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DM)是继心血管病、艾滋病及肿瘤之后第四大致人死亡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人的健康生活。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与遗传、营养过剩及能量消耗下降、转基因食物及农业产品生产所需农药、化肥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是典型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需长期有效地药物饮食、运动的综合治疗。同时也好规范性的血糖监测。以预防各种急慢性病的发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2010年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症41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糖尿病患者41例。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1例为Ⅰ型糖尿病,40例为II型糖尿病。其中男性36例,女性5例。病程1-13年。年龄在35-60的37例。60岁以上4例。41例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3例。糖尿病肾病11例。平时血糖控制理想者11例(5.6-6.1mmol/L)。控制一般者30例(6.1-8.5面mmol/L)。
1.2用药情况:
单用优降糖6例,单用二甲双胍例,优降糖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11例。优降糖与消渴丸联合用药13例。单用胰岛素常规治疗者8例。
1.3 糖尿病低血糖的诱发因素经统计41例中均可找到发病诱因。大多数为治疗不当所致。其中包括用药剂量盲目加大或误判重复用药的16例。未按时进食者13例。呼吸道感染7例。急慢性胃肠炎3例,过劳及绝了运动者2例。
1.4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植物神经兴奋的状态。如心悸、出汗、无力、四肢颤动抽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36例。伴有剧烈呕吐2例。四肢抽搐2例。神志不清1例。急检血糖2.8mmol/L36例,2.8-3.6mmol/L5例。
1.5 疗效观察:40例经抢救很快恢复。1例24小时后恢复正常。
2、病因分析:
2.1 年龄因素:糖尿病突发低血糖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本组41例中有36例大于50岁以上占84%。提示年龄是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减退,胰高血糖素释放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尤其是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时更易造成降糖药物蓄积而诱发低血糖。
2.2 饮食因素及其它:由于新发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不够全面往往在进食很少甚至不进食的情况下常规或超常规用降糖药。也有在明显饥饿感出现后仍延迟进食的情况下导致低血糖反应计13例占31.7%。合并上感及急慢性胃肠炎10例占24.3%。过劳及剧烈运动未及时进食者2例占4.8%。
3、心理护理对策:
3.1 加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新发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医疗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重要对策。让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知。放弃盲目不切实际的幻想并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病程、医疗过程,加强药物知识的教育指导,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是关键的治疗手段。如胰岛素、优降糖作用较迅速而强,如出现烦躁、头晕、心悸、出汗等低血糖表现时应立即进食,必要时先立即喝糖水或口服备用糖果以防发生严重不测反应,磺脲类药在餐前30分钟服药最佳,双胍类在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反应。并对自己所选择降糖药物的效值高峰时间做到了如指掌,以配合指导整体治疗过程。
3.2 定期检测血糖是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尤其对老年DM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对医疗效果的评估有绝对临床意义。可调整治疗方案。一般病情稳定者每周一次。使用胰岛素者应2-4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条件不够时可自做尿糖监测以做参考的补充手段。但老年DM肾糖阈值高,妊娠期肾糖阈值意义不显著。
3.3 合理饮食:
在血糖监测下饮食量和药物治疗量之间要保持相对的衡定科学的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计划。每餐食量相对固定。如果不能进食延迟进食或进食量过少要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不要盲目刻意减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饥饿疗法加降糖药物极易引发剧烈的低血糖反应。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或常规治疗中一旦出现饥饿感要立即进食以防范于未然。
3.4 适当运动:运动时间要相对固定。餐后一小时血糖相对水平较高,此时适当运动可降低血糖值,又不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对于使用强效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优降糖餐后一小时不宜剧烈运动。对于血糖控制理想者应在清晨锻炼,但锻炼前要适当进食。运动强度要衡定。若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者应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并随身携带速溶糖果或甜食。对于病态下如感染、胃肠炎、酮症、心脑肾病变、高血压、冠心病并发症禁止运动锻炼。
3.5 定期随访:医务人员与患者要经常家访、面谈、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强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纠正生活中的不良方式,以预防糖尿病的低血糖反应,保障糖尿病病人的正常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家庆.低血糖诊断的新进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糖尿病患者41例。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1例为Ⅰ型糖尿病,40例为II型糖尿病。其中男性36例,女性5例。病程1-13年。年龄在35-60的37例。60岁以上4例。41例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3例。糖尿病肾病11例。平时血糖控制理想者11例(5.6-6.1mmol/L)。控制一般者30例(6.1-8.5面mmol/L)。
1.2用药情况:
单用优降糖6例,单用二甲双胍例,优降糖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11例。优降糖与消渴丸联合用药13例。单用胰岛素常规治疗者8例。
1.3 糖尿病低血糖的诱发因素经统计41例中均可找到发病诱因。大多数为治疗不当所致。其中包括用药剂量盲目加大或误判重复用药的16例。未按时进食者13例。呼吸道感染7例。急慢性胃肠炎3例,过劳及绝了运动者2例。
1.4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植物神经兴奋的状态。如心悸、出汗、无力、四肢颤动抽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36例。伴有剧烈呕吐2例。四肢抽搐2例。神志不清1例。急检血糖2.8mmol/L36例,2.8-3.6mmol/L5例。
1.5 疗效观察:40例经抢救很快恢复。1例24小时后恢复正常。
2、病因分析:
2.1 年龄因素:糖尿病突发低血糖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本组41例中有36例大于50岁以上占84%。提示年龄是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减退,胰高血糖素释放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尤其是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时更易造成降糖药物蓄积而诱发低血糖。
2.2 饮食因素及其它:由于新发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不够全面往往在进食很少甚至不进食的情况下常规或超常规用降糖药。也有在明显饥饿感出现后仍延迟进食的情况下导致低血糖反应计13例占31.7%。合并上感及急慢性胃肠炎10例占24.3%。过劳及剧烈运动未及时进食者2例占4.8%。
3、心理护理对策:
3.1 加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新发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医疗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重要对策。让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知。放弃盲目不切实际的幻想并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病程、医疗过程,加强药物知识的教育指导,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是关键的治疗手段。如胰岛素、优降糖作用较迅速而强,如出现烦躁、头晕、心悸、出汗等低血糖表现时应立即进食,必要时先立即喝糖水或口服备用糖果以防发生严重不测反应,磺脲类药在餐前30分钟服药最佳,双胍类在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反应。并对自己所选择降糖药物的效值高峰时间做到了如指掌,以配合指导整体治疗过程。
3.2 定期检测血糖是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尤其对老年DM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对医疗效果的评估有绝对临床意义。可调整治疗方案。一般病情稳定者每周一次。使用胰岛素者应2-4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条件不够时可自做尿糖监测以做参考的补充手段。但老年DM肾糖阈值高,妊娠期肾糖阈值意义不显著。
3.3 合理饮食:
在血糖监测下饮食量和药物治疗量之间要保持相对的衡定科学的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计划。每餐食量相对固定。如果不能进食延迟进食或进食量过少要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不要盲目刻意减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饥饿疗法加降糖药物极易引发剧烈的低血糖反应。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或常规治疗中一旦出现饥饿感要立即进食以防范于未然。
3.4 适当运动:运动时间要相对固定。餐后一小时血糖相对水平较高,此时适当运动可降低血糖值,又不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对于使用强效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优降糖餐后一小时不宜剧烈运动。对于血糖控制理想者应在清晨锻炼,但锻炼前要适当进食。运动强度要衡定。若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者应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并随身携带速溶糖果或甜食。对于病态下如感染、胃肠炎、酮症、心脑肾病变、高血压、冠心病并发症禁止运动锻炼。
3.5 定期随访:医务人员与患者要经常家访、面谈、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强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纠正生活中的不良方式,以预防糖尿病的低血糖反应,保障糖尿病病人的正常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家庆.低血糖诊断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