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对语文知识有无限的渴求,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主动积极。如何让学生长期保持这种积极学习的心态,正是广大教师要积极探讨的地方。
一、 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学效果好不好、学生对语文产不产生兴趣,直接与师生关系有关。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崇拜的对象,首先要知识渊博、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对天文、地理、美学等都有所研究,学生上他的课,就觉如坐春风,一定会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台戏,那么教师就是那戏中的导演。高明的导演,对自己的戏胸有成竹,布景、灯光、音响、演员、台词经他一摆弄,就会生动有趣而叫座。语文教师要经营好一堂课,就得高屋建瓴、因材施教,变“苦学”为“乐学”。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而这种人格魅力,首先表现为教师是否有爱心。高尔基说:“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教师不只是教书,还承担有育人的重任。爱心是甘露,能滋润学生心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表现在对学生多方面的关心上。一个微笑,一次抚摸,几声问候,几句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每节课的注意力保持在20分钟左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仅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这样,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篇幅有限,插图立体感不强。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如果学生平时观察不够仔细,很难理解“横掠”和“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的意思。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形象地展现燕子飞行的动态过程,用动画效果再现“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的情景,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听到美妙的音乐,看到美丽的图画,每学习一篇课文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语文课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抵挡得住它的诱惑。
三、 关注教学环节过程中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口头作文课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又要注意情境创设和师生融为一体的平等对话的互动。配乐进行口头作文,师生共同欣赏音像资料,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都会让学生在这种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说真话,抒真情,用身心去体验。
四、 选好恰当的切入点
巧妙地在课前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活跃课堂气氛都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好的切入点就像磁铁,能使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这里主要有问题激励法、情景再现法、激发情感法和游戏导入法等。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用手巾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 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 上。学生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
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些导入方法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找出合适的切入点。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运用多方面的技术、技巧,把学生都聚拢在教师的指挥棒之下,那么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增加了,学习也就成了乐意接受的事情,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责编陈剑平)
一、 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学效果好不好、学生对语文产不产生兴趣,直接与师生关系有关。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崇拜的对象,首先要知识渊博、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对天文、地理、美学等都有所研究,学生上他的课,就觉如坐春风,一定会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台戏,那么教师就是那戏中的导演。高明的导演,对自己的戏胸有成竹,布景、灯光、音响、演员、台词经他一摆弄,就会生动有趣而叫座。语文教师要经营好一堂课,就得高屋建瓴、因材施教,变“苦学”为“乐学”。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而这种人格魅力,首先表现为教师是否有爱心。高尔基说:“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教师不只是教书,还承担有育人的重任。爱心是甘露,能滋润学生心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表现在对学生多方面的关心上。一个微笑,一次抚摸,几声问候,几句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每节课的注意力保持在20分钟左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仅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这样,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篇幅有限,插图立体感不强。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如果学生平时观察不够仔细,很难理解“横掠”和“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的意思。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形象地展现燕子飞行的动态过程,用动画效果再现“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的情景,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听到美妙的音乐,看到美丽的图画,每学习一篇课文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语文课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抵挡得住它的诱惑。
三、 关注教学环节过程中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口头作文课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又要注意情境创设和师生融为一体的平等对话的互动。配乐进行口头作文,师生共同欣赏音像资料,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都会让学生在这种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说真话,抒真情,用身心去体验。
四、 选好恰当的切入点
巧妙地在课前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活跃课堂气氛都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好的切入点就像磁铁,能使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这里主要有问题激励法、情景再现法、激发情感法和游戏导入法等。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用手巾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 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 上。学生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
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些导入方法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找出合适的切入点。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运用多方面的技术、技巧,把学生都聚拢在教师的指挥棒之下,那么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增加了,学习也就成了乐意接受的事情,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