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对已编制的教材进行科学组织和创造性使用,显得尤其重要。初中三年的循环教学中,我坚持科学处理教材,积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经过课堂观察与成绩反馈,教学效果因此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也逐年提高。
一、贴近实际,增强学习兴趣
教材不可能细致地顾及到每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学生情况,因此应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科学地处理教材,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单元中,教材介绍了作品制作的大致流程,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介绍也是“点到即止”,没有具体的操作学习,但学生们对该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考虑到学生们操作基础较好,我增设了“音频处理”和“视频处理”两个课题,很受学生欢迎。此外,在《操作系统》单元中,考虑到学生对课本中部分操作技能早已熟知,我在教学内容中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一条信息的提示找到下一个提示,在游戏中穿插资源管理器,文件查找以及文件系统的各种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激发创新思维
“探究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而建立专题网站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单元中,我把整个单元学习设置到“为三口之家设计4天 ‘清凉夏日旅行线路’”的问题情境中,并制作了《“信息与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生活中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分层教学,提高技术能力
把大任务进行细化,设计出层次丰富的小任务。第一层次是以模仿为主,用来巩固知识,通过该层次任务的完成来为学生展示把对应知识应用到学习或生活的实例。第二层次比较开放、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去发散思维,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能力更上一层楼。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基础薄弱、接受力欠佳的学生巩固基础,也让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数据处理》的《电子表格中的计算》一课,我设计了两层任务,第一层:明确要求学生利用本课要求掌握的sum、average、max、min、countif、count函数来解决“查找银行窃贼”的情景问题,第二层:解决 “检控嫌疑人”的情景问题,其中需要用到未知用法的round函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函数使用规律与方法。
四、开阔视野,提升信息素养
关注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信息技术中表达的艺术、文化和道德责任渗透进学生心灵,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动画制作》的《综合活动:Flash宣传短片制作》中,教材着重操作技能的评价,我关注到初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新奇事物也有浓厚兴趣,很容易被网络上一些不良作品迷惑,需要从旁加以指引。为此,特意准备了大量正面、贴近校园生活的实例在活动前引用,并在学习评价中增加了“道德价值”这项评价指标,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让学生做到“学之有方,用之有道”。
五、构建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对于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可能完全适用。通过构建教学平台和开发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历了:书本教材向多媒体教材过渡,最终使用网络教材的发展过程。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都使用网络课堂的形式进行,网络平台的使用,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在教材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其他辅助教学的功能,如:教师备课、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测试、教师批改、教学统计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服务。
教材二次开发是一项持续工作,在使用二次开发教材时,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同样的教材、教学资源,未必对每个班都适用,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都存在差异,有时会觉得这个环节这样处理学生跟不上,那个方面学生已有基础再重复就没必要,如果延用固有教材去执行教学任务,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即使已完成教材的二次开发,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后,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学生思维比原来更开阔、知识量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我们开拓新思路,继续对教材进行不断地开发、改革,才能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贴近实际,增强学习兴趣
教材不可能细致地顾及到每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学生情况,因此应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科学地处理教材,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单元中,教材介绍了作品制作的大致流程,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介绍也是“点到即止”,没有具体的操作学习,但学生们对该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考虑到学生们操作基础较好,我增设了“音频处理”和“视频处理”两个课题,很受学生欢迎。此外,在《操作系统》单元中,考虑到学生对课本中部分操作技能早已熟知,我在教学内容中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一条信息的提示找到下一个提示,在游戏中穿插资源管理器,文件查找以及文件系统的各种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激发创新思维
“探究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而建立专题网站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单元中,我把整个单元学习设置到“为三口之家设计4天 ‘清凉夏日旅行线路’”的问题情境中,并制作了《“信息与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生活中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分层教学,提高技术能力
把大任务进行细化,设计出层次丰富的小任务。第一层次是以模仿为主,用来巩固知识,通过该层次任务的完成来为学生展示把对应知识应用到学习或生活的实例。第二层次比较开放、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去发散思维,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能力更上一层楼。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基础薄弱、接受力欠佳的学生巩固基础,也让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数据处理》的《电子表格中的计算》一课,我设计了两层任务,第一层:明确要求学生利用本课要求掌握的sum、average、max、min、countif、count函数来解决“查找银行窃贼”的情景问题,第二层:解决 “检控嫌疑人”的情景问题,其中需要用到未知用法的round函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函数使用规律与方法。
四、开阔视野,提升信息素养
关注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信息技术中表达的艺术、文化和道德责任渗透进学生心灵,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动画制作》的《综合活动:Flash宣传短片制作》中,教材着重操作技能的评价,我关注到初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新奇事物也有浓厚兴趣,很容易被网络上一些不良作品迷惑,需要从旁加以指引。为此,特意准备了大量正面、贴近校园生活的实例在活动前引用,并在学习评价中增加了“道德价值”这项评价指标,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让学生做到“学之有方,用之有道”。
五、构建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对于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可能完全适用。通过构建教学平台和开发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历了:书本教材向多媒体教材过渡,最终使用网络教材的发展过程。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都使用网络课堂的形式进行,网络平台的使用,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在教材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其他辅助教学的功能,如:教师备课、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测试、教师批改、教学统计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服务。
教材二次开发是一项持续工作,在使用二次开发教材时,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同样的教材、教学资源,未必对每个班都适用,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都存在差异,有时会觉得这个环节这样处理学生跟不上,那个方面学生已有基础再重复就没必要,如果延用固有教材去执行教学任务,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即使已完成教材的二次开发,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后,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学生思维比原来更开阔、知识量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我们开拓新思路,继续对教材进行不断地开发、改革,才能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