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影音情境、角色情境、语言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主动经历学习过程,加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设置 历史教学 有效性
情境,也称情景,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借助实物、体态语、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想象、联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引导,把学生带入一个艺术情境,使其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在感动状态下进行求知探索。这种“抛锚式教学”使每个主体获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出自己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
一、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困境。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Ⅱ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时,利用影视资料展示战争进程,教师引导“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感慨是什么?你的感想是什么?”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主提出:1.当年淮海战役中广大解放区农民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不就是要保卫胜利果实,保卫自己的土地吗?2.共产党不正是靠着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才打下江山吗?3.为什么现在却要动员农民把土地和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呢?正是通过这些问题把学生吸引到教材要求的知识领域中来,不是通过“灌输”让学生接受结论,而是通过问题的“引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这样教师也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进而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
二、影音情境,激发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历史事件时,在导入中穿插《荣氏企业百年兴衰》影音资料,红色资本家爱国情怀、艰难创业精神不仅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荣氏家族历史探究的欲望,这样通过渲染气氛,自然把学生带进特定的历史情境。
三、角色情境,体验生情
入境能生情,生情就会自觉的体验、感受、领悟、升华各种问题,这跟演员在表演时要“入戏”才能演好戏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设置的情境,更容易使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如在学习《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郡县制”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场角色扮演的课堂辩论:让同学们想象教室就是朝廷,指定一位學生扮演秦始皇,一位学生扮演李斯,一位学生扮演王绾,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其辩论团队成员。由秦始皇首先提出海内新定,应行何种制度?得出题目“分封制与郡县制哪个更适合秦朝”按照辩论程序进行,大家兴趣盎然。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了解了郡县制优点、分封制度的弊端。学生印象深刻。为避免流于表面热闹,游戏结束后,设置了假如你是诸侯、郡守,你是如何走上仕途的?封国、郡县到底有何不同?你得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
四、语言情境,营造氛围
美的语言是进行美的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思维的外在体现。“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情境更加明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黑龙江大庆市大庆中学;163000)
【关键词】情境设置 历史教学 有效性
情境,也称情景,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借助实物、体态语、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想象、联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引导,把学生带入一个艺术情境,使其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在感动状态下进行求知探索。这种“抛锚式教学”使每个主体获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出自己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
一、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困境。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达到我要学习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Ⅱ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时,利用影视资料展示战争进程,教师引导“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感慨是什么?你的感想是什么?”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主提出:1.当年淮海战役中广大解放区农民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不就是要保卫胜利果实,保卫自己的土地吗?2.共产党不正是靠着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才打下江山吗?3.为什么现在却要动员农民把土地和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呢?正是通过这些问题把学生吸引到教材要求的知识领域中来,不是通过“灌输”让学生接受结论,而是通过问题的“引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这样教师也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进而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
二、影音情境,激发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历史事件时,在导入中穿插《荣氏企业百年兴衰》影音资料,红色资本家爱国情怀、艰难创业精神不仅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荣氏家族历史探究的欲望,这样通过渲染气氛,自然把学生带进特定的历史情境。
三、角色情境,体验生情
入境能生情,生情就会自觉的体验、感受、领悟、升华各种问题,这跟演员在表演时要“入戏”才能演好戏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设置的情境,更容易使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如在学习《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郡县制”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场角色扮演的课堂辩论:让同学们想象教室就是朝廷,指定一位學生扮演秦始皇,一位学生扮演李斯,一位学生扮演王绾,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其辩论团队成员。由秦始皇首先提出海内新定,应行何种制度?得出题目“分封制与郡县制哪个更适合秦朝”按照辩论程序进行,大家兴趣盎然。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了解了郡县制优点、分封制度的弊端。学生印象深刻。为避免流于表面热闹,游戏结束后,设置了假如你是诸侯、郡守,你是如何走上仕途的?封国、郡县到底有何不同?你得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
四、语言情境,营造氛围
美的语言是进行美的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思维的外在体现。“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情境更加明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黑龙江大庆市大庆中学;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