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提高,对肉类的需求也在增加,这需要畜牧养殖业紧跟发展步伐,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是目前制约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高发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旨在为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提供一些参考,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产业实现迅猛发展,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养殖品种不断增加,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各种动物疾病发生概率明显提升,疫情扩散范围不断扩增。我国畜牧业从养殖规模小、分散、单一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型,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动物疾病的高发性也为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当前,研究畜牧养殖中动物疫病原因及防控策略对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常见的动物疾病
1.1传染病
对动物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动物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原菌导致,在发病后,感染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当与其他动物接触时或者间接接触时,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染,传染病较难预防,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动物的发病症状以及临床变化进行病情的诊断。
1.2寄生虫导致的疾病
寄生虫也是导致动物发病的原因之一,寄生虫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原虫以及蠕虫等,寄生虫在动物的体力依靠吸收营养生存。寄生虫都有固定的宿主,在传播时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直接食用带有寄生虫的水以及饲料。
1.3其他类型的疾病
普通型疾病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科、外科以及产科疾病,会导致动物的消化、呼吸等系统出现异常,影响正常的营养代谢。而外科疾病指的是动物的外伤,产科疾病主要发生在生物的怀孕期以及分娩期。
2致病因素
2.1动物因素
动物抗病能力差。目前,现代遗传育种技术为动物养殖高产提供了前提,但同时这种技术也导致动物抗病能力降低,而抗病育种能力发展缓慢,跟不上当前的畜牧发展需求。动物疾病的遗传,部分动物从母体内遗传先天性疾病,或从母体内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造成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2环境因素
养殖环境是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外在因素。日常养殖中,若养殖环境存在阻碍动物健康生长或影响动物机体正常反应的因素,常引发动物诸多不适,因正常代谢受阻,动物生理调节机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因机体紊乱而引发各种疾病。
2.3人为因素
2.3.1粗放养殖及养殖密度高
畜牧养殖中,由于养殖环境粗放、养殖密度过高,造成动物疾病发生时感染和传播的速度较快。部分动物疾病形成继发、并发、共感染等多重形式,从而导致疫苗防疫效果较差,动物疾病呈现高发趋势。
2.3.2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目前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因长期滥用或泛用抗生素,致使一些动物机体形成耐药菌株,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功机能下降。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动物疾病治疗的难度,还容易引发病原性免疫抑制,造成动物机体对疾病免疫机能降低。
2.3.3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拥有的疫苗种类和疫苗生产厂家很多,但生产工艺参差不齐。其中还不乏存在一些疫苗生产不规范或疫苗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厂家。此外,疫苗的运输、存储及接种操作技术等,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致使动物疫苗免疫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反而各种动物疾病感染造成隐患。
3防控策略
3.1落实疫病检疫工作
在畜牧养殖中,需深入分析动物可能发生疾病,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检验制度。新引入动物需严格消毒,30日以上隔离观察,确保健康后才可在养殖区域内混养。定期为动物接种疫苗以提升其免疫力。在疾病高發时期,严格落实传染病预防准备工作,工作人员需经过严格检疫及消毒方可入场。发现患病动物需立即隔离,严格消毒处理死亡动物尸体,强化各项防疫工作,营造健康的养殖环境。
3.2合理建设并管理养殖场
养殖环境建设是动物养殖的关键影响因素,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能够为动物健康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需将养殖场建立在通风良好、地势高燥、水源充足的区域,以减少病原扩散。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防止居民生活受到养殖影响,同时避免生活生产垃圾影响养殖场日常养殖工作。
3.3强化动物饲养管理
在畜牧养殖中,第一,需对动物饲料管理工作加强重视,因动物主要通过饲料获取营养,需严格把控饲料质量,为动物喂食清洁、卫生、安全、健康的饲料。第二,需强化饲料营养物质配比,结合动物生长阶段合理调整营养比例,通过科学配比提升动物疾病抵抗能力。第三,在日常饲养中,需避免动物可能受到的人为因素影响,在养殖场内建立适宜养殖制度,强化养殖环境建设,定期清洗养殖场并加强通风,及时清理并消毒动物排泄物。自行在养殖场内建立动物繁殖体系,避免动物生长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4科学疫情防控
为各种动物疾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若发现患病动物,需立即处理。养殖户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养殖区域内落实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为动物喂服适量提升抵抗力药物。在处理发病动物时,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疫情扩散。
3.5提升养殖人员业务水平
养殖人员业务水平高低影响着动物的机体健康。养殖人员需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学习,丰富自身疫病防控知识,对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提升专业养殖技术水平,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促进动物健康生长。
3.6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当发生疫情后,养殖户需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疫病进行隔离及治理。对当动物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上报主管的畜牧兽医部门。动物发生疫病后,需要养殖人员根据动物的临床症状确定动物的疾病类型,然后对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对疑似传染病病畜进行隔离,派专人看管,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转运、屠宰、买卖。对动物疫病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加强动物的免疫能力,加强免疫系统功能,养殖户需要从长久利益出发,一旦出现疾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疫病扩大。对动物注射疫苗时,也要注意疫苗的适用种类,使动物的抵抗能力提高,在治理过程中也要进行视频监控,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能快尽快解决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3.7疫病善后工作
在发生疫病后,需要做好疫病的处理以及善后工作,防止疾病扩张对养殖场内其他动物造成影响,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损失。对于已经感染的动物需要尽快的隔离,防止感染更多的动物。制定饲养标准,对使用的饲料进行搭配,为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动物的抵抗能力,而且也要定期进行通风,潮湿的环境很容易造成病菌大量繁殖。
结语
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预防及控制动物疾病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动物疾病发生原因主要为养殖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在日常养殖中需落实疫病检疫工作、合理建设并管理养殖场、强化动物饲养管理、科学疫情防控、提升养殖人员技术水平,从而有效防控动物疫病,提升畜牧养殖成效,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雷世玉.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策略[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07):104.
[2]范莉.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6):18.
[3]连玉霞.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策略[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5):15.
[4]李静.动物疾病的病因及控防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4):61.
[5]牛聪,李勐,孟庆文.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4):28.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产业实现迅猛发展,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养殖品种不断增加,为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各种动物疾病发生概率明显提升,疫情扩散范围不断扩增。我国畜牧业从养殖规模小、分散、单一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型,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动物疾病的高发性也为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当前,研究畜牧养殖中动物疫病原因及防控策略对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常见的动物疾病
1.1传染病
对动物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动物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原菌导致,在发病后,感染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当与其他动物接触时或者间接接触时,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染,传染病较难预防,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动物的发病症状以及临床变化进行病情的诊断。
1.2寄生虫导致的疾病
寄生虫也是导致动物发病的原因之一,寄生虫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原虫以及蠕虫等,寄生虫在动物的体力依靠吸收营养生存。寄生虫都有固定的宿主,在传播时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直接食用带有寄生虫的水以及饲料。
1.3其他类型的疾病
普通型疾病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科、外科以及产科疾病,会导致动物的消化、呼吸等系统出现异常,影响正常的营养代谢。而外科疾病指的是动物的外伤,产科疾病主要发生在生物的怀孕期以及分娩期。
2致病因素
2.1动物因素
动物抗病能力差。目前,现代遗传育种技术为动物养殖高产提供了前提,但同时这种技术也导致动物抗病能力降低,而抗病育种能力发展缓慢,跟不上当前的畜牧发展需求。动物疾病的遗传,部分动物从母体内遗传先天性疾病,或从母体内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造成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2环境因素
养殖环境是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外在因素。日常养殖中,若养殖环境存在阻碍动物健康生长或影响动物机体正常反应的因素,常引发动物诸多不适,因正常代谢受阻,动物生理调节机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因机体紊乱而引发各种疾病。
2.3人为因素
2.3.1粗放养殖及养殖密度高
畜牧养殖中,由于养殖环境粗放、养殖密度过高,造成动物疾病发生时感染和传播的速度较快。部分动物疾病形成继发、并发、共感染等多重形式,从而导致疫苗防疫效果较差,动物疾病呈现高发趋势。
2.3.2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目前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因长期滥用或泛用抗生素,致使一些动物机体形成耐药菌株,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功机能下降。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动物疾病治疗的难度,还容易引发病原性免疫抑制,造成动物机体对疾病免疫机能降低。
2.3.3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拥有的疫苗种类和疫苗生产厂家很多,但生产工艺参差不齐。其中还不乏存在一些疫苗生产不规范或疫苗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厂家。此外,疫苗的运输、存储及接种操作技术等,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致使动物疫苗免疫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反而各种动物疾病感染造成隐患。
3防控策略
3.1落实疫病检疫工作
在畜牧养殖中,需深入分析动物可能发生疾病,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检验制度。新引入动物需严格消毒,30日以上隔离观察,确保健康后才可在养殖区域内混养。定期为动物接种疫苗以提升其免疫力。在疾病高發时期,严格落实传染病预防准备工作,工作人员需经过严格检疫及消毒方可入场。发现患病动物需立即隔离,严格消毒处理死亡动物尸体,强化各项防疫工作,营造健康的养殖环境。
3.2合理建设并管理养殖场
养殖环境建设是动物养殖的关键影响因素,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能够为动物健康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需将养殖场建立在通风良好、地势高燥、水源充足的区域,以减少病原扩散。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防止居民生活受到养殖影响,同时避免生活生产垃圾影响养殖场日常养殖工作。
3.3强化动物饲养管理
在畜牧养殖中,第一,需对动物饲料管理工作加强重视,因动物主要通过饲料获取营养,需严格把控饲料质量,为动物喂食清洁、卫生、安全、健康的饲料。第二,需强化饲料营养物质配比,结合动物生长阶段合理调整营养比例,通过科学配比提升动物疾病抵抗能力。第三,在日常饲养中,需避免动物可能受到的人为因素影响,在养殖场内建立适宜养殖制度,强化养殖环境建设,定期清洗养殖场并加强通风,及时清理并消毒动物排泄物。自行在养殖场内建立动物繁殖体系,避免动物生长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4科学疫情防控
为各种动物疾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若发现患病动物,需立即处理。养殖户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养殖区域内落实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为动物喂服适量提升抵抗力药物。在处理发病动物时,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疫情扩散。
3.5提升养殖人员业务水平
养殖人员业务水平高低影响着动物的机体健康。养殖人员需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学习,丰富自身疫病防控知识,对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提升专业养殖技术水平,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促进动物健康生长。
3.6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当发生疫情后,养殖户需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疫病进行隔离及治理。对当动物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上报主管的畜牧兽医部门。动物发生疫病后,需要养殖人员根据动物的临床症状确定动物的疾病类型,然后对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对疑似传染病病畜进行隔离,派专人看管,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转运、屠宰、买卖。对动物疫病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加强动物的免疫能力,加强免疫系统功能,养殖户需要从长久利益出发,一旦出现疾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疫病扩大。对动物注射疫苗时,也要注意疫苗的适用种类,使动物的抵抗能力提高,在治理过程中也要进行视频监控,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能快尽快解决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3.7疫病善后工作
在发生疫病后,需要做好疫病的处理以及善后工作,防止疾病扩张对养殖场内其他动物造成影响,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损失。对于已经感染的动物需要尽快的隔离,防止感染更多的动物。制定饲养标准,对使用的饲料进行搭配,为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动物的抵抗能力,而且也要定期进行通风,潮湿的环境很容易造成病菌大量繁殖。
结语
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预防及控制动物疾病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动物疾病发生原因主要为养殖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在日常养殖中需落实疫病检疫工作、合理建设并管理养殖场、强化动物饲养管理、科学疫情防控、提升养殖人员技术水平,从而有效防控动物疫病,提升畜牧养殖成效,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雷世玉.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策略[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07):104.
[2]范莉.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6):18.
[3]连玉霞.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策略[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5):15.
[4]李静.动物疾病的病因及控防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4):61.
[5]牛聪,李勐,孟庆文.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