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接受;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33—01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一)激发学习兴趣,自觉接受道德教育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要尊重、理解、帮助他人,报效祖国,完善自我。如,在学习杨振宁先生为纪念邓稼先逝世7周年而写的《邓稼先》时,了解科学家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为实现独立、自主研发中国核武器,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国家利益第一。让学生懂得人一旦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就会成为人们从事或完成某种活动的精神动力,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又如在学习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当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始进入对诗作本身的理解,《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2. 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所谓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由于成绩不理想,缺点被不断放大,一直遭受教师、家长的批评、指责和同学的冷眼,他们非常需要也非常渴望教师的关爱和赏识。但长期的歧视使他们不少人的心理特别脆弱,经不起坎坷和挫折。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中要特别加强“磨难教育”。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对照注释进行理解,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时,教师再进行详细的解释,在总结归纳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这段话语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联系起来:自己的生活环境及学习成长环境与作者当时有什么不同?自己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是如何面对的?通过讨论学习,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心理上还是比较脆弱,一旦遇到困难就退缩、回避,经不起磨难,表示今后一定要坚强,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在困顿面前学会坚定、执着。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实施道德教育
要实施道德教育,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在《十首足矣》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教材,发掘出诗中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情怀,呼吁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以洗涤灵魂上的“厚尘积垢”。并在学习后展开讨论,为什么名列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诗中所歌颂的“慈母”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蕴涵着对纯真人性的眷恋与向往。还有同学说,读唐诗能对人产生陶冶情操、教化的作用。教师紧紧抓住机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十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让学生在读书品诗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二、语文教师自身的感染与影响
1.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叶圣陶告诫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时对自己的仪表要做到适当、得体,注意规范语言、礼貌用语的运用,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教育和感化学生。
2.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长期、复杂的工作,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切不可采用教条说教、强加于人的方法。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讲解,以情感人、以美感人,会让学生有亲切感,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理解、互相依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道德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洪堡说过:“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33—01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一)激发学习兴趣,自觉接受道德教育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要尊重、理解、帮助他人,报效祖国,完善自我。如,在学习杨振宁先生为纪念邓稼先逝世7周年而写的《邓稼先》时,了解科学家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为实现独立、自主研发中国核武器,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国家利益第一。让学生懂得人一旦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就会成为人们从事或完成某种活动的精神动力,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又如在学习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当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始进入对诗作本身的理解,《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2. 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所谓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由于成绩不理想,缺点被不断放大,一直遭受教师、家长的批评、指责和同学的冷眼,他们非常需要也非常渴望教师的关爱和赏识。但长期的歧视使他们不少人的心理特别脆弱,经不起坎坷和挫折。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中要特别加强“磨难教育”。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对照注释进行理解,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时,教师再进行详细的解释,在总结归纳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这段话语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联系起来:自己的生活环境及学习成长环境与作者当时有什么不同?自己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是如何面对的?通过讨论学习,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心理上还是比较脆弱,一旦遇到困难就退缩、回避,经不起磨难,表示今后一定要坚强,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在困顿面前学会坚定、执着。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实施道德教育
要实施道德教育,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在《十首足矣》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教材,发掘出诗中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情怀,呼吁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以洗涤灵魂上的“厚尘积垢”。并在学习后展开讨论,为什么名列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诗中所歌颂的“慈母”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蕴涵着对纯真人性的眷恋与向往。还有同学说,读唐诗能对人产生陶冶情操、教化的作用。教师紧紧抓住机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十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让学生在读书品诗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二、语文教师自身的感染与影响
1.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叶圣陶告诫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时对自己的仪表要做到适当、得体,注意规范语言、礼貌用语的运用,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教育和感化学生。
2.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长期、复杂的工作,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切不可采用教条说教、强加于人的方法。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讲解,以情感人、以美感人,会让学生有亲切感,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理解、互相依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道德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洪堡说过:“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