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近瘦了,于是许多没有看到我饿极时颓然倒在床上的不明真相群众争相跑来询问:怎么减肥既不痛苦又真实有效?饿着!我说。但饿着非常痛苦,所以答案其实是,没有。
我一直试图对这种理念寻找一种口号式的简单定义,一直无果,直到关于斯诺克的评论让我豁然开朗——大力出奇迹!
这同样适用于高考。很少有人能与比他付出多的人获得同样的成就。不过讨论仅限于高考模式下的孩子们,如果有一双弹钢琴的手或者踢足球的脚则不在此列。
高中的前两年,跟那些面对高考高压心怀忐忑的同学相比,我找乐子的能力显得木秀于林。我们一小撮“玩物丧志”积极分子常常追着所谓的校草跑到操场,抑或翘了自习课去食堂买炸蘑菇吃。作为一个青少年,这样的生活为我平添许多欢乐,但面对高考,却让人开始怀疑这是否得不偿失。
如果现在让我的左右脑举手表决的话,斗争将会很激烈,可以微小差距胜出的,应该是肯定的答案,这样的玩乐确有些得不偿失。我从未怀疑过自己对大学的渴望,每当深入细致地想象不能在偌大的校园中留下一个我的位置,就特别心有余悸。
不可避免地,我在高三伊始感到后悔,其实仔细想来,或许如果埋头书堆度过三年,同样会后悔,只是我没有经历过,我不知道。
那个校草其实长得没有那么好看,脾气也惊人的坏,食堂的炸蘑菇害得我长胖……然而,这样清醒的、挑战自我颠覆自我的认识,对于我已经变得平庸的成绩没有任何帮助。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坐在教室里,想着我排在名单中央偏上一点点的名字,想到未来,心跳如打鼓。
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随着老师手下的曲线跟他一问一答。当我专注于导数是怎样在黑板上现出原形的时候,困倦很难再找到机会拉我下水,我于是很少上课睡觉了。但这样费心费力的一节课结束后,着实让人感到疲倦不堪。据一位知情男士称,那时我下课铃一响立刻进入睡眠状态,上课铃响的前几秒钟开始抬起头揉眼。如果我是机器人,一定用原子钟计时。
我用一个本子记录错了的英语题,很快发现这一样不失为一种自我惩罚督促学习的措施,因为就我那时候的水平,每做一页练习题,就有半页因为各种各样的错误又被艰难地誊写在那个蓝色软皮本上。
看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睡着的前奏,为此我只得放弃它,转而做题,不停地做题,不停地做错题集。我依然需要用错题进行自我惩罚。错题记录本有一个栏目是错误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这样简单的东西还会做错,于是恶狠狠地写上:罗林是个笨蛋!
技巧很少,捷径也很少,我只是试着用自己最大的力气。
即使学习通常并不是很有乐趣的事情,一旦开始,依然有一种微妙的专心于新事物的新鲜感和成就感。我想这也归功于那些看起来低俗但纯净起来其实谁都比不上的朋友们。他们会在我大刀阔斧地演算时笑着拍拍我——学得不错啊!我的身边没有谎言演讲家,没有饿什么都不么》《我上课只睡》《你还在学啊,我从来都不学习》这样的代表作,精神层面的舒适,来自于身边真诚的支持。
一开始的动力是考大学的一腔热血和对于之前的后悔不迭,但当由学习结果带来的欣慰开始引领未来的学习时,一切就变得更简单了。我兴高采烈地做一下午那些难得让人胃疼的所谓数学大题,很可能就是因为那个朴实的女教师采纳我一条没什么建树的学术性建议。
中学不是建立在格林童话的基础上,我奋发向上的结果是,在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里,根本没有想象中的捷报频传,我的提高少得可怜。
成绩有惯性。
我安慰自己,这只是惯性而已。守护我一路前进的,应该还有适当但倔强的自负。我吹嘘自己能考上当地最好的一所大学,当成绩真的如我所愿明显提高,这样的吹嘘已经不算吹嘘了,我的确能上。
所以我换了一所大学,继续吹嘘。这样的好处是我的目光将永远停留在比我所在地高的地方。就像一个鱼钩,引诱着你破坏吹嘘的资本,然后换一个更大的饵。还记得最后一个话柄是复旦,很可惜我没能考上。很可惜,我的吹嘘最终还是吹嘘。
频频有人批评高考是个畸形的制度,但它确实深入地考察了人专注于一个目标的能力。最后的几个月,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门口小摊上炒面的味道总是蔓延在整个教室里。
自信带来的属性加成此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一点点的自负,是极端条件下的最好选择。对那些当时看上去更强的人心存轻视,过去显得人不够豁达,此时却可能督促你去让自己的看法变成正确的。
如果你看过《社交网络》 《美丽心勋或者《豪斯医生》,天才的魅力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看不起任何人。即使不是天才,尽可能看得起自己,也会让你距离天才更进一步。
面对高考,可以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英语天才、语文天才、理化天才,最好认为自己是高考天才。人生难得有这样奋不顾身的追求,最可惜的不会是口出狂言的自负,却很可能是退缩不前的盲目。
在十分钟的睡眠和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狂野学习状态交替轮换中,高三这一年似乎过得很快。其实,这样的状态总体持续时间根本不算长,至多算是四个月。
四个月前的高中生涯里,我一般考580分左右,而高考时的成绩是640。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奇迹。个人主观总是乐意往乐观的方面考虑,于是我认为这算得上一个小小的奇迹。作为对奇迹要求不高的人,我还是不虚伪地掩饰这样的真实想法了。
高考之后的日子,许多同是家长的人坐在我家客厅,常常要感叹我的聪慧,学习不甚努力,结果却还过得去。他们显然是受到了我高中前期的迷惑。我总是尽力解释,形容后四个月的艰苦卓绝,希望他们明白,这的确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世界。
或许把那四个月平摊到三年里,我的高三后半程不会那么焦急和劳累,而这些都存在于量变积累质变的规律下。我只是幸运地在高考前夕赶到了分界点,千钧一发。我很怕误导了后来人,为了高考的学习或许有那么几条看上去很美的捷径,但那是灼热的石子路,走上去,恐怕会烫了脚。
我的少年和青年,同样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当做集绘画音乐天赋于一身的超能儿童,我不喜欢弹琴,‘跳舞却因为精神上生理上被迫学了很多年,现在很有些后悔,因为我从未有站在舞台上的强烈愿景。但我同样不太喜欢写得手酸的试卷和背得头痛的课本,可现在不后悔,因为我憧憬大学。我不觉得高考是个特别摧残我的东西,因为公平,因为我做不喜欢的事,换来了喜欢的未来。
编辑/梁宇清
我一直试图对这种理念寻找一种口号式的简单定义,一直无果,直到关于斯诺克的评论让我豁然开朗——大力出奇迹!
这同样适用于高考。很少有人能与比他付出多的人获得同样的成就。不过讨论仅限于高考模式下的孩子们,如果有一双弹钢琴的手或者踢足球的脚则不在此列。
高中的前两年,跟那些面对高考高压心怀忐忑的同学相比,我找乐子的能力显得木秀于林。我们一小撮“玩物丧志”积极分子常常追着所谓的校草跑到操场,抑或翘了自习课去食堂买炸蘑菇吃。作为一个青少年,这样的生活为我平添许多欢乐,但面对高考,却让人开始怀疑这是否得不偿失。
如果现在让我的左右脑举手表决的话,斗争将会很激烈,可以微小差距胜出的,应该是肯定的答案,这样的玩乐确有些得不偿失。我从未怀疑过自己对大学的渴望,每当深入细致地想象不能在偌大的校园中留下一个我的位置,就特别心有余悸。
不可避免地,我在高三伊始感到后悔,其实仔细想来,或许如果埋头书堆度过三年,同样会后悔,只是我没有经历过,我不知道。
那个校草其实长得没有那么好看,脾气也惊人的坏,食堂的炸蘑菇害得我长胖……然而,这样清醒的、挑战自我颠覆自我的认识,对于我已经变得平庸的成绩没有任何帮助。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坐在教室里,想着我排在名单中央偏上一点点的名字,想到未来,心跳如打鼓。
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随着老师手下的曲线跟他一问一答。当我专注于导数是怎样在黑板上现出原形的时候,困倦很难再找到机会拉我下水,我于是很少上课睡觉了。但这样费心费力的一节课结束后,着实让人感到疲倦不堪。据一位知情男士称,那时我下课铃一响立刻进入睡眠状态,上课铃响的前几秒钟开始抬起头揉眼。如果我是机器人,一定用原子钟计时。
我用一个本子记录错了的英语题,很快发现这一样不失为一种自我惩罚督促学习的措施,因为就我那时候的水平,每做一页练习题,就有半页因为各种各样的错误又被艰难地誊写在那个蓝色软皮本上。
看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睡着的前奏,为此我只得放弃它,转而做题,不停地做题,不停地做错题集。我依然需要用错题进行自我惩罚。错题记录本有一个栏目是错误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这样简单的东西还会做错,于是恶狠狠地写上:罗林是个笨蛋!
技巧很少,捷径也很少,我只是试着用自己最大的力气。
即使学习通常并不是很有乐趣的事情,一旦开始,依然有一种微妙的专心于新事物的新鲜感和成就感。我想这也归功于那些看起来低俗但纯净起来其实谁都比不上的朋友们。他们会在我大刀阔斧地演算时笑着拍拍我——学得不错啊!我的身边没有谎言演讲家,没有饿什么都不么》《我上课只睡》《你还在学啊,我从来都不学习》这样的代表作,精神层面的舒适,来自于身边真诚的支持。
一开始的动力是考大学的一腔热血和对于之前的后悔不迭,但当由学习结果带来的欣慰开始引领未来的学习时,一切就变得更简单了。我兴高采烈地做一下午那些难得让人胃疼的所谓数学大题,很可能就是因为那个朴实的女教师采纳我一条没什么建树的学术性建议。
中学不是建立在格林童话的基础上,我奋发向上的结果是,在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里,根本没有想象中的捷报频传,我的提高少得可怜。
成绩有惯性。
我安慰自己,这只是惯性而已。守护我一路前进的,应该还有适当但倔强的自负。我吹嘘自己能考上当地最好的一所大学,当成绩真的如我所愿明显提高,这样的吹嘘已经不算吹嘘了,我的确能上。
所以我换了一所大学,继续吹嘘。这样的好处是我的目光将永远停留在比我所在地高的地方。就像一个鱼钩,引诱着你破坏吹嘘的资本,然后换一个更大的饵。还记得最后一个话柄是复旦,很可惜我没能考上。很可惜,我的吹嘘最终还是吹嘘。
频频有人批评高考是个畸形的制度,但它确实深入地考察了人专注于一个目标的能力。最后的几个月,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门口小摊上炒面的味道总是蔓延在整个教室里。
自信带来的属性加成此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一点点的自负,是极端条件下的最好选择。对那些当时看上去更强的人心存轻视,过去显得人不够豁达,此时却可能督促你去让自己的看法变成正确的。
如果你看过《社交网络》 《美丽心勋或者《豪斯医生》,天才的魅力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看不起任何人。即使不是天才,尽可能看得起自己,也会让你距离天才更进一步。
面对高考,可以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英语天才、语文天才、理化天才,最好认为自己是高考天才。人生难得有这样奋不顾身的追求,最可惜的不会是口出狂言的自负,却很可能是退缩不前的盲目。
在十分钟的睡眠和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狂野学习状态交替轮换中,高三这一年似乎过得很快。其实,这样的状态总体持续时间根本不算长,至多算是四个月。
四个月前的高中生涯里,我一般考580分左右,而高考时的成绩是640。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奇迹。个人主观总是乐意往乐观的方面考虑,于是我认为这算得上一个小小的奇迹。作为对奇迹要求不高的人,我还是不虚伪地掩饰这样的真实想法了。
高考之后的日子,许多同是家长的人坐在我家客厅,常常要感叹我的聪慧,学习不甚努力,结果却还过得去。他们显然是受到了我高中前期的迷惑。我总是尽力解释,形容后四个月的艰苦卓绝,希望他们明白,这的确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世界。
或许把那四个月平摊到三年里,我的高三后半程不会那么焦急和劳累,而这些都存在于量变积累质变的规律下。我只是幸运地在高考前夕赶到了分界点,千钧一发。我很怕误导了后来人,为了高考的学习或许有那么几条看上去很美的捷径,但那是灼热的石子路,走上去,恐怕会烫了脚。
我的少年和青年,同样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当做集绘画音乐天赋于一身的超能儿童,我不喜欢弹琴,‘跳舞却因为精神上生理上被迫学了很多年,现在很有些后悔,因为我从未有站在舞台上的强烈愿景。但我同样不太喜欢写得手酸的试卷和背得头痛的课本,可现在不后悔,因为我憧憬大学。我不觉得高考是个特别摧残我的东西,因为公平,因为我做不喜欢的事,换来了喜欢的未来。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