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舞台剧《战马》的核心角色,这匹名叫Joey的马是由铝、藤条、皮革制成的。两位演员屈身蹲在马偶半透明的身体里,控制着它的四肢,另一位演员则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控制Joey的头部。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台下观众可以清楚地看见马偶演员的动作。甚至当另一匹战马在剧情里死去之后,演员也是在观众的注视下从马偶的身体里钻出来,缓缓地退出舞台。
他们根本没打算隐藏自己,但这并不影响观众把舞台上的这几匹马当成真正的马。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同名电影中用了14匹真马来饰演Joey,最终令这部电影获得了6项奥斯卡提名。舞台上的Joey却只有一匹,它会呼吸,会嘶鸣,会愤怒,会颤抖,演技不俗。
“演员试图在舞台上死去,而木偶总是试图活过来,这是它们在舞台上挣扎的一种方式。”Adrian Kohler这样解释舞台剧《战马》的魅力。他是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联合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主导《战马》里所有的木偶设计。
在走过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之后,战马Joey以中文版的形式在北京和上海的舞台上重新“活”过来,并完成了共115场演出。与《妈妈咪呀》《猫》等诞生于上个世纪的经典音乐剧相比,舞台剧《战马》在中国的知名度不算高。就算在英国,《战马》也是一出相对新的剧目,首演至今还不到10年。但它却俨然成为英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品之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经到剧院观看过这出戏,在她之后,王室中不断有人变成Joey的观众。斯皮尔伯格也是在看过舞台剧之后,才决定拍摄电影《战马》。
这部剧的原版由英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剧本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小说,以乡村男孩阿尔伯特(Albert)与心爱的马儿乔伊(Joey)间的感情为主线。2007年10月,《战马》在英国伦敦皇家剧院奥利弗剧院首演,迄今为止已在全球演出超过4000场,截至2014年2月,观众超过700万人次,获得过近30项全球戏剧类奖项,包括英美戏剧最高奖托尼奖和奥利弗奖。中文版是亚洲的第一个非英语版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英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
马偶的表演是这部戏最核心的环节。三位演员一起控制的假马必须做到像真马一样呼吸、跳跃,甚至载着角色演员在舞台上跑动。
Adrian Kohler在训练马偶演员时,最经常做的练习是让30多个演员在排练厅自由游走,训练大家用余光观察身边人的步伐。因为马偶演员在台上不能用语言沟通,一切都只能靠对队友细微动作的感应。在舞台上,他们有特殊的沟通方式:马下的两个演员背着支架,当后肢的演员挪动身体,这个动作会沿着脊椎传送到前方,马头的演员必须足够敏锐,才会感觉得到,并做出相应的配合动作。
对中文版马偶演员的培养从两年前就开始了,高强度训练让他们得以完成这不同寻常的表演。每次表演前,马偶演员都要有很长时间的热身,类似于瑜伽。每次演出结束之后,也有一大桶冰水供他们敷手臂。除了排练室,最热闹的永远是理疗室,演员可以要求在任何时候按摩肌肉。毕竟,撑着50公斤左右的马偶在台上表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演员的训练和理疗手段都是从英文版原样复制过来,但这还不够。要让《战马》成为一台完整的演出,还需要舞美、服装、音乐等所有环节的配合。
“每个人都有制作手册,对每个问题都有详细的说明,包括演员戏份、注意点等等。如果哪个演员没法演,只要让其他对应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快速看一眼这个手册,就知道工作内容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战马》中方制作总监饶毅说。
在戏剧领域被称为Bible的制作手册,严格规定了每部戏剧制作中能够想象的每个细节。它同样运用于引进版权的综艺节目,比如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Bible不仅是质量和票房的保证,也尽可能保证引进版本的“原汁原味”。
在制作手册的帮助下,《战马》中文版的舞台灯光、场景设置都跟英文版几乎完全相同,然而一战背景下的英国乡村故事,多少离现代的中国观众有点远。
“它们都是一个过渡产品,一个试验品,一定不是完美的。”《战马》的联合出品方,SMG演艺副总经理马晨骋也承认《战马》中文版并不像英文原版那样轰动,尽管平均8成左右的上座率在国内的戏剧市场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在这部剧之前,马晨骋还参与过《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项目。
在《战马》成功之后,中国的戏剧演出商需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运用从Bible中所学的经验。最有代表性的是SMG演艺接下去打算做的另一件事,发展“非复制版的制作”,只购买某部剧的音乐和故事,而不购买制作部分。
“除了音乐和故事,导演调度、舞台布置等其他方面都是中国人原创的。它可能是原创前的一步,但是比中文版更进一步。”马晨骋说。
这种做法当然比有制作手册的情况更有风险,只是,对需要中国故事的演出市场来说,复制版还远远不 够。马晨骋下一个重点项目是将纽约的浸没式戏剧Sleep No More引到中国,将它与内地观众的体验结合起来。为此SMG演艺租下了上海静安区的一整栋楼。
他们根本没打算隐藏自己,但这并不影响观众把舞台上的这几匹马当成真正的马。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同名电影中用了14匹真马来饰演Joey,最终令这部电影获得了6项奥斯卡提名。舞台上的Joey却只有一匹,它会呼吸,会嘶鸣,会愤怒,会颤抖,演技不俗。
“演员试图在舞台上死去,而木偶总是试图活过来,这是它们在舞台上挣扎的一种方式。”Adrian Kohler这样解释舞台剧《战马》的魅力。他是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联合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主导《战马》里所有的木偶设计。
在走过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之后,战马Joey以中文版的形式在北京和上海的舞台上重新“活”过来,并完成了共115场演出。与《妈妈咪呀》《猫》等诞生于上个世纪的经典音乐剧相比,舞台剧《战马》在中国的知名度不算高。就算在英国,《战马》也是一出相对新的剧目,首演至今还不到10年。但它却俨然成为英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品之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经到剧院观看过这出戏,在她之后,王室中不断有人变成Joey的观众。斯皮尔伯格也是在看过舞台剧之后,才决定拍摄电影《战马》。
这部剧的原版由英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剧本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小说,以乡村男孩阿尔伯特(Albert)与心爱的马儿乔伊(Joey)间的感情为主线。2007年10月,《战马》在英国伦敦皇家剧院奥利弗剧院首演,迄今为止已在全球演出超过4000场,截至2014年2月,观众超过700万人次,获得过近30项全球戏剧类奖项,包括英美戏剧最高奖托尼奖和奥利弗奖。中文版是亚洲的第一个非英语版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英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
马偶的表演是这部戏最核心的环节。三位演员一起控制的假马必须做到像真马一样呼吸、跳跃,甚至载着角色演员在舞台上跑动。
Adrian Kohler在训练马偶演员时,最经常做的练习是让30多个演员在排练厅自由游走,训练大家用余光观察身边人的步伐。因为马偶演员在台上不能用语言沟通,一切都只能靠对队友细微动作的感应。在舞台上,他们有特殊的沟通方式:马下的两个演员背着支架,当后肢的演员挪动身体,这个动作会沿着脊椎传送到前方,马头的演员必须足够敏锐,才会感觉得到,并做出相应的配合动作。
对中文版马偶演员的培养从两年前就开始了,高强度训练让他们得以完成这不同寻常的表演。每次表演前,马偶演员都要有很长时间的热身,类似于瑜伽。每次演出结束之后,也有一大桶冰水供他们敷手臂。除了排练室,最热闹的永远是理疗室,演员可以要求在任何时候按摩肌肉。毕竟,撑着50公斤左右的马偶在台上表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演员的训练和理疗手段都是从英文版原样复制过来,但这还不够。要让《战马》成为一台完整的演出,还需要舞美、服装、音乐等所有环节的配合。
“每个人都有制作手册,对每个问题都有详细的说明,包括演员戏份、注意点等等。如果哪个演员没法演,只要让其他对应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快速看一眼这个手册,就知道工作内容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战马》中方制作总监饶毅说。
在戏剧领域被称为Bible的制作手册,严格规定了每部戏剧制作中能够想象的每个细节。它同样运用于引进版权的综艺节目,比如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Bible不仅是质量和票房的保证,也尽可能保证引进版本的“原汁原味”。
在制作手册的帮助下,《战马》中文版的舞台灯光、场景设置都跟英文版几乎完全相同,然而一战背景下的英国乡村故事,多少离现代的中国观众有点远。
“它们都是一个过渡产品,一个试验品,一定不是完美的。”《战马》的联合出品方,SMG演艺副总经理马晨骋也承认《战马》中文版并不像英文原版那样轰动,尽管平均8成左右的上座率在国内的戏剧市场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在这部剧之前,马晨骋还参与过《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项目。
在《战马》成功之后,中国的戏剧演出商需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运用从Bible中所学的经验。最有代表性的是SMG演艺接下去打算做的另一件事,发展“非复制版的制作”,只购买某部剧的音乐和故事,而不购买制作部分。
“除了音乐和故事,导演调度、舞台布置等其他方面都是中国人原创的。它可能是原创前的一步,但是比中文版更进一步。”马晨骋说。
这种做法当然比有制作手册的情况更有风险,只是,对需要中国故事的演出市场来说,复制版还远远不 够。马晨骋下一个重点项目是将纽约的浸没式戏剧Sleep No More引到中国,将它与内地观众的体验结合起来。为此SMG演艺租下了上海静安区的一整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