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就要抓住导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导入方法,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整理如下,与同仁们共享,忘提出宝贵意见。
利用故事引入:如《运动与静止》的引入。教师先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顺手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然后教师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听完这个故事后,同学们对飞行员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非常惊讶,同时,对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波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调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迅速陷入了思考和热议,急切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课题。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故事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入了新课,一举两得。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如《焦耳定律》的引入。教师先讲述生活实例: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然后提出问题:“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们急于知道结果,便立刻进入了思考状态,纷纷进行着猜想,试图解释现象。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物理教学应该突出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实验引入:如《光的折射》的引入。教师先取一根筷子,让学生观察筷子是直的,再将筷子斜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到,放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个新奇的现象让许多学生感到好奇,于是就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思考:筷子明明是直的,为什么插入水中后,筷子看起来像是折断了呢?学生特别期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奥妙的愿望,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方式,课本上原本有或没有的实验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演示,或者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来做,变抽象为形象,这样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利用“陷阱”引入:如《电功率》的引入。教师出示两个灯泡,一个“220V40W”,另一个“220V100W”。提问:“将这两个灯泡接到教室的插座上,哪个灯泡更亮?”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220V100W的灯泡更亮。”教师提出:“是不是100W的灯泡一定比40W的更亮一些呢?”学生同样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是。”接着,教师将这两个灯泡并联后接入电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答案果然一致,学生们正为自己正确的判断而高兴,教师再将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再请同学们观察哪个灯泡更亮?实验结果太意外了!即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灯泡暗得多。学生感到非常疑惑,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积极思考时,教师引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陷阱”,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自己的回答自相矛盾,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持久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开发、利用好各种资源,采用多种导课方法,巧妙设计导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导入方法,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整理如下,与同仁们共享,忘提出宝贵意见。
利用故事引入:如《运动与静止》的引入。教师先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顺手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然后教师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听完这个故事后,同学们对飞行员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非常惊讶,同时,对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波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调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迅速陷入了思考和热议,急切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课题。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故事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入了新课,一举两得。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如《焦耳定律》的引入。教师先讲述生活实例: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然后提出问题:“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们急于知道结果,便立刻进入了思考状态,纷纷进行着猜想,试图解释现象。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物理教学应该突出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实验引入:如《光的折射》的引入。教师先取一根筷子,让学生观察筷子是直的,再将筷子斜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到,放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个新奇的现象让许多学生感到好奇,于是就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思考:筷子明明是直的,为什么插入水中后,筷子看起来像是折断了呢?学生特别期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奥妙的愿望,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方式,课本上原本有或没有的实验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演示,或者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来做,变抽象为形象,这样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利用“陷阱”引入:如《电功率》的引入。教师出示两个灯泡,一个“220V40W”,另一个“220V100W”。提问:“将这两个灯泡接到教室的插座上,哪个灯泡更亮?”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220V100W的灯泡更亮。”教师提出:“是不是100W的灯泡一定比40W的更亮一些呢?”学生同样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是。”接着,教师将这两个灯泡并联后接入电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答案果然一致,学生们正为自己正确的判断而高兴,教师再将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再请同学们观察哪个灯泡更亮?实验结果太意外了!即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灯泡暗得多。学生感到非常疑惑,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积极思考时,教师引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陷阱”,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自己的回答自相矛盾,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持久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开发、利用好各种资源,采用多种导课方法,巧妙设计导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