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效果的初步观察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e521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DVD(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5岁(38~ 77岁),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DVD组)10例,对照组10例(VTD组,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化疗4个疗程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 %(9/10),对照组总有效率80 %(8/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2)。随访至2015年3月,DVD组因疾病进展死亡1例,其余9例均生存,VTD组因并发症、疾病进展死亡2例,其余8例均生存,两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和80 %;DVD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低于V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发生率与VT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V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MM疗效与VTD方案相当,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患者不良反应小,同时价格相对便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miR-221、miR-22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手术治疗的55例NSCLC患者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的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21、miR-222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式在晚期原发性肝癌复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完整的115例晚期复治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接受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化疗组(A组,40例)、全身热化疗组(B组,16例)、常规化疗组(C组,9例)、局部热疗联合化疗组(D组,26例)和支持治疗组(E组,24例),比较各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生存情况。结果A、B、C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0.5 %(12/40)、12.5 %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中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浓度对胸腔灌注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为恶性胸腔积液的补救治疗赢得机会。方法收集进行胸腔灌注治疗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70例。术前及术后第3天分别测定胸腔积液中CRP及D二聚体含量,4周后评定治疗效果。按治疗效果将患者分成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CRP、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结果胸腔灌注治疗前有效组及无效组CRP分别为(7.9
目的检验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EORTC) QLQ-STO22量表在我国胃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可接受性。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胃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完成量表EORTC QLQ-STO22和EORTC QLQ-C30,并进行Zubrod-ECOG-WHO(ZPS)评分。对结果采用克伦巴赫系数α、Pearson相关检验进行统计
目的探讨倒刺可吸收线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适宜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45例,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缝合肾脏选用V-Loc倒刺可吸收线23例(V-Loc组)和选用Vicryl可吸收线及Hem-o-lok夹22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热缺血时间、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肾实质缝合材料费用的差异。结果所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血清标本中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对卵巢癌诊断的意义。方法以60例上皮性卵巢癌、2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肿瘤组织、10例正常卵巢组织及各组相对应的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卵巢癌的组织和血清中分别为58.3 %(35/60)、43.3 %(26/60),而在良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前后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及体积变化在评估治疗效果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共选取50个肌瘤。患者在UAE前及术后3、6、12个月行盆腔MRI常规扫描,分别根据肌瘤的生长部位、信号特点及肌瘤体积分组,观察肌瘤的MRI信号变化,测量肌瘤的体积,比较各组肌瘤体积缩小率之间的差异。结果UAE后3、6、12个月复查示,肌瘤T2WI信号明显减低
癌痛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如何缓解和控制癌痛是疼痛学研究的重点。研究癌痛的机制可以为癌痛治疗提供思路,例如阻断痛觉的发生和传导。在吗啡及阿片肽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最早的阿片受体μ、κ及σ,其中μ受体在疼痛治疗中起主导作用。目前临床上用于癌痛治疗的阿片类药物基本都是μ受体激动剂,吗啡作为第三阶梯药物,仍是癌痛治疗的经典药物,新型的药物如芬太尼透皮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等为临床镇痛提供了新思
目的探讨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5-3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技术检测223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09例良性病变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CEA和CA15-3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等病理学指标。分析乳腺癌血清CEA、CA15-3水平
染色质重塑因子1 (Rsf-1)定位于细胞核内,是最常见的扩增基因之一,最早发现于1998年,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40×103。Rsf-1与人类蔗糖性非发酵蛋白2同源体(hSNF2H)相互作用,使细胞生长信号和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而异常增生,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研究表明,Rsf-1的异常表达与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头颈部恶性肿瘤、非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