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丕在《与吴质书》里提到他喜欢的六位文人,其中五人名列“建安七子”。而曹丕提到一个人时,赞扬他“书记翩翩,致足乐也”,這个人就是阮瑀。
阮瑀的儿子比他有名———那个人就是阮籍,他代表了魏晋时期最奇崛的风格、最傲然的骨气。
可是阮瑀,本身是一个谦冲自牧的人。把他放在三国这样一个鼓角齐鸣的峥嵘岁月中,他好像过于超脱,很快就被浓墨重彩的时代所掩盖。饶是这样淡泊,他依旧有令人难以忘怀的魅力。
“翩翩然,栩栩然”,这是庄子在描述自由而轻灵的蝴蝶时用的形容词。聪明而自由,没有强烈的欲望,便也不受束缚。阮瑀是蔡邕最出色的学生,却在建安初年,别人都摩拳擦掌要建功立业的时候,选择了隐居。可是名声在外,隐居的日子也不太平。最终曹操派人放火烧山,逼得他无处可退。在生存的现实面前,坚定如阮瑀也不得不屈服,加入了曹营。
为曹操“打工”的名士们必须收敛他们针砭时弊的锋芒,隐藏高傲的脾气和自珍的棱角。相比其他战战兢兢的同事,阮瑀冷眼旁观。与陈琳一样,写檄文是他分内的事。但他既不热衷于往上爬,也不跟主流唱反调。就连他帮曹操写的檄文,也是淡淡的,全然不像他的同事们那么“声嘶力竭”“图穷匕见”。
那篇《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阮瑀传世的名作。同样是写檄文,阮瑀和陈琳的风格大不相同。陈琳先大刀阔斧劈过去,连着祖宗十八代一块儿骂,再步步紧逼,指着鼻子骂,不把人骂死也能让人羞愧而死。阮瑀却温文尔雅,对孙权,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其说是檄文,不如说是叙旧,款款深情,几乎让人忘了这是打仗开始前的“叫阵”。比如,阮瑀以曹操的语气娓娓道来:“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孤怀此心,君岂同哉?”只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不自觉地亲近起来。他又善解人意地给了一个台阶:把孙权与曹操的对抗归结为年少气盛,受人煽动,实在是一时站错了队,大可以既往不咎。接下来,他颇为委屈地代曹操解释了一番自己在江东的坏名声;更有趣的是,他把当年赤壁之败解释为受困于瘴气、疾病的撤退,根本没孙刘联军什么功劳。而后又分析说长江虽险,却不是难渡的天堑,若是真的开战,定能直破建康。一招先礼后兵,用得妙不可言。
前人说君子,不仅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要“瑟兮僩兮,赫兮喧兮”。阮瑀在无人山野把一腔锐气磨成了千尺潭水,不起波澜,而又深不见底。他为曹操做事,却又常常游离于曹操集团的核心之外;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却也在这种游离间若有若无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他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心不缓不疾地跳着,却硬生生溢出几分浅香来。
教师点评
本文作者对三国人物阮瑀很感兴趣,她将阮瑀的生平经历一笔带过,重点阐释的是他的脾气、性情与追求。展开评议时,娴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阮瑀与阮籍比,突出其“谦冲自牧”;将他与曹营众多谋士相比,凸显其“既不热衷于往上爬,也不跟主流唱反调”;再重点比照阮瑀和陈琳的檄文的风格,比出了阮瑀“温文尔雅”的个性特质与“款款深情”的行文风格。这样一来,一个“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的文士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亮点,像“阮瑀在无人山野把一腔锐气磨成了千尺潭水,不起波澜,而又深不见底”“心不缓不疾地跳着,却硬生生溢出几分浅香来”等文句,妙用比喻,可圈可点。
(瑶光)
阮瑀的儿子比他有名———那个人就是阮籍,他代表了魏晋时期最奇崛的风格、最傲然的骨气。
可是阮瑀,本身是一个谦冲自牧的人。把他放在三国这样一个鼓角齐鸣的峥嵘岁月中,他好像过于超脱,很快就被浓墨重彩的时代所掩盖。饶是这样淡泊,他依旧有令人难以忘怀的魅力。
“翩翩然,栩栩然”,这是庄子在描述自由而轻灵的蝴蝶时用的形容词。聪明而自由,没有强烈的欲望,便也不受束缚。阮瑀是蔡邕最出色的学生,却在建安初年,别人都摩拳擦掌要建功立业的时候,选择了隐居。可是名声在外,隐居的日子也不太平。最终曹操派人放火烧山,逼得他无处可退。在生存的现实面前,坚定如阮瑀也不得不屈服,加入了曹营。
为曹操“打工”的名士们必须收敛他们针砭时弊的锋芒,隐藏高傲的脾气和自珍的棱角。相比其他战战兢兢的同事,阮瑀冷眼旁观。与陈琳一样,写檄文是他分内的事。但他既不热衷于往上爬,也不跟主流唱反调。就连他帮曹操写的檄文,也是淡淡的,全然不像他的同事们那么“声嘶力竭”“图穷匕见”。
那篇《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阮瑀传世的名作。同样是写檄文,阮瑀和陈琳的风格大不相同。陈琳先大刀阔斧劈过去,连着祖宗十八代一块儿骂,再步步紧逼,指着鼻子骂,不把人骂死也能让人羞愧而死。阮瑀却温文尔雅,对孙权,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其说是檄文,不如说是叙旧,款款深情,几乎让人忘了这是打仗开始前的“叫阵”。比如,阮瑀以曹操的语气娓娓道来:“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孤怀此心,君岂同哉?”只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不自觉地亲近起来。他又善解人意地给了一个台阶:把孙权与曹操的对抗归结为年少气盛,受人煽动,实在是一时站错了队,大可以既往不咎。接下来,他颇为委屈地代曹操解释了一番自己在江东的坏名声;更有趣的是,他把当年赤壁之败解释为受困于瘴气、疾病的撤退,根本没孙刘联军什么功劳。而后又分析说长江虽险,却不是难渡的天堑,若是真的开战,定能直破建康。一招先礼后兵,用得妙不可言。
前人说君子,不仅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要“瑟兮僩兮,赫兮喧兮”。阮瑀在无人山野把一腔锐气磨成了千尺潭水,不起波澜,而又深不见底。他为曹操做事,却又常常游离于曹操集团的核心之外;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却也在这种游离间若有若无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他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心不缓不疾地跳着,却硬生生溢出几分浅香来。
教师点评
本文作者对三国人物阮瑀很感兴趣,她将阮瑀的生平经历一笔带过,重点阐释的是他的脾气、性情与追求。展开评议时,娴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阮瑀与阮籍比,突出其“谦冲自牧”;将他与曹营众多谋士相比,凸显其“既不热衷于往上爬,也不跟主流唱反调”;再重点比照阮瑀和陈琳的檄文的风格,比出了阮瑀“温文尔雅”的个性特质与“款款深情”的行文风格。这样一来,一个“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的文士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语言表达方面也有亮点,像“阮瑀在无人山野把一腔锐气磨成了千尺潭水,不起波澜,而又深不见底”“心不缓不疾地跳着,却硬生生溢出几分浅香来”等文句,妙用比喻,可圈可点。
(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