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根源。高校“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和实践环节是切实加强高校“基础课”的实效性,树立大学生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基础课”;理论灌输;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91-03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其中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高校“基础课”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高校“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入门课程,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人生价值观是最具生活气息,与人们的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和途径,使他们能够了解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价值和观念,真切地把握在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实现自己的价值,并通过这个机会和途径,系统而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生价值观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初步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为此,高校“基础课”应以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为主导,从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的理论思考,使学生深刻体验到通过深入思考而获取智慧的快乐,并用以指导人生的实践,切实加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生活各方面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问题。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的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义务与满足为目的的价值观,甚至“唯我”和“功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大有成为主流之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主体确立的自我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自然地也就强化了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你就是你自己”,“寻找并实现你自己的价值”,“自己是自己的上帝”等等观念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相应地在处理自我与社会,自我本位与社会本位关系上,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有些大学生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以个人为出发点,过分强调个体而淡化集体;过分强化自我而淡化社会。实际上,追求主体人格、肯定自我,有助于个性的张扬、能力的发挥。但是,过分的主体个性化和自我肯定则极易走向自我设计、自我中心的误区,从而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甚至形成“自我中心”的人生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价值取向选择的功利化
大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多数能认同集体主义观念,承认国家利益优先原则,对理想自我认定是重精神、重成就,但在社会存在着的消极现象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现实中则表现为重金钱、重实用特征。在认识和处理政治与业务、精神充实和经济实惠、道义与功利、心灵愉悦和感官刺激等一系列关系上,向后者严重倾斜,在价值取向上变得非常务实和功利,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忽视了精神和理想的追求。有些大学生在这种功利思想的指导下走到了极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个人利益满足,不讲社会责任义务,变得俗气而世侩。
(三)价值目标确定的短期化
由于过分强调个体的地位,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之间、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间都有向前者倾斜的趋势。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冲撞中,更偏重于个人目标,更重实惠而轻理想。凡是对自身利益没有明显效果的事就不感兴趣,甚至公开拒绝。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过多地注重实用化、短期化的东西,而忽略对长期目标的追求,缺乏事业上的追求。这种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的做法,使得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得失,过于追求名利,结果导致被眼前利益牵着鼻子走,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忽略了为长远利益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价值实现途径的投机化
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渴望向社会展示自己,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有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物质欲望,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大学生却不愿通过艰苦的努力、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经营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抱有强烈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企图通过碰运气和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有的大学生希望自己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但平时又不努力学习,事到临头,却采用考场作弊,甚至请人代考的方法,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投机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价值,而且也无法得到社会的真正承认,价值的实现更无从谈起。
(五)价值意义理解的狭隘化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人躁动不安,心态难平。一些大学生也受此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显得浮躁和肤浅。他们更重视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而不愿多花些功夫去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在对价值意义的理解上仅仅把价值理解为物质价值;把发展市场经济理解为“下海”经商赚钱;把经济效益片面理解为“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其结果是使自己的人生目的极其狭隘,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的变化有其深刻的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根源:
1.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和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给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负面消极影响,他们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的加剧,加之社会上对高消费生活的有意无意渲染,使得人们心理产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思潮的膨胀,使钱多钱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同时,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带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无时不刻地通过各种渠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着渗透和传播,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着较强烈的冲击,使他们在裹挟着全球化外衣的带有迷惑色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面前产生迷茫,真伪难辨,最终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方向发展,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
2.从学校教育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创新。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培养,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倾向,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3.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当代大学生虽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但长期的安宁生活和繁重的学习压力却使其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感,对于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变革,但又“雾里看花”情况的发生,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同时,大学生由于其年龄、知识构造、社会阅历以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欠缺,在价值观念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政治上的迷惑,甚至造成少数人完全从个人私利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进而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主流政治倾向的正常发展。
另外,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中华文化不仅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糟粕成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弘扬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之极少数利欲熏心的人对于糟粕成分的不适当的渲染,造成社会上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的不利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知识贬值、官本位、“各领风骚几十天”的短期文化等不良文化倾向在部分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中频频显现,有的甚至大有蔓延之势。上述种种价值观误区和原因分析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科学导向,以防止走入误区,避免在实践中出现盲目性。
二、高校“基础课”应突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
大量成功的教学实践说明,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于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期,具有相当思维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
(一)教学内容上构建符合国情和学生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人民本位”或“人民主体”。其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可以高度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也是一切价值主体的创造主体和享用主体。从理论上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价值观的共有核心问题。我们所构建的价值理论体系就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高校基础课的价值观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
(二)课堂教学上强化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但这个理论武装工作必须坚持灌输教育方法,即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使革命的理论,先进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伦理,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并以此作为行动的规范和指南。列宁早就指出:“工人本来也可能有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理论灌输教育是完成高校德育任务的主要方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上和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有求知的渴望,思想特别活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想领域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对于这个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去占领。因此在“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灌输教育。一是坚持正确的灌输原则。即准确性原则。当代大学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因而观点要正确,目的要明确,说理要透彻。决不能断章取义,割裂理论体系内在联系,也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只讲趣味性,不讲知识性,不讲实用性。二是要有的放矢。大学生思想敏锐,竞争意识强,富有进取心,自主意识强,不盲从。针对这些特点,理论灌输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级别结构(本、专科学生),不同专业设置,从实际出发,分层次施教,各有侧重,区别对待。三是要注重灌输形式的多样性。我们所讲的灌输绝不是那种搞什么“单向式”、“填鸭式”的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而是要求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内容、方法和效果相统一。老师在教学中应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有关内容进行逐一梳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辩证分析。通过老师课堂上正面客观的讲解说理,学生课堂上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理论的熏陶和灌输,从内心深处认识并承认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自觉抵御腐朽价值观的侵蚀。
三、高校“基础课”应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环节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来是我们进行学习,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课堂上理论的灌输是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后的实践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组织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和生产第一线,通过实践和学习,达到培养能力,磨炼意志,提高素质,在实践中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目的,是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如劳动锻炼、社会调查、科技服务、三下乡活动、社区援助、勤工助学、野外生存训练等。对高校学生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校内来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注意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先锋示范作用
大学的责任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启迪学生思考,充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引导,使其对“基础课”的教育内容进行充分吸收和内化,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发挥先进典型的先锋示范作用,积极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报酬,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经常性地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作报告,挖掘身边的大学生中的优秀人物,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二)从校外实践来讲,注重平时、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丰富学生的实践,认识到知识在人生奋斗中的价值;通过勤工助学,既可以为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又在实践中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通过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科技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尝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增加了阅历,同时对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在实践中的理性认识,使实践活动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对于大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帮助。
通过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实践,增强红色网站本身的吸引力,结合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理论高度加以阐释和引导,不因为互联网的一些负面影响而简单的采取拒绝和回避的态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价值观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使学生自觉抵制政治反动、色情、暴力和迷信色彩的信息。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搞好各种活动和各项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在服务活动中使学生能以课堂上理论知识指导自我的社会实践运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这就是高校“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所在。
“无论在实践还是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是人类历史活动所特有的两大根本原理、原则”。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重要的基础之一。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在高校“基础课”价值观教育中,要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和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价值观中强调的自由竞争、讲究信誉、遵纪守法以及强调个人权利、尊重自我意识,这些观念对发展市场经济和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要批判的吸收和借鉴西方价值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并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精心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政治理论教育导刊(增刊),2006.
[2]思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两课教学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
[3]张佩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4]许瑞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价值关系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5]孙伟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变革[J].学术论坛,1996,(2).
作者简介:郭洪(1970-),女(壮族),江西新余人,江西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基础课”;理论灌输;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91-03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其中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高校“基础课”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高校“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入门课程,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人生价值观是最具生活气息,与人们的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和途径,使他们能够了解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价值和观念,真切地把握在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实现自己的价值,并通过这个机会和途径,系统而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生价值观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初步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为此,高校“基础课”应以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为主导,从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的理论思考,使学生深刻体验到通过深入思考而获取智慧的快乐,并用以指导人生的实践,切实加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生活各方面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问题。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的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义务与满足为目的的价值观,甚至“唯我”和“功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大有成为主流之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价值主体确立的自我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自然地也就强化了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你就是你自己”,“寻找并实现你自己的价值”,“自己是自己的上帝”等等观念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相应地在处理自我与社会,自我本位与社会本位关系上,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有些大学生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以个人为出发点,过分强调个体而淡化集体;过分强化自我而淡化社会。实际上,追求主体人格、肯定自我,有助于个性的张扬、能力的发挥。但是,过分的主体个性化和自我肯定则极易走向自我设计、自我中心的误区,从而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甚至形成“自我中心”的人生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价值取向选择的功利化
大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多数能认同集体主义观念,承认国家利益优先原则,对理想自我认定是重精神、重成就,但在社会存在着的消极现象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现实中则表现为重金钱、重实用特征。在认识和处理政治与业务、精神充实和经济实惠、道义与功利、心灵愉悦和感官刺激等一系列关系上,向后者严重倾斜,在价值取向上变得非常务实和功利,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忽视了精神和理想的追求。有些大学生在这种功利思想的指导下走到了极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个人利益满足,不讲社会责任义务,变得俗气而世侩。
(三)价值目标确定的短期化
由于过分强调个体的地位,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之间、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间都有向前者倾斜的趋势。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冲撞中,更偏重于个人目标,更重实惠而轻理想。凡是对自身利益没有明显效果的事就不感兴趣,甚至公开拒绝。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过多地注重实用化、短期化的东西,而忽略对长期目标的追求,缺乏事业上的追求。这种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的做法,使得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得失,过于追求名利,结果导致被眼前利益牵着鼻子走,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忽略了为长远利益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价值实现途径的投机化
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渴望向社会展示自己,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有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物质欲望,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大学生却不愿通过艰苦的努力、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经营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抱有强烈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企图通过碰运气和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有的大学生希望自己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但平时又不努力学习,事到临头,却采用考场作弊,甚至请人代考的方法,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投机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价值,而且也无法得到社会的真正承认,价值的实现更无从谈起。
(五)价值意义理解的狭隘化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人躁动不安,心态难平。一些大学生也受此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显得浮躁和肤浅。他们更重视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而不愿多花些功夫去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在对价值意义的理解上仅仅把价值理解为物质价值;把发展市场经济理解为“下海”经商赚钱;把经济效益片面理解为“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其结果是使自己的人生目的极其狭隘,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的变化有其深刻的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根源:
1.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和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给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负面消极影响,他们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的加剧,加之社会上对高消费生活的有意无意渲染,使得人们心理产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思潮的膨胀,使钱多钱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同时,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带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无时不刻地通过各种渠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着渗透和传播,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着较强烈的冲击,使他们在裹挟着全球化外衣的带有迷惑色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面前产生迷茫,真伪难辨,最终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方向发展,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
2.从学校教育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创新。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培养,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倾向,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3.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当代大学生虽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但长期的安宁生活和繁重的学习压力却使其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感,对于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变革,但又“雾里看花”情况的发生,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同时,大学生由于其年龄、知识构造、社会阅历以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欠缺,在价值观念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政治上的迷惑,甚至造成少数人完全从个人私利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进而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主流政治倾向的正常发展。
另外,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中华文化不仅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糟粕成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弘扬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之极少数利欲熏心的人对于糟粕成分的不适当的渲染,造成社会上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的不利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知识贬值、官本位、“各领风骚几十天”的短期文化等不良文化倾向在部分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中频频显现,有的甚至大有蔓延之势。上述种种价值观误区和原因分析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科学导向,以防止走入误区,避免在实践中出现盲目性。
二、高校“基础课”应突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
大量成功的教学实践说明,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于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期,具有相当思维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
(一)教学内容上构建符合国情和学生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人民本位”或“人民主体”。其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可以高度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也是一切价值主体的创造主体和享用主体。从理论上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价值观的共有核心问题。我们所构建的价值理论体系就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高校基础课的价值观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
(二)课堂教学上强化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但这个理论武装工作必须坚持灌输教育方法,即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使革命的理论,先进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伦理,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并以此作为行动的规范和指南。列宁早就指出:“工人本来也可能有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理论灌输教育是完成高校德育任务的主要方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上和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有求知的渴望,思想特别活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想领域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对于这个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去占领。因此在“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灌输教育。一是坚持正确的灌输原则。即准确性原则。当代大学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因而观点要正确,目的要明确,说理要透彻。决不能断章取义,割裂理论体系内在联系,也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只讲趣味性,不讲知识性,不讲实用性。二是要有的放矢。大学生思想敏锐,竞争意识强,富有进取心,自主意识强,不盲从。针对这些特点,理论灌输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级别结构(本、专科学生),不同专业设置,从实际出发,分层次施教,各有侧重,区别对待。三是要注重灌输形式的多样性。我们所讲的灌输绝不是那种搞什么“单向式”、“填鸭式”的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而是要求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内容、方法和效果相统一。老师在教学中应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有关内容进行逐一梳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辩证分析。通过老师课堂上正面客观的讲解说理,学生课堂上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理论的熏陶和灌输,从内心深处认识并承认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自觉抵御腐朽价值观的侵蚀。
三、高校“基础课”应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环节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来是我们进行学习,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课堂上理论的灌输是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后的实践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组织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和生产第一线,通过实践和学习,达到培养能力,磨炼意志,提高素质,在实践中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目的,是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如劳动锻炼、社会调查、科技服务、三下乡活动、社区援助、勤工助学、野外生存训练等。对高校学生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校内来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注意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先锋示范作用
大学的责任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启迪学生思考,充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引导,使其对“基础课”的教育内容进行充分吸收和内化,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发挥先进典型的先锋示范作用,积极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报酬,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经常性地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作报告,挖掘身边的大学生中的优秀人物,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二)从校外实践来讲,注重平时、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丰富学生的实践,认识到知识在人生奋斗中的价值;通过勤工助学,既可以为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又在实践中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通过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科技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尝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增加了阅历,同时对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在实践中的理性认识,使实践活动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对于大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帮助。
通过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实践,增强红色网站本身的吸引力,结合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理论高度加以阐释和引导,不因为互联网的一些负面影响而简单的采取拒绝和回避的态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价值观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使学生自觉抵制政治反动、色情、暴力和迷信色彩的信息。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搞好各种活动和各项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在服务活动中使学生能以课堂上理论知识指导自我的社会实践运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这就是高校“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所在。
“无论在实践还是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是人类历史活动所特有的两大根本原理、原则”。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重要的基础之一。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在高校“基础课”价值观教育中,要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和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价值观中强调的自由竞争、讲究信誉、遵纪守法以及强调个人权利、尊重自我意识,这些观念对发展市场经济和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要批判的吸收和借鉴西方价值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并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精心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政治理论教育导刊(增刊),2006.
[2]思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两课教学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
[3]张佩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4]许瑞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价值关系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5]孙伟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变革[J].学术论坛,1996,(2).
作者简介:郭洪(1970-),女(壮族),江西新余人,江西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