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阿Q正传》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鲁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关键词】电影;精神胜利法;鲁迅;正传;未庄
  一、《阿Q正传》的背景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残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人物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的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小说有力的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鲁迅所刻画的阿Q及其种种弱点,应当永远是我们的警钟。鲁迅那嫉恶如仇的精神、战斗不息的风格、甘当孺子牛的品德,我们是永远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些也就丢掉了鲁迅,也就是丢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二、阿Q形象成功的原因
  首先当然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做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里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彷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的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仔细分析起来,阿Q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的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调节,而这调节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鲁迅写阿Q,当然是为了刻画民族的精神病态。但是,他把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同时还具有相同的意义。小说讲到辛亥革命时,是在半夜里一只大船,载着城里举人老爷的财物靠上了赵太爷家的河埠头。这个细节意味深长,它是一个暗示:革命一起,城里的老爷们便要到乡下的赵太爷们那里去找依靠,这就说明了,大大小小的未庄正构成了中国各级专制的统治基础,倘若赵太爷们在未庄的权威依然如旧,那城里形形色色的举人老爷也就不会真正被推翻。
  未庄的情形究竟怎样呢?当革命的消息刚刚传到时,赵太爷们着实惊慌过一阵子。当阿Q大声叫嚷“造反了!造反了!”的时候,赵太爷竟怯怯的迎着低声叫他“老Q”,赵白眼们也惴惴的想去探他的口风,就彷佛真的乾坤倒转,转到阿Q来执掌生杀大权了一样。但是,这实际上却是一种错觉,就像阿Q当天晚上在土谷祠里所做的那个美妙的梦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幻觉。真实的情况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迅速勾结起来,一面到尼姑庵里去砸龙牌,顺便发一笔革命财,偷去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一面又由假洋鬼子进城去,花四块洋钱买来一个自由党的徽章,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了。而那昨天还在洋洋自得的阿Q反倒遭到假洋鬼子的斥骂,不准革命,依旧像从前一样被赵太爷们踩在脚底下。
  这是鲁迅的又一个成功之处。他把未庄写成了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阿Q的遭遇更成为了无数贫苦农民苦难命运的象征。辛亥革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归于破灭,随着举人老爷的重新上台,阿Q们的苦难反而愈加深重。这并不是鲁迅看问题过于阴暗,而是因为在未庄,没有人能对赵太爷构成真正的威胁。在这方面,对阿Q式的革命的刻画是极为深刻的,当农民尚处在种种精神愚昧的重压下面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的改变他们,并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得真正有力的支持的。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阿Q支撑着赵太爷的专制,这在辛亥革命之前如此,当革命爆发之后依然是如此。对阿Q的精神的刻画只有非常的深刻,对后一方面的揭示才更令人信服。病态的刻画是和对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的揭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2]《鲁迅全集》第七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博阅强识,融入角色,拓宽思维情境;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关键词】积累;多媒体;发散思维;知人论世;推敲炼字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
期刊
《木离的春》  时间是个巨大的沙漏,恍惚间已把昨颜悄悄褪去,留下的是一抹空寂的苍白。消融的河水,携带着支言片语的零碎,将阳光告醉,镌刻着往日萧瑟的落叶,在微风中扫尽了一纸荒唐。或许,告别式就这样悄悄地展开,就如人生的一幕幕剧集,无声地开始,意料的落幕。但这个季节的告罄已是一种循环,一种消逝。  或许,冬天给我的唯一感觉是一股股浅浅的寒意,它萦绕在我的心底,时刻提醒着我所谓的“清冷寒肃”就这样淡淡地
期刊
我特别喜爱现代作家孙犁的小说,倾慕于他小说那些热烈的感情境界和诗画的调子,我常用他小说中的真善美来教化学生、抚慰心灵。  作者的代表作《荷花淀》营养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学习《荷花淀》到教学《荷花淀》,我都十分钟情于文中映日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幽幽的怡人清香。置身于孙犁的荷花淀,仿佛置身于一个水乡世界,它的景点之多之美让人忘记了个别景点的多少或存在。在教学中,一个学生的质疑,使我对文中的荷花描写产生了
期刊
【摘要】错误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曲折,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它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数学教学;错误资源;利用  【作者简介】刘玉萍,女,35岁,所教学科:数学,职称:小教高级,毕业院校:甘肃兰州师范学
期刊
【摘要】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对于老舍语言艺术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从几个方面探讨老舍的语言艺术。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舍;语言;北京韵味;通俗直白;幽默诙谐  一、北京韵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预案设计:在“删繁就简”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有效的潜伏式引入,把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回归到本来面目的数学,帮助和引导学生达到对新内容的“意义建构”,实现有意义学习。本文从有效运用潜伏练习和有效设置潜伏情境等方面探讨了引入新知识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引入;潜伏练习;情境设置;注意事项  一、问题缘起  数学具有形
期刊
【摘要】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要坚持一点,做好一点。首先,管好一个班级,用好班级干部;其次,教育学生用一点---技巧;第三,教育学生,每天多思考一点;第四,相信学生的能力,耐心去引导。只要我们每天坚持一点点学习,一点点的思考,一点点的耐心,去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多,班主任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坚持;反思;收获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艰辛的工作,工作中的酸甜
期刊
曾经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创意校服》作文指导课,感触颇深,这堂课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拨开了云翳,指点了迷津,突出了人文性和发展性。如何教会学生无 拘无束的写出“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个性作文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所得。  一、放归生活,珍视学生个性体验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清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息”。只有让学生放归生活,
期刊
学生在习作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面对作文题目,常陷入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有时,尽管老师做了苦口婆心的提示,学生仍还是难以下笔。即使能完成一篇,多数是以老师提供的材料或是东拼西凑的内容。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头脑中没有可供写进作文中的材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相当困难了。  如何克服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