得上少年得志,其实自己最清楚,如果没有前辈们的关爱和帮助,还有组织的信任,我不可能走得这样一帆风顺。对于这些有恩于我们的老同志,我们年轻人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只有怀抱感恩之心,用出色的工作和成绩回报他们!”说这话时,汪晓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汪晓明的做人守则,也是整个九洲集团的人文选择;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是汪晓明的择才尺度。也是整个九洲集团的惜才传统;
“追求无止境”,这是汪晓明的个人信仰,同时也是整个九洲集团的最高诉求。
所有的这一切一切,都成就了汪晓明和整个九洲集团的理念大厦。所以,对于汪晓明,对于整个九洲,我们有理由全力以赴、信心百倍地去支持,去憧憬,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