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利用激励性评价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开启了心智,陶冶了情操,同时也愉悦了身心。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等适当的方式,及时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掌握鼓励学生学习的激励技巧。
一、适度评价,点拨激励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们行为中的很多东西(愉快、满足、高兴),当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心就会产生奋进的火花。”欣赏具有无穷的力量,一句赞扬的话会使学生的积极性提起来,思路活起来。不过这种赞扬往往简单笼统,如好、很好、对、不错、你真棒、完全正确等,难以打动学生心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度运用激励性评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激发。在进行激励评价时要做到下面几点:第一,赞扬一定要真诚。与学生紧紧握手,拍拍学生的肩膀,都能透露出教师的真诚。第二,赞扬一定要具体。要让被赞扬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优点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比如赞扬学生“思维敏捷”“细致耐心”等。第三,赞扬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所受到的激励不只是学习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和人格上的。可以是对学生精神的表扬,也可以是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赞扬。第四,赞扬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赞扬全体可以让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使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之中。
比如,在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一节的教学,其任务是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末”对“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有催化作用。学生大多是这样设计的:将少许的红砖粉末加入到装有双氧水的试管中,看是否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此时,我问学生:“根据你们的设计,我可能会认为这大量的气泡是红砖粉末产生的,这说明你们的设计有不完善的地方,能改进你们的实验设计吗?”学生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陷入了僵局,就对该小组的学生说:“别着急,让我来给你们出出主意,你们好好领会课本上关于催化剂的定义,看看作为催化剂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最后,该小组的学生茅塞顿开,很快设计出了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且很自豪地向全班汇报了本小组的实验设计。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评价:“刚才我看到每个小组都在积极行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事实证明,你们是好样的,你们完全有能力学好化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评价合理,巧用点拨和激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二、巧问巧评,鼓励质疑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完成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一问只能一答,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感枯燥无味,而且也会使教师评价趋于单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地巧妙地设计问题,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思考性,将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思路的广阔性融为一体,使问题能引人入胜,掀起波澜。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通过老师的即时评价,可以知道他们发言的价值,从而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基础上,愉快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比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我布置学生做一个家庭实验:取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点燃,然后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观察哪一支蜡烛先灭。学生做完实验后,纷纷告诉我,高的那支蜡烛先灭了,学生感到非常疑惑。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做了好多次实验,即使把烧杯换成很大的,结果也是上层蜡烛先灭,这跟预期的下层蜡烛先灭完全相反。
看着学生急切的样子,我首先表扬了学生:“你们真是好样的,对实验中的问题没有简单放过,而是多次实验,反复验证。很多科学家就是抓住实验中的细小问题做出了伟大的科学发现。如果你们能对问题进一步思考,那就更好了。”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思考上层蜡烛先熄灭,肯定是二氧化碳向上散发了,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向上散发呢?我点拨学生思考生活中热气球的原理,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使得二氧化碳来不及下沉,都聚集在烧杯上方。这时,我趁机对学生说:“有时人们思考问题会形成思维定势,希望同学们今后遇到问题时不要局限于原有的知识,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质疑,这样努力下去,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三、中肯指正,加强交流
指正是指当学生在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或者学习方法、态度、价值观上出现问题时,教师通过评说给予指明并引导学生改正。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不闻不问,因为指出错误是负责的表现,不管学生的发言是拙
劣,是错误,是偏激,还是幼稚,都不要一“否”了之,更不能指责挖苦学生,应以宽容尊重的心态接受并欣赏学生的见解。如果学生的见解是自己希望听到的,教师就要充分地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是幼稚、偏激或错误的,教师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开发利用。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检验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有些组的学生用燃着的木条放在汽水瓶口,这时教师可以不动声色转向其他小组说:“将木条放在汽水瓶口是否可行呢?”有学生说:“木条遇到氮气也會熄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时教师再适时鼓励:“不能说你们的实验错了,只是你们的实验不能说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个问题,但是却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呢?”这样亲切地指正会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充满了自信。学生在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人错误的同时,也能提醒自己操作时千万不能也犯同样的错误,效果比教师口头强调要好得多。学生能在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向他人学习、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四、及时指导,树立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有时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问题,这时就会出现急躁情绪,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并放弃探究。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实现问题的圆满解决。如在研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时,由于学生振荡锥形瓶的力量不够,会看不到明显的现象。教师说“别着急,请看我的。” 立刻让学生看到本来看不清楚或看不到的现象,在最关键的时候给学生以针对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别着急,再做一次,还来得及”、“别害怕”等。当发现有个别小组实验不成功时,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说:“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对一千多种材料进行了大约六千次的实验,有人非常同情地说:‘你失败了六千多次。’而爱迪生却说:‘不,应该说我知道了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因此,科学探究需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激励性的话语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却是巨大的。
激励性评价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舞、激发学生再接再厉、积极进取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不是万能的。过度赏识是片面的,也是虚伪的、脆弱的和不负责任的。激励、赏识应实事求是,是非分明,因人、因事、因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真正地欣赏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评价激励水平,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廖银燕)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等适当的方式,及时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掌握鼓励学生学习的激励技巧。
一、适度评价,点拨激励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们行为中的很多东西(愉快、满足、高兴),当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心就会产生奋进的火花。”欣赏具有无穷的力量,一句赞扬的话会使学生的积极性提起来,思路活起来。不过这种赞扬往往简单笼统,如好、很好、对、不错、你真棒、完全正确等,难以打动学生心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度运用激励性评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激发。在进行激励评价时要做到下面几点:第一,赞扬一定要真诚。与学生紧紧握手,拍拍学生的肩膀,都能透露出教师的真诚。第二,赞扬一定要具体。要让被赞扬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优点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比如赞扬学生“思维敏捷”“细致耐心”等。第三,赞扬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所受到的激励不只是学习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和人格上的。可以是对学生精神的表扬,也可以是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赞扬。第四,赞扬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赞扬全体可以让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使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之中。
比如,在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一节的教学,其任务是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末”对“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有催化作用。学生大多是这样设计的:将少许的红砖粉末加入到装有双氧水的试管中,看是否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此时,我问学生:“根据你们的设计,我可能会认为这大量的气泡是红砖粉末产生的,这说明你们的设计有不完善的地方,能改进你们的实验设计吗?”学生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陷入了僵局,就对该小组的学生说:“别着急,让我来给你们出出主意,你们好好领会课本上关于催化剂的定义,看看作为催化剂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最后,该小组的学生茅塞顿开,很快设计出了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且很自豪地向全班汇报了本小组的实验设计。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评价:“刚才我看到每个小组都在积极行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事实证明,你们是好样的,你们完全有能力学好化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评价合理,巧用点拨和激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二、巧问巧评,鼓励质疑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完成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一问只能一答,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感枯燥无味,而且也会使教师评价趋于单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地巧妙地设计问题,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思考性,将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思路的广阔性融为一体,使问题能引人入胜,掀起波澜。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通过老师的即时评价,可以知道他们发言的价值,从而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基础上,愉快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比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我布置学生做一个家庭实验:取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点燃,然后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观察哪一支蜡烛先灭。学生做完实验后,纷纷告诉我,高的那支蜡烛先灭了,学生感到非常疑惑。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做了好多次实验,即使把烧杯换成很大的,结果也是上层蜡烛先灭,这跟预期的下层蜡烛先灭完全相反。
看着学生急切的样子,我首先表扬了学生:“你们真是好样的,对实验中的问题没有简单放过,而是多次实验,反复验证。很多科学家就是抓住实验中的细小问题做出了伟大的科学发现。如果你们能对问题进一步思考,那就更好了。”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思考上层蜡烛先熄灭,肯定是二氧化碳向上散发了,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向上散发呢?我点拨学生思考生活中热气球的原理,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使得二氧化碳来不及下沉,都聚集在烧杯上方。这时,我趁机对学生说:“有时人们思考问题会形成思维定势,希望同学们今后遇到问题时不要局限于原有的知识,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质疑,这样努力下去,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三、中肯指正,加强交流
指正是指当学生在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或者学习方法、态度、价值观上出现问题时,教师通过评说给予指明并引导学生改正。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不闻不问,因为指出错误是负责的表现,不管学生的发言是拙
劣,是错误,是偏激,还是幼稚,都不要一“否”了之,更不能指责挖苦学生,应以宽容尊重的心态接受并欣赏学生的见解。如果学生的见解是自己希望听到的,教师就要充分地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是幼稚、偏激或错误的,教师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开发利用。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检验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有些组的学生用燃着的木条放在汽水瓶口,这时教师可以不动声色转向其他小组说:“将木条放在汽水瓶口是否可行呢?”有学生说:“木条遇到氮气也會熄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时教师再适时鼓励:“不能说你们的实验错了,只是你们的实验不能说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个问题,但是却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呢?”这样亲切地指正会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充满了自信。学生在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人错误的同时,也能提醒自己操作时千万不能也犯同样的错误,效果比教师口头强调要好得多。学生能在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向他人学习、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四、及时指导,树立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有时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问题,这时就会出现急躁情绪,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并放弃探究。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实现问题的圆满解决。如在研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时,由于学生振荡锥形瓶的力量不够,会看不到明显的现象。教师说“别着急,请看我的。” 立刻让学生看到本来看不清楚或看不到的现象,在最关键的时候给学生以针对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别着急,再做一次,还来得及”、“别害怕”等。当发现有个别小组实验不成功时,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说:“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对一千多种材料进行了大约六千次的实验,有人非常同情地说:‘你失败了六千多次。’而爱迪生却说:‘不,应该说我知道了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因此,科学探究需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激励性的话语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却是巨大的。
激励性评价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舞、激发学生再接再厉、积极进取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不是万能的。过度赏识是片面的,也是虚伪的、脆弱的和不负责任的。激励、赏识应实事求是,是非分明,因人、因事、因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真正地欣赏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评价激励水平,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