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在中国画领域,以周昌谷为代表的新浙派画家创造出了一套新颖的中国人物表现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人物造型问题,运用传统水墨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与生活气息的作品,对中国画现代化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周昌谷作为第一代领跑者,从人物造型、笔墨技法、色彩晕染、绘画题材等多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究,弘扬写意精神,对传统人物画进行变革,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增添精彩一笔。
关键词:写意;中国画;人物画;新浙派;周昌谷
在20世紀的中国画领域,最具有革新意义的不在于山水,也不在于花鸟,而在于人物画,它的突破性发展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大有关联。传统人物画至宋代发展至高峰,梁楷的大写意人物更是开辟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宋代以后人物画大家寥寥无几,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文人画兴起,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对于天地自然进行探索,并把心中之气借山水花鸟抒发,对于自身的探索逐渐消退。20世纪以来,我国大量引进西方化思想与工具技能,写实艺术在绘画领域风靡一时,画家对于人的描绘表现能力有了大发展,因此20世纪起初人物画多表现写实风格,运用写实反映社会,表现工农兵,充分实现其社会意义。中国传统的笔墨与内涵底蕴雄厚,其价值无论在何时都无法忽视,因而画家们开始陷入了思考,在新的时期下如何将西方写实艺术与中国写意艺术结合,使写意人物画在观念、技巧上进行扩展,使深入造型塑造与写意笔墨意趣兼得,最终达到人品与画品的统一。类似问题始终困惑着画家,至“浙派人物画”的出现,画坛风貌为之一变。在一次次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以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开拓者,他们把写实素描的造型方法与传统写意画的笔墨方法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新浙派的艺术风格,对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留下了辉煌的成就。
《两只羊羔》是公认的浙派人物画奠基之作,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周昌谷从而成为1949年后第一个在世界获奖的中国画画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他的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却高于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的淋漓呈现,产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他将中西融合,保留中国画的气韵与骨法,并在写生绘画中加入主观创造成分,进行夸张表现,突出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追求个性与风格,用色大胆,善于运用原色纯色,作品鲜艳明丽,清新典雅,并色墨混用,善于创新,功力雄厚,笔墨精湛,画面鲜活而有生动之气、纯情而有娇丽之感。周昌谷对于艺术的创新与变革,引领了一代风尚,为写意人物画增加了精彩的一笔,下面将会从造型、笔墨、用色、题材与影响五个方面分析周昌谷其写意人物画的变革与成就:
造型方面,周昌谷自幼学习国画,后入艺专学素描速写,可以说周昌谷的写意人物画深深地受到了速写、素描等西方绘画方法的影响,为其深厚的造型功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速写与素描的稿子堆叠成山,每每遇到想要描绘的对象则将它们在纸上记录下来,在生活中进行写实描绘,人物的动态与神态都在稿子中有所体现,正是这种大量的积累,使他对人物结构与动态有着更好的理解,对他后来的写意人物创作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他的素描不仅仅浮于纸上,更能够通过观察表象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内涵,画法也与西方的素描方法不同,不用铅笔碳条,而是运用水墨表现线性结构,其作画在于“写”而不在于“描”,可以说这种类似于速写的线性素描绘画语言,每一条线都记录着他作画的思维轨迹,在写生中让头、手、脑完美配合,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与记忆,塑造出生动完美的人物形象。周昌谷出色的速写能力,不仅仅在线性结构方面,也表现为善于捕捉动态形象、处理环境关系等。他并不乏写实能力,但也没有非写实不可的教条束缚,他调和了西方造型的创作方式,在传统的技艺上进行吸收与改良,方使其作品达到了高度艺术成就,体现时代感与变革性,这就是周昌谷后来写意人物画大有成就的基础。
笔墨方面,传统的人物画笔法必然要提到“十八描”,但笔墨当随时代,传统艺术手法毕竟难以表现现代生活,根据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周昌谷通过不断地实践,对于各种表现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分析的总结,他融合了花卉中的“点厾法”,将“卧笔”结合到传统用笔之中,经过他的探索,掌握了“以卧带转”的笔法,柔中带刚,更显凝练苍劲。[1]“点厾法”用笔“聚点成线”“积点成面”。同时期的画家对同一种笔法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李震坚的笔法豪迈浑厚,多用大笔、大点、大块,方增先的“点厾法”拖泥带水,用笔由侧转正,连续点之,相比之下周昌谷在用具上改良了毛笔,在长锋中加入猪豪,使线中有面,形成“宽笔”之法,并与彩墨相配合。用墨上,他继承传统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根据黄宾虹对墨法的研究,联系自己的实践体会,将其七种墨法(浓、淡、焦、泼、破、积、宿墨)变为“六法”,分别是墨色法、焦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并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艺术标准,简而言之,应该是无意指挥下的自然韵味越来越好。谈到破墨法,他指出要诀有二,即“须墨未干时进行”“用水分使水墨有机渗化”;与之相反的是积墨法必须在墨干后一层层去积,积墨用笔应着眼于“落”字,是与纸接触时间最短的表示,对于宿墨法,他指出因宿墨不化,在不许“复笔”的要求上比积墨更甚,因此不能”拖、涂、抹,须“蜻蜓点水”笔法“落”在纸上。[2]从画面中观察他塑造人物的轮廓线,强调边缘结构和轮廓,笔墨的运用表现出了干湿、松紧、虚实与主次关系。单从笔墨上画面已经非常劲道,有时他还会将浓稠之墨用来塑造人物头发和瞳孔以及马尾和马眼,此手法在创新中有着对西方油画技法的借鉴。其后开创的“蚯蚓体”源自观察蚯蚓行动后的轨迹,形态圆润古雅,变形而流畅,怪伟而夸张,更为当代文人画又增添精彩一笔。
用色方面,如何对传统人物画色彩进行创新是当时画者们所面临的课题,周昌谷在继承传统卷轴中国画设色基础上,对古代壁画有深入研究,亲自进行考察并付出实践,提取其用色规律,将古代壁画中的色彩与传统工笔重彩卷轴画相结合,并大量阅览民间年画与西方印象派绘画,选择性吸收,取西方的色彩科学原理,去西方由光线所带来的明暗与冷暖变化,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用色手法,即“调和对比规律”。“调和对比规律”中调和指同类色的调和,对比指的是冷暖、深浅、厚薄、大小对比,举例来说画面中可体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其中“万绿”就是各种绿的调和,“一点红”指的就是冷暖对比[3]。厚薄对比可为颜料属性的比较,如矿物颜料的石绿、朱砂与植物颜料的胭脂、汁绿之间的比较,正是这种艺术手法使他的绘画开卷光彩夺目,清气沁人。他的用色能重而不浊,艳而不俗,施粉而无粉气,除了“调和对比规律”的运用,其功夫更在于用水,水的晕染调配使他的作品轻盈通透,更富风情。周昌谷在用色上注重根据画面的需要和墨色的变化的情况巧妙地运用色彩,使色彩与墨韵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在中国画的用色上实为难得一见的奇才。 题材方面,人物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是画家的主流表现题材,其中以顾恺之最负盛名,至唐代出现以梁楷为代表人物的写意人物画,又将其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宋代以来以山水为描绘对象的文人画成为了表现主流题材,人物画被冠以“俗气”之称,画家以大山大河抒胸中逸气,表理想之意,情怀成为了画作之魂,而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现实题材的需求,颠覆了中国画的传统主题,为人物画的创作带来了空间,画家以人物画反映时代之气。周昌谷的写意人物,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深入西双版纳、藏区等地进行人物写生,创作了《傣人汲水》《在草地上》《两个羊羔》等人物作品,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人物形象亲切动人,画面生机勃勃,意趣盎然,开创了文人画的新风貌,同时也兼顾和歌颂了民族团结主题[4]。他喜爱塑造青春美丽的少女,突出人物的神情与姿态,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情感,画面中会着重刻画少女的眼睛和嘴巴,弱化眉与鼻,其创造的少数民族少女形象纯净而美丽,其环境多为当地的植物与动物形象,直观画面仿佛可以看到画家心中的一片净土。后来在数年的潜心研究后,从八大书势和蚯蚓行迹中悟出了运笔道理,创造了自成一体线条圆浑而奇崛的“蚓书”,其艺术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今年是周老诞辰九十周年,虽然他已很早故去,但他为当代写意人物画做出的探索,引领与积淀,会一代代继续传承下去。当年的他不仅仅是画者还是一位老師,在艺术思想大变革时期引领了一代代热爱美术的人进行创作,在“浙美”的小环境中体会传统的氛围,面对时代的变迁,共同为新时代的写意人物画做出贡献。在他的画作中充盈着静谧恬然的气息,维系着普世的人性关怀,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黄苗子先生说:“昌谷作品显著地特点就是青春活力,他爱画边疆少女,画小羊、小鹿,画各种鲜花,这和他经历坎坷,抱病在身的情况很不相称,可是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就容易理解周昌谷。昌谷虽然不是庄子所说的化人,但是他是一位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热爱生活的人,为了让别人欣赏美,他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境遇。”[5]传统的文人画了胸中逸气,以清高的态度面对现实,缺少了对生活的热情,而周昌谷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命运悲怆,最终英年早逝,让多少爱才之人心痛无比,怜惜他的命运更惋惜他的才华,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一位热爱绘画的画者,总是以美好朴素的目光关注着生活,在磨难之中变革与探索,他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艺术的力量,让我们感受中国艺术精神深处的灵魂,理解变革者的命题和拓新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2]吴永良.周昌谷的国画艺术[J].新美术,1987(2):17-20.
[3]陈朵朵.周昌谷的色彩艺术[J].美术观察,2014(4):121.
[4]宋永进.走在潮流边缘的周昌谷[N].美术报,2012-10-13(3).
[5]黄苗子.天工与清新画家周昌谷[J].收藏家,2002(9):61-64.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写意;中国画;人物画;新浙派;周昌谷
在20世紀的中国画领域,最具有革新意义的不在于山水,也不在于花鸟,而在于人物画,它的突破性发展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大有关联。传统人物画至宋代发展至高峰,梁楷的大写意人物更是开辟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宋代以后人物画大家寥寥无几,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文人画兴起,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对于天地自然进行探索,并把心中之气借山水花鸟抒发,对于自身的探索逐渐消退。20世纪以来,我国大量引进西方化思想与工具技能,写实艺术在绘画领域风靡一时,画家对于人的描绘表现能力有了大发展,因此20世纪起初人物画多表现写实风格,运用写实反映社会,表现工农兵,充分实现其社会意义。中国传统的笔墨与内涵底蕴雄厚,其价值无论在何时都无法忽视,因而画家们开始陷入了思考,在新的时期下如何将西方写实艺术与中国写意艺术结合,使写意人物画在观念、技巧上进行扩展,使深入造型塑造与写意笔墨意趣兼得,最终达到人品与画品的统一。类似问题始终困惑着画家,至“浙派人物画”的出现,画坛风貌为之一变。在一次次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以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开拓者,他们把写实素描的造型方法与传统写意画的笔墨方法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新浙派的艺术风格,对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留下了辉煌的成就。
《两只羊羔》是公认的浙派人物画奠基之作,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周昌谷从而成为1949年后第一个在世界获奖的中国画画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他的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却高于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的淋漓呈现,产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他将中西融合,保留中国画的气韵与骨法,并在写生绘画中加入主观创造成分,进行夸张表现,突出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追求个性与风格,用色大胆,善于运用原色纯色,作品鲜艳明丽,清新典雅,并色墨混用,善于创新,功力雄厚,笔墨精湛,画面鲜活而有生动之气、纯情而有娇丽之感。周昌谷对于艺术的创新与变革,引领了一代风尚,为写意人物画增加了精彩的一笔,下面将会从造型、笔墨、用色、题材与影响五个方面分析周昌谷其写意人物画的变革与成就:
造型方面,周昌谷自幼学习国画,后入艺专学素描速写,可以说周昌谷的写意人物画深深地受到了速写、素描等西方绘画方法的影响,为其深厚的造型功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速写与素描的稿子堆叠成山,每每遇到想要描绘的对象则将它们在纸上记录下来,在生活中进行写实描绘,人物的动态与神态都在稿子中有所体现,正是这种大量的积累,使他对人物结构与动态有着更好的理解,对他后来的写意人物创作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他的素描不仅仅浮于纸上,更能够通过观察表象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内涵,画法也与西方的素描方法不同,不用铅笔碳条,而是运用水墨表现线性结构,其作画在于“写”而不在于“描”,可以说这种类似于速写的线性素描绘画语言,每一条线都记录着他作画的思维轨迹,在写生中让头、手、脑完美配合,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与记忆,塑造出生动完美的人物形象。周昌谷出色的速写能力,不仅仅在线性结构方面,也表现为善于捕捉动态形象、处理环境关系等。他并不乏写实能力,但也没有非写实不可的教条束缚,他调和了西方造型的创作方式,在传统的技艺上进行吸收与改良,方使其作品达到了高度艺术成就,体现时代感与变革性,这就是周昌谷后来写意人物画大有成就的基础。
笔墨方面,传统的人物画笔法必然要提到“十八描”,但笔墨当随时代,传统艺术手法毕竟难以表现现代生活,根据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周昌谷通过不断地实践,对于各种表现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分析的总结,他融合了花卉中的“点厾法”,将“卧笔”结合到传统用笔之中,经过他的探索,掌握了“以卧带转”的笔法,柔中带刚,更显凝练苍劲。[1]“点厾法”用笔“聚点成线”“积点成面”。同时期的画家对同一种笔法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李震坚的笔法豪迈浑厚,多用大笔、大点、大块,方增先的“点厾法”拖泥带水,用笔由侧转正,连续点之,相比之下周昌谷在用具上改良了毛笔,在长锋中加入猪豪,使线中有面,形成“宽笔”之法,并与彩墨相配合。用墨上,他继承传统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根据黄宾虹对墨法的研究,联系自己的实践体会,将其七种墨法(浓、淡、焦、泼、破、积、宿墨)变为“六法”,分别是墨色法、焦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并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艺术标准,简而言之,应该是无意指挥下的自然韵味越来越好。谈到破墨法,他指出要诀有二,即“须墨未干时进行”“用水分使水墨有机渗化”;与之相反的是积墨法必须在墨干后一层层去积,积墨用笔应着眼于“落”字,是与纸接触时间最短的表示,对于宿墨法,他指出因宿墨不化,在不许“复笔”的要求上比积墨更甚,因此不能”拖、涂、抹,须“蜻蜓点水”笔法“落”在纸上。[2]从画面中观察他塑造人物的轮廓线,强调边缘结构和轮廓,笔墨的运用表现出了干湿、松紧、虚实与主次关系。单从笔墨上画面已经非常劲道,有时他还会将浓稠之墨用来塑造人物头发和瞳孔以及马尾和马眼,此手法在创新中有着对西方油画技法的借鉴。其后开创的“蚯蚓体”源自观察蚯蚓行动后的轨迹,形态圆润古雅,变形而流畅,怪伟而夸张,更为当代文人画又增添精彩一笔。
用色方面,如何对传统人物画色彩进行创新是当时画者们所面临的课题,周昌谷在继承传统卷轴中国画设色基础上,对古代壁画有深入研究,亲自进行考察并付出实践,提取其用色规律,将古代壁画中的色彩与传统工笔重彩卷轴画相结合,并大量阅览民间年画与西方印象派绘画,选择性吸收,取西方的色彩科学原理,去西方由光线所带来的明暗与冷暖变化,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用色手法,即“调和对比规律”。“调和对比规律”中调和指同类色的调和,对比指的是冷暖、深浅、厚薄、大小对比,举例来说画面中可体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其中“万绿”就是各种绿的调和,“一点红”指的就是冷暖对比[3]。厚薄对比可为颜料属性的比较,如矿物颜料的石绿、朱砂与植物颜料的胭脂、汁绿之间的比较,正是这种艺术手法使他的绘画开卷光彩夺目,清气沁人。他的用色能重而不浊,艳而不俗,施粉而无粉气,除了“调和对比规律”的运用,其功夫更在于用水,水的晕染调配使他的作品轻盈通透,更富风情。周昌谷在用色上注重根据画面的需要和墨色的变化的情况巧妙地运用色彩,使色彩与墨韵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在中国画的用色上实为难得一见的奇才。 题材方面,人物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是画家的主流表现题材,其中以顾恺之最负盛名,至唐代出现以梁楷为代表人物的写意人物画,又将其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宋代以来以山水为描绘对象的文人画成为了表现主流题材,人物画被冠以“俗气”之称,画家以大山大河抒胸中逸气,表理想之意,情怀成为了画作之魂,而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现实题材的需求,颠覆了中国画的传统主题,为人物画的创作带来了空间,画家以人物画反映时代之气。周昌谷的写意人物,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深入西双版纳、藏区等地进行人物写生,创作了《傣人汲水》《在草地上》《两个羊羔》等人物作品,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人物形象亲切动人,画面生机勃勃,意趣盎然,开创了文人画的新风貌,同时也兼顾和歌颂了民族团结主题[4]。他喜爱塑造青春美丽的少女,突出人物的神情与姿态,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情感,画面中会着重刻画少女的眼睛和嘴巴,弱化眉与鼻,其创造的少数民族少女形象纯净而美丽,其环境多为当地的植物与动物形象,直观画面仿佛可以看到画家心中的一片净土。后来在数年的潜心研究后,从八大书势和蚯蚓行迹中悟出了运笔道理,创造了自成一体线条圆浑而奇崛的“蚓书”,其艺术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今年是周老诞辰九十周年,虽然他已很早故去,但他为当代写意人物画做出的探索,引领与积淀,会一代代继续传承下去。当年的他不仅仅是画者还是一位老師,在艺术思想大变革时期引领了一代代热爱美术的人进行创作,在“浙美”的小环境中体会传统的氛围,面对时代的变迁,共同为新时代的写意人物画做出贡献。在他的画作中充盈着静谧恬然的气息,维系着普世的人性关怀,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黄苗子先生说:“昌谷作品显著地特点就是青春活力,他爱画边疆少女,画小羊、小鹿,画各种鲜花,这和他经历坎坷,抱病在身的情况很不相称,可是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就容易理解周昌谷。昌谷虽然不是庄子所说的化人,但是他是一位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热爱生活的人,为了让别人欣赏美,他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境遇。”[5]传统的文人画了胸中逸气,以清高的态度面对现实,缺少了对生活的热情,而周昌谷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命运悲怆,最终英年早逝,让多少爱才之人心痛无比,怜惜他的命运更惋惜他的才华,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一位热爱绘画的画者,总是以美好朴素的目光关注着生活,在磨难之中变革与探索,他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艺术的力量,让我们感受中国艺术精神深处的灵魂,理解变革者的命题和拓新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2]吴永良.周昌谷的国画艺术[J].新美术,1987(2):17-20.
[3]陈朵朵.周昌谷的色彩艺术[J].美术观察,2014(4):121.
[4]宋永进.走在潮流边缘的周昌谷[N].美术报,2012-10-13(3).
[5]黄苗子.天工与清新画家周昌谷[J].收藏家,2002(9):61-64.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