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典诗词的“情”“景”表达方法促进写作教学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取现行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典诗词,在诗词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类,并试将其与写作训练相结合,以形成有写作训练目标、有摹写诗词素材、有训练指导方法且难度梯级渐进的写作教学指导体系,古典诗词的思想主题、表达方法与谋篇布局等方面均对学生的写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侧重分析古典诗词的表达方法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借鉴古诗词抒情方式中的景物人格化、以景拟情、景语含情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版;古诗词抒情方法;写作教学
  在古典诗词中,情感的抒发是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应予遵守的创作原则,所谓“诗言志”,“言志”即为通过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评判作品的主要参照标准。本文试借鉴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指导初中抒情文的写作训练,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为借鉴作品,从景物人格化、以景拟情、景语含情三方面指导写作教学。
  一、景物人格化
  与触景生情不同,景物人格化是指作者在创作签将情感投射到经物质上,将所写之景人格化,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二是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塑造景物,因此,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描述出的景物呈现不同的样子,也带有唯一的独特的情感色彩。以杜甫的《春望》为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赋予花与鸟人的情感,诗人写诗前情感先行,因自己的感时伤怀,故看见花开繁茂也感觉花是在流泪,听见鸟声一片,也觉得心惊。当然,花与鸟本无人之情感,在以往的诗词中多用于衬托春之盎然生机,在这首《春望》中,因作者的忧愁满怀而被人格化,情覆于景,以情塑景,春花“溅泪”,鸟儿“惊心”,赋予花鸟如此高度的人格与感情,足以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忧虑。在写作中,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移情于景,这种情感表达方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学生对景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尚未熟练掌握,在写作中往往使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描述情感,习作欠缺感染力,浮于表层。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应在分析、鉴赏时强调对其情感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摹写,并最终达到提升习作水平的目标。
  二、以景拟情
  恰切地表达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思绪等这些内心感受属于抽象的事物,本不易描述,若直接书写,极易流于表层,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往往会使用景来传情,对切合诗人情感的景进行精细描写,通过这种描写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以此造就诗歌意境的悠远与情致的典雅。使用这一情感表达方法需要注意选取的“景”应与要表达的“情”相契合,若有“景”而无“情”,写景就只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若有“情”而无“景”,作品就将沦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说教。为达到情感与景物的高度融合,恰切表达情感,需精心选择进入诗歌的“景”。
  试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作者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的现实处境,在山河破碎、自己被俘后,用飘絮与浮萍比喻家国覆灭表现自己的无家无根的沉重哀恸,飘絮与浮萍的无根足以表达诗人的无国之痛,加上风吹和雨打,就更为凄凉,家国破碎后还要遭遇迫害,诗人的内心痛苦无极,而其诗句也因之徒增沉痛。巨大的情感投射与精准的以景表达,让“风飘絮”和“雨打萍”成为传颂至今的经典比喻。
  另以《蒹葭》为例,它使用的是“兴”的情感表达方法,即借助景物引出要描写的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虽然作为诗歌的发端,但仍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密切先关,蒹葭即芦苇,它的飘忽与若有似无的特点和诗中要表达的追求佳人而不得的情感是共通的,《蒹葭》以蒹葭的反复出现、白露凝冰雪、雾气笼罩营造出一种可望不可即、聚散两茫茫的意境,朦胧、清寂而略带患得患失的哀怨对应着诗中主人公追求家人不可得的情感。《蒹葭》通篇的“景”即为主人公的“情”。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将天地四时的变化、自然万物的消长与人类的情感、生命的过程相对照,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诗歌的意蕴走向深刻、情感也趋于和谐。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往往认为作文与生活两者并无关联,为写作而写作,若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去观照景物,不能以真诚的情感去体悟世界,将难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共生。
  三、景语含情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并无明显的景物人格化或者以景拟情,看似写景却暗含抒情,对叙事式的写景仔细分析即可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朋友的场面,朋友骑马离开,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印,从表层来看,是单纯的场景,但若深入一层,可知这句诗中不仅是描写场景,还在显性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不舍情感,作者的目光藏在景物描写中,诗人跟随朋友的身影,看着他渐行渐远直至消失,雪地上的马蹄印更显示了诗人目送朋友的深厚情谊,朋友已在视线中消失,作者仍注视着那一行马蹄印,离别的不舍和感伤让诗人失神凝望。诗人用看似单纯的场景描写出了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空白画面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感与离愁别绪,空的画面中情感却是厚重真实的。这种以表层景物的流动变化表达隐藏其中的诗人情感也是极具表现力、可资借鉴的写作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周维纳,马春燕.古代诗歌鉴赏方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3]刘艳雄.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案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学和善学的能力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问题探讨、互动教学自然生态,让学生在质疑探讨和问题解决中获得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和方法,提升课堂效率获得学科学习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态课堂;课堂构建  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通过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和学习兴趣的点燃,让他们有学好历史的渴望的教学。因而,营造课堂的和谐生态氛围才能让他们在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天重点讲这个问题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和现实重要性。我们党要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实现长期执政,必须有钢铁的意志、坚定的理念
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是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党的纯洁性的问题,非常重要。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了当前党在纯洁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要从抓好保持思想纯洁、作
【摘 要】在如今课改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已经成为所有教学开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更是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强调,语文教育更是被推到了前锋的位置。对于初中阶段来说,学生刚刚开始深入接触诗词当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也刚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当中,由于师生的性格、班级的氛围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并没有达到理想当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