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在贵州东南的渐次开发,糯稻和非糯稻在贵州东南的农田里上演了激烈的角逐。结合历史人类学与感觉人类学的视角,发现农田里的生态演替不仅关联着不同人群(少数族群与汉人、"生苗"与熟苗、征税者与逃避统治者等)的不同食味偏好(糯食与非糯食),而且与不同时期战争、税收、行政、科技、话语的生产与对抗交织和纠缠在一起。这对我们重新理解该区域的族群关系、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及其历史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