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发展思维、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有效地进行数学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幼儿数学思维的敏锐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中数学教育的策略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9
幼小数学衔接是儿童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前数学教育的压轴阶段,也为顺利过渡到小学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到幼小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家庭也要给予配合,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制定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内容。实施幼小数学教育,从微观角度看是奠定幼儿身心发展及家庭幸福的基石,从中观角度阐述是为了达到国家对教育的高质量要求,从宏观角度说是人类个体实现“超我”的必经途径。所以,做好衔接工作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将起到根本性作用,为幼儿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1.把握好幼儿学前发展的关键期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国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家长最大的愿望,如果他在健康、快乐的前提下能既聪明又爱学习,那就是家长更期望的了。其实,培养孩子的“乐知、乐学”精神,把握成长关键期最重要。3岁:注重左右脑开发训练,计数能力开始萌芽,重点培养注意力。从两岁半开始,孩子就已进入计数能力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要让他多接触数字,使他对数字敏感。孩子在3—6岁时大脑的发育比较迅速,因此,在这个阶段,注重孩子的左右脑开发训练,给予他各种丰富有趣的刺激,可以激发其脑细胞的成长,为孩子奠定一生的用脑基础。4岁: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识字量大量积累,不断激发创造力。人类大脑中掌管语言学习的区域叫“布罗卡斯”区,4—12岁是这个区域的敏感期,此时被存储的语言会被大脑认为是“母语”,可以很快掌握并灵活运用。因此,教育学家把4—12岁称为语言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里,学习语言的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2.引导家长认识幼小衔接的真谛
大多数家长受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点的影响,让孩子过早地接触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数学知识,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阶段的内容,这种强调幼儿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超前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家长必须要转变原有观念,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特殊性,不能只关注孩子掌握的知识的量,而要注重孩子学到知识的质,更要重视孩子在运算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真谛。
3.依据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制定整理物品的教育计划
通常而言,每一个人自身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往往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幼儿在起始生活时需要专业人员照顾,在走进小学校园之后,过上独立的生活。在此期间,孩子应该具备自理能力,促使孩子更好地随着生活环境变化而改变,教师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要积极承担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责任。首先,环境创设,也就是生活区,投放各种衣服、鞋子书包等让幼儿进行整理。包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该即刻帮助处理,而是鼓励孩子发动脑筋自主解决问题,或者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比如对于穿衣服的教育,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比较依赖父母,而父母若是过分的宠爱孩子会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可以和孩子沟通:“自己穿衣服的孩子是美丽的小精灵,你愿意做一次小精灵吗?”激发孩子自己动手的兴趣,耐心指导孩子,帮助孩子获取穿衣服与整理书包的良好心得,感受到动手实践的欢乐和愉快,由此促使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不断提升孩子自理能力。其次,开展主题教育。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多一些鼓励,促使其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此同时强化幼儿珍惜时间与热爱劳动的情感,给幼儿布设学习任务,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进而发展幼儿正确的时间观念。比如教师针对性地教授孩子学习整理衣服和鞋子书包的操作流程,帮助幼儿学习自理的相关技能。或者根据年段、班级等比赛活动“穿鞋子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等,鼓励幼儿穿鞋子和整理书包,最后评选出“优秀小动员”的标兵。
4.系统规划衔接课程,加强教学内容贯通
一是对幼儿园开展的“知识教学”存在着概念上的误解,把“知识教学”简单地理解成“拼音学习”“识字断文”“数字运算”等教学活动是一种极为狭隘的认知观念,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的“知识领域”涵盖了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能一听到“知识”,就立即判定“小学化”;二是在幼儿园适当地通过开展“知识教学”进行“文化熏陶”,尤其是引导大班幼儿学会简单的拼音读写、汉字识读、加减运算等初级抽象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利于将儿童启蒙教育引向深入,又有利于為小学教育奠定良性基础,不能一提到幼儿园就要求不准教一个拼音、一个汉字、一个算数;三是直接造成上述两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小学在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上的缺席,正是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底的课程存在“脱节”现象,才使“小学化”有了众口一词的法理空间。
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在学习环境、生活制度、师生关系、教育形式以及教育要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如果两个教育阶段的课程不衔接尤其是出现断崖式割裂,那么,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后就会普遍出现怕学、厌学、不知所学等不良的学习情况。二是要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后的适应学习阶段;三是构建幼小衔接课程共同体,由小学和幼儿园共同设计过渡性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实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规避断崖式的课程脱节,使学前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学习范式进入到小学学习范式。
结束语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数学思维认知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主体,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以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8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洁.幼小衔接数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谢世明.基于幼小衔接中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7(06):19.
[3]潘婷.中英幼、小数学学习内容的衔接状况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9
幼小数学衔接是儿童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前数学教育的压轴阶段,也为顺利过渡到小学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到幼小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家庭也要给予配合,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制定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内容。实施幼小数学教育,从微观角度看是奠定幼儿身心发展及家庭幸福的基石,从中观角度阐述是为了达到国家对教育的高质量要求,从宏观角度说是人类个体实现“超我”的必经途径。所以,做好衔接工作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将起到根本性作用,为幼儿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1.把握好幼儿学前发展的关键期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国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家长最大的愿望,如果他在健康、快乐的前提下能既聪明又爱学习,那就是家长更期望的了。其实,培养孩子的“乐知、乐学”精神,把握成长关键期最重要。3岁:注重左右脑开发训练,计数能力开始萌芽,重点培养注意力。从两岁半开始,孩子就已进入计数能力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要让他多接触数字,使他对数字敏感。孩子在3—6岁时大脑的发育比较迅速,因此,在这个阶段,注重孩子的左右脑开发训练,给予他各种丰富有趣的刺激,可以激发其脑细胞的成长,为孩子奠定一生的用脑基础。4岁: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识字量大量积累,不断激发创造力。人类大脑中掌管语言学习的区域叫“布罗卡斯”区,4—12岁是这个区域的敏感期,此时被存储的语言会被大脑认为是“母语”,可以很快掌握并灵活运用。因此,教育学家把4—12岁称为语言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里,学习语言的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2.引导家长认识幼小衔接的真谛
大多数家长受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点的影响,让孩子过早地接触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数学知识,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阶段的内容,这种强调幼儿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超前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家长必须要转变原有观念,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特殊性,不能只关注孩子掌握的知识的量,而要注重孩子学到知识的质,更要重视孩子在运算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真谛。
3.依据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制定整理物品的教育计划
通常而言,每一个人自身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往往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幼儿在起始生活时需要专业人员照顾,在走进小学校园之后,过上独立的生活。在此期间,孩子应该具备自理能力,促使孩子更好地随着生活环境变化而改变,教师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要积极承担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责任。首先,环境创设,也就是生活区,投放各种衣服、鞋子书包等让幼儿进行整理。包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该即刻帮助处理,而是鼓励孩子发动脑筋自主解决问题,或者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比如对于穿衣服的教育,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比较依赖父母,而父母若是过分的宠爱孩子会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可以和孩子沟通:“自己穿衣服的孩子是美丽的小精灵,你愿意做一次小精灵吗?”激发孩子自己动手的兴趣,耐心指导孩子,帮助孩子获取穿衣服与整理书包的良好心得,感受到动手实践的欢乐和愉快,由此促使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不断提升孩子自理能力。其次,开展主题教育。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多一些鼓励,促使其可以自主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此同时强化幼儿珍惜时间与热爱劳动的情感,给幼儿布设学习任务,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进而发展幼儿正确的时间观念。比如教师针对性地教授孩子学习整理衣服和鞋子书包的操作流程,帮助幼儿学习自理的相关技能。或者根据年段、班级等比赛活动“穿鞋子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等,鼓励幼儿穿鞋子和整理书包,最后评选出“优秀小动员”的标兵。
4.系统规划衔接课程,加强教学内容贯通
一是对幼儿园开展的“知识教学”存在着概念上的误解,把“知识教学”简单地理解成“拼音学习”“识字断文”“数字运算”等教学活动是一种极为狭隘的认知观念,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的“知识领域”涵盖了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能一听到“知识”,就立即判定“小学化”;二是在幼儿园适当地通过开展“知识教学”进行“文化熏陶”,尤其是引导大班幼儿学会简单的拼音读写、汉字识读、加减运算等初级抽象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利于将儿童启蒙教育引向深入,又有利于為小学教育奠定良性基础,不能一提到幼儿园就要求不准教一个拼音、一个汉字、一个算数;三是直接造成上述两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小学在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上的缺席,正是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底的课程存在“脱节”现象,才使“小学化”有了众口一词的法理空间。
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在学习环境、生活制度、师生关系、教育形式以及教育要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如果两个教育阶段的课程不衔接尤其是出现断崖式割裂,那么,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后就会普遍出现怕学、厌学、不知所学等不良的学习情况。二是要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后的适应学习阶段;三是构建幼小衔接课程共同体,由小学和幼儿园共同设计过渡性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实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规避断崖式的课程脱节,使学前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学习范式进入到小学学习范式。
结束语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数学思维认知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主体,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以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8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洁.幼小衔接数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谢世明.基于幼小衔接中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7(06):19.
[3]潘婷.中英幼、小数学学习内容的衔接状况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