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菜:有故事的励志菜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aole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是一座上帝宠爱着的小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她傲娇的资本。有人曾这样调侃:在海南随便丢一根树枝都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这座岛屿怡人的气候条件,为物种的生长提供了优质条件。道路两旁、田间地头、荒山野岭、深山老林,一年四季随处都能看到绿油油的植物,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是大自然的馈赠。这里一切存在的植物,都有可能被智慧的人们转化成美食。
  野菜只是一种没有毒植物的统称,在某个时期为了满足人们胃的需要,在如今却上升为一种时尚。海南的野菜,种类繁多,目前发现的就有上百种,最常见的也有二十多种,像五指山野菜、马齿苋、雷公笋等等。然而,在海南的所有野菜中,最令人们所称道和深爱的,是一种名唤革命菜的野菜。
  革命菜,又名安南草,是一种野茼蒿植物。它是一种野菜,一种享有盛誉的野菜。在温润的琼州大地上,到处生长,漫山遍野,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常在。它总是那么水灵,那么茁壮,那么的生机勃勃。
  革命菜的由来,与革命故事有关。据海南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馆长王学广介绍,1932年,国民党陈汉光来海南剿共,大肆镇压海南的革命武装琼崖纵队,这时的琼崖纵队遭遇到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进攻,革命处于低潮阶段。在冯白驹同志的领导下,为保存革命力量,部队撤到黎母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由于部队在山区没有后勤保障,只能靠少量粮食、蕃薯及挖些野菜充饥。一种外形似菠菜,叶嫩杆脆的漫山遍野都能生长的野菜,因其好找,无苦涩味,又无名称,故大家给它取名为“革命菜”,就是这种野菜救了冯白驹等25名红军战士的生命,保存了革命力量,最后夺取了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为了表达革命战士对这种野菜的感恩之情,冯白驹将军还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郑重其事地把这种野菜命名为“革命菜”。从此,“革命菜”名声大振。
  在革命的那段峥嵘岁月里,野菜不是餐桌上的点缀,而是赖以果腹的食粮。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革命菜是老天赐予革命先辈莫大的恩情,让他们免于挨饿,最后夺取革命胜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海南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旗帜上,同样记载着革命菜的不朽功绩。
  而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革命菜已不是生活必需品,但这种绿色的天然食材,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这种饱含革命故事的励志野菜,不仅没有掉价,反而身价培增,备受青睐。革命菜早已走出了深山老林,走进了革命史册,还与其他野菜一起,走进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中。它跻身于农家乐,摇身一变成为了餐桌上的香饽饽。因为革命菜性和,味甘微辛,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革命菜还有药用价值。因此,它备受欢迎。
  在海南,吃野菜,已经成为一种饮食时尚。无论是在高级餐馆里,还是在各种小食店中,都能看到餐桌上那一盘盘包括革命菜在内的各种野菜,或煮或炒,口感甜滑,味道鲜美。
  革命菜,吃在口中,回味在心中,美味悠长。
其他文献
要做有尊严的事  庄谨诚从出生就与石头结缘。她的家乡福建莆田以木雕闻名,而她的家族却把这项技艺用在了石头上。她的祖父是一名石匠,父亲早年也从事石矿开采。“世界石头看中国,中国石头看水头”,这个离厦门不远的小镇被誉为“中国石材城”,大量的石矿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被运到此地,在这里被加工成各种装饰石材,再被发往海内外。根据不完全统计,迪拜整座城市的建筑石材,就有70%来自水头,而其中至少有10%是由
期刊
谁也想不到,街边小吃清补凉会有如此华丽的转身。  赵玉明,一个1988年来到海南的“闯海人”,以其对海南的钟爱,对文化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将海南小吃搬进大雅之堂。短短三年时间,已经为海南文化打造出最有滋味的一张名片——椰语堂。  小吃不简单,品质见真章  第一次见到赵玉明,是在位于海口中山路的椰语堂骑楼店,恰逢中央电视台一个摄制组在录制节目,得以全程观看了很多海南小吃地道而繁杂的制作过程。  一
期刊
老家与故乡  相对于普通话,海南话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在海南话里,“故乡”这个词恐怕不会在任何一个人口中出现——我们可以在海南话里找到相对应的字的发音,但口头语里,“故乡”不会被任何一个人说出。若是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恐怕海南人说得最多的,是“老家”。  我的老家瑞溪镇历史悠久,于清康熙年(1663)已建集墟,原名崩溪,后因“崩”寓意不祥,故改“崩溪”为“瑞溪”。由于这个小镇就在海南岛的母亲河南渡
期刊
周学而,1921年出生于琼海,自幼崇拜行医的祖父。祖父名叫周德乡,一生坚持有钱不买田不买房,以送子孙去读书为要。也就是在祖父的支持下,周学而才得以在海南琼崖中学读书,憧憬着有一天也能行医济世。但日军占领海南后,周学而的求学之路变得越来越艰难。日军占领海南以后,在祖父的支持下,周学而乘坐父亲租下一艘木船偷渡至迁往湛江的中学继续读书。但到达湛江后不久,学校又被迫迁往韶关,周学而只好步行十几天前往报到。
期刊
问起十三四岁时的记忆,许多成年人都表示“已记不真切”,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某位追过的明星,某个收到成绩单的午后,或是某个和同学一起出游的早晨……但对于今年87岁的符树森老人来说,十三四岁的记忆是他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回忆;而这段回忆,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更是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  和符树森老人约好的采访时间是下午三点,当我们赶到白坡干休所时,发现老人仍在午睡。屋前的花坛生机盎然,枝繁叶茂的树木既遮挡
期刊
1939年初夏,在越南的码头,符克与当时已有身孕的妻子约定:等孩子生下来再去找我。一年后,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夭折,妻子便带着4岁的女儿符曼芳从越南回国,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牺牲的消息。  75年后,当年的符曼芳如今已步履蹒跚,而她的父亲符克,却永远停留在二十几岁,不再老去。符克去世时,符曼芳年仅4岁。而就在这4年里,父女俩从来也是聚少离多。因此,对符曼芳来说,父亲的一生有时候就像一个谜。于是,她用了大半
期刊
日军占领海南岛后,实行严密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切断了海南与大陆来往的通道,使海南成为与大陆隔绝的孤岛。进入海南岛的日军,面对海南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也疯狂以“经济开发“为幌子进行疯狂掠夺。史料记载,1939年7月8日,日本海军横须贺军港第四特别陆战队(简称“横四特”)部队从此前已经占领的三亚出兵,迅速占领崖城到海尾的沿海大片地区,1940年3月15日占领了位于昌江中部的石碌矿山。  由于日寇疯狂的掠
期刊
指导谈判被捕  七七事变后,冯白驹以中共琼崖特委名义致函琼崖国民党当局,提出琼崖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不久,琼崖国民党当局发表声明,表示同意中共琼崖特委提出的谈判要求。  临行前,冯白驹反复交代中共琼崖特委谈判代表黎民:在谈判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由于琼崖国民党当局企图通过谈判吃掉琼崖红军,所以三轮谈判均无任何结果。  1937年9月,为就近指导谈判,冯白驹携夫人曾惠予
期刊
1939~1942年,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一辆辆货车载着军需物资在日军的轰炸声中驶过“初一翻车,十五到底”的险路危桥,在时常塌方翻车的崇山峻岭间日夜不休、风雨兼程。这些货车驾驶员身着军装、爱梳头洗澡、爱吹口琴喝咖啡的时髦青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的全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统称。
期刊
野苋菜,夏日里是极为常见的,当年人们困难时期成为了主要的菜肴。我家乡人又把苋菜为银银菜,又叫米苋或蔊菜,蔊菜这一叫法源自《本草纲目》:“蔊菜生南地,田园中小炒也。”如火的夏天,餐桌上一盘青青的苋菜让人顿生凉意,味道清爽。  洗苋菜不同于别的青菜,不论青红,洗是揉洗,这样味道更美,古谚云:好苋菜,揉三揉。  张爱玲对苋菜格外青睐,“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