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新课引入与兴趣培养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co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就要抓住导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导入方法,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整理如下,与同仁们共享,忘提出宝贵意见。
  利用故事引入:如《运动与静止》的引入。教师先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顺手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然后教师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听完这个故事后,同学们对飞行员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非常惊讶,同时,对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兴趣波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调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迅速陷入了思考和热议,急切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课题。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故事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入了新课,一举两得。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如《焦耳定律》的引入。教师先讲述生活实例: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然后提出问题:“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们急于知道结果,便立刻进入了思考状态,纷纷进行着猜想,试图解释现象。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物理教学应该突出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实验引入:如《光的折射》的引入。教师先取一根筷子,让学生观察筷子是直的,再将筷子斜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到,放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个新奇的现象让许多学生感到好奇,于是就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思考:筷子明明是直的,为什么插入水中后,筷子看起来像是折断了呢?学生特别期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奥妙的愿望,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方式,课本上原本有或没有的实验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演示,或者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来做,变抽象为形象,这样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利用“陷阱”引入:如《电功率》的引入。教师出示两个灯泡,一个“220V40W”,另一个“220V100W”。提问:“将这两个灯泡接到教室的插座上,哪个灯泡更亮?”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220V100W的灯泡更亮。”教师提出:“是不是100W的灯泡一定比40W的更亮一些呢?”学生同样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是。”接着,教师将这两个灯泡并联后接入电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答案果然一致,学生们正为自己正确的判断而高兴,教师再将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再请同学们观察哪个灯泡更亮?实验结果太意外了!即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灯泡暗得多。学生感到非常疑惑,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积极思考时,教师引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陷阱”,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自己的回答自相矛盾,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持久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开发、利用好各种资源,采用多种导课方法,巧妙设计导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他文献
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过渡,使学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四个“过渡”。    一、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首先要解决好知识过渡问题。做法有三种:一是贯彻急用急补的原则,每当用到初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在课前就要适时补充,先让学困生掌握好这些知识,再去学习其它知识,这样就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二是在每一单元或一章之前,专门设计本单元或本章用到而初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学生。”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与理解,需要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面对有些天真的甚至于说年幼无知的孩子有意无意地造成令老师难堪的场面,老师们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摆在每位老师面前的不可避免的问
期刊
中学生,特别是立志考大学的高中生,有一部分受环境影响及自我调解的差错形成的心理上的亚健康,有的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扭曲现象,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改善、康复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病状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日常工作。    一、留心学生生活细节,在洞察学生的细微变化中发现病根    1、从学生神情的细微变化中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上课专心听课的学生目
期刊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我来到省城,参加了西北师大承办的“国培项目”顶岗置换为期八十天的培训学习。经过了三个月的学习,我深有感触,写下此心得,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学习者——角色的真正转换    作为首批学员,通过课程设计七大模块的螺旋式上升培训,即(一)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提升(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内容主线梳理和数学文化与思想方法);(二)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教育理论专题和学科教学理论);(三)
期刊
郑愁予,台湾诗坛名家,饮誉海内外,他的诗歌既浸润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歌色彩,具有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又不乏现代手法的借用,包容并蓄。  《错误》一诗写于一九五四年,是郑愁予的早期名作。这是一首思念情人之作,表现了漂泊的游子与所爱的女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诗人采用虚实相生、相映成辉的形式巧妙构思,曲折婉转的表达主题,显得美丽而哀婉。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写女子的痛苦相思,而且深刻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授人之鱼,只供一饭:教人以渔,终生受用”,这是教学短期效果与长期效益的问题。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思维品质最大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现在我们常说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提高?笔者认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是一条有效途径。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不直接把构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造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1 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授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鞋盒的外壳、两个小图钉和一条细线)先用图钉将细线的两端固定(让细线松弛),再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致力,画得图形为椭圆。
期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宗旨。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世界,遵循儿童世界的规律和方法,走近儿童,蹲下身来,带着鼓励、微笑和友谊,做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在研究儿童上下工夫,在走向儿童上动真情,寻求适合每个儿童成长的方法,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有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教师要相信孩子“只有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但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致使多数合作学习仍停留在“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层面上。因此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
期刊
全省“两基”迎“国检”有战略性目标,具体目标和指标目标,我就指标性目标列一个单子,供同行参考。    一、“两基”国检的依据    (一)国家依据——“两个法规、三个文件”  两个法规:  1、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1993年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三个文件:  1、《国家教委关于颁发的通知》(教基[1994]119号)  2、《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加强西部地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