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初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能力的提高,促进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一)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二)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一)遵循规律,由知到行
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应该遵循规律,由知到行,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一是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二是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预习的好处。三是信,是让同学们对语文语习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四是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
(二)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可以通过晨间谈话、中队活动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久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三)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这句话启迪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 O ”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如果每次预习都是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不出一个月,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预习检查落到实处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三、预习的成效与思考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语文预习的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是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袁望生.预习先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一)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二)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一)遵循规律,由知到行
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应该遵循规律,由知到行,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一是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二是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预习的好处。三是信,是让同学们对语文语习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四是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
(二)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
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可以通过晨间谈话、中队活动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久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三)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这句话启迪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 O ”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如果每次预习都是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不出一个月,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预习检查落到实处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三、预习的成效与思考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语文预习的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是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袁望生.预习先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