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任何人均应适时摄取一定量的饮食物,只是要有规律和节制罢了。“辟谷”、“饥饿疗法”难纳入养生之说。
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即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和践行原则,无论是医学经典著作,还是历史上的圣人、真人、贤人,以及医药名家,均强调饮食要有规律和节制。现代医学提出,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石,把握食物就是把握健康;饮食决定长寿;饮食有节是利身益寿的保证。但如何做到饮食有节?有人搬出古人的“不时不食”和“辟谷”等做法,这些方法真的有利于养生吗?愚人在学习之余,亦拟略呈管见。
“不时不食”不能照搬古人做法
“不时不食”,是指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也就是说要定时吃饭。此话不错,但有人生搬古人的“一日两餐”,认为古时候曾认定一日两餐,现在保健养生也就应该一日两餐。本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妥。
据史料记载,先民们为了生存,在漫长的寻觅食物和生食的过程中是十分艰难的,居无定所,食难果腹。进入熟食和试种阶段,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低下,其饮食是很难做到依时而食的,更难以保证供应,每天吃一餐,甚至不食的情况肯定是有的。自神农赐医药、农耕后,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农耕生产虽有发展,但可食之物应该还是供应不足的,故人们多以两餐为食,出现“朝食”(即约现在的上午9时前后)、“晡食”(即下午4时前后)之说。在那个历史时段,一日两餐当然符合“不时不食”的原则。
饮食有节重在有规律
进入汉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饮食文明程度的提升,百姓逐渐形成一日三餐的饮食方式,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佐证。即使说,2000多年来其民多以三餐为主,但在某些不发达地区,或冬季农事稍闲的时季,亦有以两餐为食的。也有些富庶人家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采用少食多餐者。鄙人认为,饮食有节重在有规律,既然2000多年来,大多数国人即已探索和沿袭了一日三餐的规律,即早餐一般在早晨7时左右,中餐在中午12时左右,晚餐在晚7时左右。
当然,由于民族、地域和生产劳动或学习、工作、生活习俗不同也稍有差异。现在人们所说的饮食“有时”,应该坚持一日三餐定时进行,以保证机体营养的适时供应。至于一日两餐的习俗,虽在少数地域和少数人仍在奉行,但对于保证机体营养的适时供应,适应快节奏和劳动负荷尚较重的当代生活,却并不适宜提倡。
辟谷等难以纳入养生之说
至于“辟谷”之说,饥饿疗法,虽有文献记载,也有医疗实例。但奉行“辟谷”者,多为古代高僧在“圆寂”之前采用的“净身”、“瘦身”之法,有的则是为了配合某些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采用了饥饿疗法。真正长时间不进饮食是不可能的。
人们都知道,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食物对于人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满足嗅觉、味觉器官对香气和美味的欲望,消除饥饿感;二是为生长发育和运动提供营养物质;三是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饮食不仅关系身体健康,更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所以说,任何人均应适时摄取一定量的饮食物,只是要有规律和节制罢了。“辟谷”、“饥饿疗法”绝对没有普遍意义,更难以纳入养生之说。
科學看待饮食有节
科学的饮食有节,主要是提倡、保证膳食和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避免和减少不健康饮食,不乱食、不偏食、不过食。老年朋友最好以素食为主,少食油腻、高粱厚味,做到以谷类、麦类食物等五谷为主食,以果品为辅助,以肉类禽蛋适当补益,以新鲜蔬菜作为主要的“下饭菜”,并坚持做到只吃七八分饱,肯定是有益的。有人提出不吃晚餐,或晚餐和早餐只吃水果,可能有失偏颇,不利于饮食营养平衡。
同时,也应该说明,地域不同,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职业和生活环境有别,所摄取的食物品种,肯定不完全一样,但只要按照人体营养的需求和消耗量的大小,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合理配比即可,在品种和选择上不应强求千篇一律。还有,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或胃肠道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则应在听取医药专家的意见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即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和践行原则,无论是医学经典著作,还是历史上的圣人、真人、贤人,以及医药名家,均强调饮食要有规律和节制。现代医学提出,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石,把握食物就是把握健康;饮食决定长寿;饮食有节是利身益寿的保证。但如何做到饮食有节?有人搬出古人的“不时不食”和“辟谷”等做法,这些方法真的有利于养生吗?愚人在学习之余,亦拟略呈管见。
“不时不食”不能照搬古人做法
“不时不食”,是指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也就是说要定时吃饭。此话不错,但有人生搬古人的“一日两餐”,认为古时候曾认定一日两餐,现在保健养生也就应该一日两餐。本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妥。
据史料记载,先民们为了生存,在漫长的寻觅食物和生食的过程中是十分艰难的,居无定所,食难果腹。进入熟食和试种阶段,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低下,其饮食是很难做到依时而食的,更难以保证供应,每天吃一餐,甚至不食的情况肯定是有的。自神农赐医药、农耕后,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农耕生产虽有发展,但可食之物应该还是供应不足的,故人们多以两餐为食,出现“朝食”(即约现在的上午9时前后)、“晡食”(即下午4时前后)之说。在那个历史时段,一日两餐当然符合“不时不食”的原则。
饮食有节重在有规律
进入汉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饮食文明程度的提升,百姓逐渐形成一日三餐的饮食方式,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佐证。即使说,2000多年来其民多以三餐为主,但在某些不发达地区,或冬季农事稍闲的时季,亦有以两餐为食的。也有些富庶人家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采用少食多餐者。鄙人认为,饮食有节重在有规律,既然2000多年来,大多数国人即已探索和沿袭了一日三餐的规律,即早餐一般在早晨7时左右,中餐在中午12时左右,晚餐在晚7时左右。
当然,由于民族、地域和生产劳动或学习、工作、生活习俗不同也稍有差异。现在人们所说的饮食“有时”,应该坚持一日三餐定时进行,以保证机体营养的适时供应。至于一日两餐的习俗,虽在少数地域和少数人仍在奉行,但对于保证机体营养的适时供应,适应快节奏和劳动负荷尚较重的当代生活,却并不适宜提倡。
辟谷等难以纳入养生之说
至于“辟谷”之说,饥饿疗法,虽有文献记载,也有医疗实例。但奉行“辟谷”者,多为古代高僧在“圆寂”之前采用的“净身”、“瘦身”之法,有的则是为了配合某些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采用了饥饿疗法。真正长时间不进饮食是不可能的。
人们都知道,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食物对于人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满足嗅觉、味觉器官对香气和美味的欲望,消除饥饿感;二是为生长发育和运动提供营养物质;三是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饮食不仅关系身体健康,更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所以说,任何人均应适时摄取一定量的饮食物,只是要有规律和节制罢了。“辟谷”、“饥饿疗法”绝对没有普遍意义,更难以纳入养生之说。
科學看待饮食有节
科学的饮食有节,主要是提倡、保证膳食和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避免和减少不健康饮食,不乱食、不偏食、不过食。老年朋友最好以素食为主,少食油腻、高粱厚味,做到以谷类、麦类食物等五谷为主食,以果品为辅助,以肉类禽蛋适当补益,以新鲜蔬菜作为主要的“下饭菜”,并坚持做到只吃七八分饱,肯定是有益的。有人提出不吃晚餐,或晚餐和早餐只吃水果,可能有失偏颇,不利于饮食营养平衡。
同时,也应该说明,地域不同,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职业和生活环境有别,所摄取的食物品种,肯定不完全一样,但只要按照人体营养的需求和消耗量的大小,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合理配比即可,在品种和选择上不应强求千篇一律。还有,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或胃肠道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则应在听取医药专家的意见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