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学期的皮影课程学习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艺术中有大乾坤。想起最初接待皮影艺人们,新奇的乐器和各式各样的皮影娃娃,从此便开始追寻,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皮影的视频演出,看魏金全老师的巡回演出,找乐器相关资料,探索不同声腔的发音方式。如果说之前是被好奇心驱使,那么经过课程的学习,我们要进入专业的大门了。
我们排练的剧目是《王小赶脚》,首先是它的唱腔学习。陕西皮影唱腔分为碗碗腔、老腔、阿宫腔和迷胡子(眉户戏)等等。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阿宫腔,阿宫腔唱腔委婉曲折,颇有南戏之韵,它的曲调旋律比较优美,但发声比较困难,不似秦腔坚硬,像韩愈的诗风一般曲折,所以在学习时重点是把握曲调的变换,个别字需要鼻腔发出更添韵致,就在鼻腔和口腔的转换发声中形成一种越过重重山峦的曲折委婉之感。
我重点学习的是乐器部分,因为本身有古筝功底,将古筝加入老三件的时候,配合阿宫腔十分和谐。皮影戏的乐器主要有板胡、三弦、月琴和锣鼓等,民间乐器上手简单但很难练习出韵致。其中的上下滑音、尾音和装饰音是需要和唱腔配合不断摸索的。从小学乐器的我们有一个习惯是必须按照谱子一字不落地弹奏,但是在皮影戏里面,好听的就是不合谱子的“不规矩”的味道,这需要的不仅是对乐器的了解和技巧的掌握,更多是民间味道的体验,对剧情的音乐表达和不受拘束的个性体现。在生动有趣的俏皮音和装饰音背后其实是人们看皮影戏时轻松、戏谑的状态,是中国世俗生活的反映。这也是唱腔和乐器学习的精华部分,所谓艺术的“神韵”。在用古筝演奏时有过于正规的感觉,于是要不断加上颤音、点音、上下滑音,怎样灵活多变怎样来,并且间奏速度快,有时候是不遵循节拍规律的,所谓“过门”要平滑地过渡还要不失趣味,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这就需要在乐器突出的时候尽显乐器的魅力。而古筝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在演奏民间乐曲的时候自有灵活度,首先它具有广阔的音域,其次它的滑音和其他演奏技巧丰富,可以不断更新乐曲的新鲜感,最后它的音色和谐,可以融合于尖锐的板胡和温和的月琴。在练习本首曲子的同时,我还尝试了干鼓的演奏,看起来操纵两条木棍即可,其实手腕上用劲要掌握技巧,否则会没有声响。每一件乐器看起来都简单,上手也容易,其实门道很深,是日积月累练习才能成功的。
接下来是签手,只是作为初尝试,玩耍的时候胳膊就已经累得酸痛了。我们用的人物比较简单,一手只用控制两个签子,这时候就需要手指之间的配合和技巧掌握,让人物的手脚区分,灵活地运动。这也是一门苦功夫,再加上灯光、影子的效果,尽显签手的技巧。
皮影其实就是以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它承载的是忙碌生活过后短暂的休闲时光,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出皮影戏其实比较长,与现在的娱乐活动相比真的需要现代人欣赏时耐得住性子。在采访华州路人的时候,有人认为皮影就是旧时代的产物,如果消失了就让它消失吧,我不禁开始迷惘,对于过去的优秀文化要不要传承还是待在博物馆就是很好的归宿?汇报演出上观众座无虚席,让我再次思考同学们是真的喜欢皮影还是出于好奇。大概是后者,诚然这样传统的艺术表演方式很难跟得上当下人们的娱乐需求,那么它要做的就是创新,重新焕发生命力。皮影藝术需要高度提纯的艺术化,人物的精美化,颜色要更加现代化,剧本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可以与民间的说话艺术、话本等艺术结合起来。而在音乐方面,可以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小说与音乐的结合,配合上人物的动作,是形、声、色艺术的统一。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外国文化渗透到中国大众传媒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审美在物质发达、精神匮乏中走向商品化、工业化。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迷茫,对于政治的“冷漠”,大众在被挤压的生活之余,别无选择地、暂时地沉溺于声色之中。面对越来越强势的美欧日文化的冲击,在大众文化的一隅人们找到了国风或者古风歌曲这样的栖息地,沉醉于由声音与语言构建出来的“田园”。而皮影的发展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同时,能够唤醒大众童年的回忆,带给人们新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我想这是新时代皮影艺术发展的方向,从审美的方面给人们提供生活美好的需求。
在短短的课程中收获良多,而汇报表演的效果更是让人惊讶。我们都沉入了这个古老的艺术中,和老艺人们一起学习,用自身的行动传承艺术,最后在表演中大放光彩。享受和大家一起排练的感觉,每个人分工明确,合在一起时却是这么和谐。
传承其实就是在手把手的教学中。在每一次的教唱中我们一起让皮影舞动,让声音在同一个频道振动。热爱,是这些传承人的光彩。每次上课,他们都比学生们来得早,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又恨不得把自己全部所学教给我们。皮影是一门专业性艺术,更是温暖人心的艺术。幕起灯开围坐一圈,是杜甫的“共此灯烛光”,是光影中故事流转,是我们在一起就是美好的感觉。尽管落幕,传承的故事依旧。我们都在传承皮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更大的意义吧!
(本文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学生,皮影演艺班学员)
我们排练的剧目是《王小赶脚》,首先是它的唱腔学习。陕西皮影唱腔分为碗碗腔、老腔、阿宫腔和迷胡子(眉户戏)等等。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阿宫腔,阿宫腔唱腔委婉曲折,颇有南戏之韵,它的曲调旋律比较优美,但发声比较困难,不似秦腔坚硬,像韩愈的诗风一般曲折,所以在学习时重点是把握曲调的变换,个别字需要鼻腔发出更添韵致,就在鼻腔和口腔的转换发声中形成一种越过重重山峦的曲折委婉之感。
我重点学习的是乐器部分,因为本身有古筝功底,将古筝加入老三件的时候,配合阿宫腔十分和谐。皮影戏的乐器主要有板胡、三弦、月琴和锣鼓等,民间乐器上手简单但很难练习出韵致。其中的上下滑音、尾音和装饰音是需要和唱腔配合不断摸索的。从小学乐器的我们有一个习惯是必须按照谱子一字不落地弹奏,但是在皮影戏里面,好听的就是不合谱子的“不规矩”的味道,这需要的不仅是对乐器的了解和技巧的掌握,更多是民间味道的体验,对剧情的音乐表达和不受拘束的个性体现。在生动有趣的俏皮音和装饰音背后其实是人们看皮影戏时轻松、戏谑的状态,是中国世俗生活的反映。这也是唱腔和乐器学习的精华部分,所谓艺术的“神韵”。在用古筝演奏时有过于正规的感觉,于是要不断加上颤音、点音、上下滑音,怎样灵活多变怎样来,并且间奏速度快,有时候是不遵循节拍规律的,所谓“过门”要平滑地过渡还要不失趣味,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这就需要在乐器突出的时候尽显乐器的魅力。而古筝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在演奏民间乐曲的时候自有灵活度,首先它具有广阔的音域,其次它的滑音和其他演奏技巧丰富,可以不断更新乐曲的新鲜感,最后它的音色和谐,可以融合于尖锐的板胡和温和的月琴。在练习本首曲子的同时,我还尝试了干鼓的演奏,看起来操纵两条木棍即可,其实手腕上用劲要掌握技巧,否则会没有声响。每一件乐器看起来都简单,上手也容易,其实门道很深,是日积月累练习才能成功的。
接下来是签手,只是作为初尝试,玩耍的时候胳膊就已经累得酸痛了。我们用的人物比较简单,一手只用控制两个签子,这时候就需要手指之间的配合和技巧掌握,让人物的手脚区分,灵活地运动。这也是一门苦功夫,再加上灯光、影子的效果,尽显签手的技巧。
皮影其实就是以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它承载的是忙碌生活过后短暂的休闲时光,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出皮影戏其实比较长,与现在的娱乐活动相比真的需要现代人欣赏时耐得住性子。在采访华州路人的时候,有人认为皮影就是旧时代的产物,如果消失了就让它消失吧,我不禁开始迷惘,对于过去的优秀文化要不要传承还是待在博物馆就是很好的归宿?汇报演出上观众座无虚席,让我再次思考同学们是真的喜欢皮影还是出于好奇。大概是后者,诚然这样传统的艺术表演方式很难跟得上当下人们的娱乐需求,那么它要做的就是创新,重新焕发生命力。皮影藝术需要高度提纯的艺术化,人物的精美化,颜色要更加现代化,剧本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可以与民间的说话艺术、话本等艺术结合起来。而在音乐方面,可以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小说与音乐的结合,配合上人物的动作,是形、声、色艺术的统一。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外国文化渗透到中国大众传媒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审美在物质发达、精神匮乏中走向商品化、工业化。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迷茫,对于政治的“冷漠”,大众在被挤压的生活之余,别无选择地、暂时地沉溺于声色之中。面对越来越强势的美欧日文化的冲击,在大众文化的一隅人们找到了国风或者古风歌曲这样的栖息地,沉醉于由声音与语言构建出来的“田园”。而皮影的发展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同时,能够唤醒大众童年的回忆,带给人们新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我想这是新时代皮影艺术发展的方向,从审美的方面给人们提供生活美好的需求。
在短短的课程中收获良多,而汇报表演的效果更是让人惊讶。我们都沉入了这个古老的艺术中,和老艺人们一起学习,用自身的行动传承艺术,最后在表演中大放光彩。享受和大家一起排练的感觉,每个人分工明确,合在一起时却是这么和谐。
传承其实就是在手把手的教学中。在每一次的教唱中我们一起让皮影舞动,让声音在同一个频道振动。热爱,是这些传承人的光彩。每次上课,他们都比学生们来得早,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又恨不得把自己全部所学教给我们。皮影是一门专业性艺术,更是温暖人心的艺术。幕起灯开围坐一圈,是杜甫的“共此灯烛光”,是光影中故事流转,是我们在一起就是美好的感觉。尽管落幕,传承的故事依旧。我们都在传承皮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更大的意义吧!
(本文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学生,皮影演艺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