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接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一、习作指导“重”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可见我们应该注意:习作指导不应该只在习作本身上想办法,还应该从源头的阅读感悟、积累下功夫。不但要学生多读,而且要读“懂”,要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这样就不愁学生的习作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了。
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呢?
1.小处着手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是语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国标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比较注重词句的积累,每个练习上都安排了“读读背背” 的练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积累。
2.滴水穿石
每堂语文课上课前2分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背诵警言佳句的练习。所花时间虽不多,但滴水穿石,经过一个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3.集体阅览
激励学生勤读书报,努力提供勤读书报的条件,每周可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集体阅览,及时对学生读书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学会读书。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得许多新知,积累语感。
4.交流方法
请班内读书兴趣浓的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谈读书带来的乐趣,介绍所读的优秀书籍,激起学生读书读报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词汇量增加,遣词造句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二、写作内容“求”宽泛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指导学生习作,在内容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引导学生多角度发掘写作素材。
1.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习作。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一是可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
2.结合课文内容写话。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指出:“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这就告诉我们要坚持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借鉴,读写相长。这样超越课文内容的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3.结合活动习作。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写,又能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意识的把习作训练与组织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视野,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又培养了习作的兴趣。在学生获取有意义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真、善、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体验生活习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无话可说,主要是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和对生活缺少观察。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种花草、下象棋、学电脑、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
三、写作形式“寻”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入手,探索“半命题”“开放性命题”“呈现内容自主命题”以及“自选题材自拟题目”等多种命题策略。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作文,不拘形式。可以是“周记接力”,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写一篇日记并进行接力赛,看谁写得生动有趣。这种形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每位同学都想写得比前面的同学更出彩。对低年级学生还可以结合具体节日写贺卡;中高年级学生可为商家写广告词,为景点写导游词,编写课本剧,写主题调查报告,科学实验记录、报告,还可编书,让学生在自编的书中写上“序”、目录、作者简介、画上插图等。自主开放的作文形式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轻松作文的乐趣,而且具体地感悟到了学习作文的社会价值,进而唤起学生写作的社会责任感,迸发出极大的创造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倡导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表达。所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不断更新习作教学观念,加大习作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内容为有内容,变不会表达为善于表达,着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乐于表达的习惯,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由“要我写”为“我要写”、“我要写好”,达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的目标,同时从习作中真正学会怎样去做人。
一、习作指导“重”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可见我们应该注意:习作指导不应该只在习作本身上想办法,还应该从源头的阅读感悟、积累下功夫。不但要学生多读,而且要读“懂”,要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这样就不愁学生的习作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了。
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呢?
1.小处着手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是语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国标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比较注重词句的积累,每个练习上都安排了“读读背背” 的练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积累。
2.滴水穿石
每堂语文课上课前2分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背诵警言佳句的练习。所花时间虽不多,但滴水穿石,经过一个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3.集体阅览
激励学生勤读书报,努力提供勤读书报的条件,每周可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集体阅览,及时对学生读书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学会读书。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得许多新知,积累语感。
4.交流方法
请班内读书兴趣浓的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谈读书带来的乐趣,介绍所读的优秀书籍,激起学生读书读报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词汇量增加,遣词造句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二、写作内容“求”宽泛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指导学生习作,在内容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引导学生多角度发掘写作素材。
1.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习作。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一是可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
2.结合课文内容写话。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指出:“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这就告诉我们要坚持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借鉴,读写相长。这样超越课文内容的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3.结合活动习作。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写,又能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意识的把习作训练与组织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视野,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又培养了习作的兴趣。在学生获取有意义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真、善、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体验生活习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无话可说,主要是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和对生活缺少观察。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种花草、下象棋、学电脑、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
三、写作形式“寻”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入手,探索“半命题”“开放性命题”“呈现内容自主命题”以及“自选题材自拟题目”等多种命题策略。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作文,不拘形式。可以是“周记接力”,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写一篇日记并进行接力赛,看谁写得生动有趣。这种形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每位同学都想写得比前面的同学更出彩。对低年级学生还可以结合具体节日写贺卡;中高年级学生可为商家写广告词,为景点写导游词,编写课本剧,写主题调查报告,科学实验记录、报告,还可编书,让学生在自编的书中写上“序”、目录、作者简介、画上插图等。自主开放的作文形式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轻松作文的乐趣,而且具体地感悟到了学习作文的社会价值,进而唤起学生写作的社会责任感,迸发出极大的创造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倡导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表达。所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不断更新习作教学观念,加大习作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内容为有内容,变不会表达为善于表达,着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乐于表达的习惯,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由“要我写”为“我要写”、“我要写好”,达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的目标,同时从习作中真正学会怎样去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