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这就使得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这种模式转变成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生活中的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利用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应付考试当然也绰绰有余。但这种教学方式很少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忽略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不知道这些知识与生活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叹数学很枯燥无味,调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数学其实并没有我们说的那样难,只要教师有心设计,让数学融入生活,并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去体验生活,从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那数学将会从一个枯燥无味的学科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几乎都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且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可是很多教师还是新教材,老方法,不让机会给学生去做,去探究,去体验,去获取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忽略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使新教材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新课,或者进行新课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你导演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切身体验,学习数学。
例如: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讲有很多学生不一定明白,不如把常见的行程问题分成几类,给学生布置好本课的学习任务,放学生到跑道上去上一节室外课。①相遇问题:分别让学生在直道和环形跑道上演示此问题,其他学生观看、思考(起点、终点、时间、路程的关系)、总结,并现场开个总结会马上把这类问题的关键知识点总结出来。②带着相同的要求体验追及问题:把班上学生一快一慢组合成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环形跑道上让两个学生同时起跑,到快的同学又追到慢的同学为止,让其他学生数数两位同学分别跑了几圈,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容易知道,快的同学多跑了一圈。③在搞清楚了前面两类基本的行程问题的基础上,体验相遇再相遇问题:分别在直道和环形跑道上让学生相向而行,相遇两次,让所有学生计算他们走的路程和时间是多少?是什么关系?……经过这些一系列的实际体验活动,学生对行程问题中的这些基本问题理解恐怕比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的效果要好吧。
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就以班级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统计班级男生和女生人数及比例;统计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及比例;统计上次检测全班各个分数段的人数;算出各个小组的平均分、方差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绩好……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来了,干劲来了,个个都投入到学习中,画表格,收集数据,作统计图……且教师可作要求:如果有什么不会的小组交流或问教师,一定要把这个“本事”学会,经历了这样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这个知识点,经历了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他们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即要精心设计,让数学更有生活的气息,更要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地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体验中学习数学,相信师生都会体验到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利用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应付考试当然也绰绰有余。但这种教学方式很少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忽略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不知道这些知识与生活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叹数学很枯燥无味,调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数学其实并没有我们说的那样难,只要教师有心设计,让数学融入生活,并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去体验生活,从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那数学将会从一个枯燥无味的学科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几乎都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且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可是很多教师还是新教材,老方法,不让机会给学生去做,去探究,去体验,去获取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忽略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使新教材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新课,或者进行新课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你导演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切身体验,学习数学。
例如: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讲有很多学生不一定明白,不如把常见的行程问题分成几类,给学生布置好本课的学习任务,放学生到跑道上去上一节室外课。①相遇问题:分别让学生在直道和环形跑道上演示此问题,其他学生观看、思考(起点、终点、时间、路程的关系)、总结,并现场开个总结会马上把这类问题的关键知识点总结出来。②带着相同的要求体验追及问题:把班上学生一快一慢组合成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环形跑道上让两个学生同时起跑,到快的同学又追到慢的同学为止,让其他学生数数两位同学分别跑了几圈,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容易知道,快的同学多跑了一圈。③在搞清楚了前面两类基本的行程问题的基础上,体验相遇再相遇问题:分别在直道和环形跑道上让学生相向而行,相遇两次,让所有学生计算他们走的路程和时间是多少?是什么关系?……经过这些一系列的实际体验活动,学生对行程问题中的这些基本问题理解恐怕比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的效果要好吧。
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就以班级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统计班级男生和女生人数及比例;统计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及比例;统计上次检测全班各个分数段的人数;算出各个小组的平均分、方差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绩好……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来了,干劲来了,个个都投入到学习中,画表格,收集数据,作统计图……且教师可作要求:如果有什么不会的小组交流或问教师,一定要把这个“本事”学会,经历了这样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这个知识点,经历了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他们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即要精心设计,让数学更有生活的气息,更要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地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体验中学习数学,相信师生都会体验到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