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3日,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受邀参加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这个领域,他的亮相有某种象征式的意义。2010年9月,宗庆后曾以财富800亿元成为2010年中国首富。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抱有怎样的财富观和慈善观?
事实上,2006年“达娃之争”后,宗庆后留给外界的形象一直毁誉参半。一方面,他念兹在兹的民族企业身份,以及企业浓厚的“家天下”色彩,在全球化和商业规范化的时代里,未必为所有人“买账”。
而在商业领域以外,对宗庆后另一争议来自于他对财富和慈善的态度。他曾高调拒绝出席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中国的慈善交流晚会;拒绝“被慈善”;而在与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交流时,则对中外慈善环境差异发声,为中国企业家的慈善意识作出辩护。
凡此种种所凸显的这位新中国第一代创富者的财富价值观,有着代际典型性。
慈善的氛围很重要
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出来,自称不理会任何管理、营销理论,全凭经验和直觉的宗庆后,无可否认是个洞悉中国社会生存智慧的商业高手。但在公益领域,他尚称不上资深。
眼前的宗庆后很谦和,衣着朴素:上身穿着一件纯白的衬衫,下身着一条藏青色西裤、一双黑色皮鞋。他斜倚在沙发上接受记者的提问,带着浙江腔调的普通话语速平缓。他并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将问题引向自己熟悉的逻辑体系,比如民族、国家。
2010年,宗庆后公开拒绝了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中国富豪们举办的慈善晚宴,全然不顾此举将给当时刚刚晋升为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双料“中国首富”的自己引来众多舆论压力。
事后他解释,拒绝参加晚宴并不意味着拒绝慈善,所反感的其实是“逼捐”与“劝捐”的压力氛围。“想捐的不用劝也会捐,不想捐谁劝也没用。”他对巴比晚宴这一看起来“过激”的反应,与中国社会近年来的慈善环境密切相关。
“前些年,中国的企业家都是‘被公益’,迫于政府和媒体的压力,这其实是对真正的公益慈善的伤害。”宗庆后不无感慨地说。同时,他也不欣赏动辄就“裸捐”的极端慈善行为。他认为很多美国富人捐出全部资产的行为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无法支付高额遗产税和企业避税的变通,并不是“真慈善”。“对一个企业家来说,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公益。”
“企业家若把辛苦赚来的钱用来投资,就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多财政收入,但若是捐出去,这些资产就失去了‘生命力’。”显然,宗庆后是那些白手起家,靠实力打拼出来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典型代表,财富积累的艰辛导致他们对“散财之道”的审慎,基业长青在他们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也是中国社会目前更应提倡的。
所以他说,“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有条件、有实力的话,再多做点慈善事业”。这样的慈善立场看上去也更为真实。
救急不救穷
年少时食不果腹,42岁才开始创业,从沿街叫卖冰棒、为学校提供笔记簿开始,历经十余年艰苦打拼,娃哈哈一举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饮料企业,拥有550亿元营业收入——宗庆后比一般人更能体会贫困和财富的关系。他向来信奉通过奋斗方能改变贫困。其慈善观更充分体现了“救急不救穷”之三味。除了突发自然灾害的捐助外,他一直倡导要做“造血式”慈善,投资贫困地区,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改变现状。
在商业上,固执的宗庆后坚信使自己成功的那一套经验和规则,而对于主流理论不屑一顾。曾有人问:“娃哈哈制定了什么战略?”宗庆后说:“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的事情。”
而在慈善领域,他的回答如出一辙。“娃哈哈做公益没有和企业战略结合。我也是从穷人过来的,加入我们企业的员工,我知道他们的艰苦,也愿意去资助他们去发展。”在宗庆后眼中,做慈善意味着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先富起来,对员工的激励不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也等同于为社会创造财富。
从1993年开始,娃哈哈采用全员持股策略,目前公司已有1.7万名员工持有娃哈哈股份。“一是要增加老百姓的资产性收入,二是使员工真正当上主人。”宗庆后说。
宗庆后一直秉持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理论。“企业是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同时也促进自己本身的发展。虽然贫困地区条件差一点,各方面配套设施也少一点,但贫困地区发展起来了,整个国家富裕起来了,市场需求也就大了,企业发展也更快。”
财富本身就是社会的
“宗总很节俭,至今一日三餐还基本都在公司食堂吃。”娃哈哈员工们如此评价道。
在慈展会期间,答记者问的最后,宗庆后开始和记者们闲聊,并从胸前的口袋里摸出一包中南海,一连抽了两根。据说,烟和茶是宗庆后的唯一嗜好。
他在许多公开场合都坦言自己的消费可能还没有员工高。他每天早上7点到公司,晚上11点半回去,没有时间去消费,也没有什么生活享受。他说,做事业无非就是一个人生价值体现,财富多少无所谓。
今年5月11日,洛克菲勒家族的当代掌门人佩姬·洛克菲勒携全球家族公益协会成员访问中国,在家族慈善基金交流会上,宗庆后宣布要成立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在宗庆后的设想中,这个基金会将会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鼓励中国的科技创新。
“有钱人的钱多到一定的程度,这些钱就不是自己的,它应该是社会的,要为社会带来更高的综合收益。”在宗庆后眼里,他要坚持的,就是把娃哈哈做成世界一流的大品牌,真正的民族品牌,让更多的人因为娃哈哈的存在而生活无忧,这样才是大善。
今年67岁的宗庆后眼下还面临着家族企业和财富的传承问题。他的独生女儿宗馥莉被视为他的财富继承人,和国外许多大富豪家族成立家族基金会进行长期的财富继承和慈善活动相比,宗庆后认为那不过是因为遗产税的原因,中国企业家比他们更纯粹。
“我们的财富,无非是目前以个人的名义在掌管,到一定时候都将是属于社会的。”
(实习生何丽英对本文亦有贡献)
事实上,2006年“达娃之争”后,宗庆后留给外界的形象一直毁誉参半。一方面,他念兹在兹的民族企业身份,以及企业浓厚的“家天下”色彩,在全球化和商业规范化的时代里,未必为所有人“买账”。
而在商业领域以外,对宗庆后另一争议来自于他对财富和慈善的态度。他曾高调拒绝出席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中国的慈善交流晚会;拒绝“被慈善”;而在与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交流时,则对中外慈善环境差异发声,为中国企业家的慈善意识作出辩护。
凡此种种所凸显的这位新中国第一代创富者的财富价值观,有着代际典型性。
慈善的氛围很重要
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出来,自称不理会任何管理、营销理论,全凭经验和直觉的宗庆后,无可否认是个洞悉中国社会生存智慧的商业高手。但在公益领域,他尚称不上资深。
眼前的宗庆后很谦和,衣着朴素:上身穿着一件纯白的衬衫,下身着一条藏青色西裤、一双黑色皮鞋。他斜倚在沙发上接受记者的提问,带着浙江腔调的普通话语速平缓。他并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将问题引向自己熟悉的逻辑体系,比如民族、国家。
2010年,宗庆后公开拒绝了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中国富豪们举办的慈善晚宴,全然不顾此举将给当时刚刚晋升为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双料“中国首富”的自己引来众多舆论压力。
事后他解释,拒绝参加晚宴并不意味着拒绝慈善,所反感的其实是“逼捐”与“劝捐”的压力氛围。“想捐的不用劝也会捐,不想捐谁劝也没用。”他对巴比晚宴这一看起来“过激”的反应,与中国社会近年来的慈善环境密切相关。
“前些年,中国的企业家都是‘被公益’,迫于政府和媒体的压力,这其实是对真正的公益慈善的伤害。”宗庆后不无感慨地说。同时,他也不欣赏动辄就“裸捐”的极端慈善行为。他认为很多美国富人捐出全部资产的行为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无法支付高额遗产税和企业避税的变通,并不是“真慈善”。“对一个企业家来说,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公益。”
“企业家若把辛苦赚来的钱用来投资,就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多财政收入,但若是捐出去,这些资产就失去了‘生命力’。”显然,宗庆后是那些白手起家,靠实力打拼出来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典型代表,财富积累的艰辛导致他们对“散财之道”的审慎,基业长青在他们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也是中国社会目前更应提倡的。
所以他说,“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有条件、有实力的话,再多做点慈善事业”。这样的慈善立场看上去也更为真实。
救急不救穷
年少时食不果腹,42岁才开始创业,从沿街叫卖冰棒、为学校提供笔记簿开始,历经十余年艰苦打拼,娃哈哈一举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饮料企业,拥有550亿元营业收入——宗庆后比一般人更能体会贫困和财富的关系。他向来信奉通过奋斗方能改变贫困。其慈善观更充分体现了“救急不救穷”之三味。除了突发自然灾害的捐助外,他一直倡导要做“造血式”慈善,投资贫困地区,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改变现状。
在商业上,固执的宗庆后坚信使自己成功的那一套经验和规则,而对于主流理论不屑一顾。曾有人问:“娃哈哈制定了什么战略?”宗庆后说:“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的事情。”
而在慈善领域,他的回答如出一辙。“娃哈哈做公益没有和企业战略结合。我也是从穷人过来的,加入我们企业的员工,我知道他们的艰苦,也愿意去资助他们去发展。”在宗庆后眼中,做慈善意味着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先富起来,对员工的激励不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也等同于为社会创造财富。
从1993年开始,娃哈哈采用全员持股策略,目前公司已有1.7万名员工持有娃哈哈股份。“一是要增加老百姓的资产性收入,二是使员工真正当上主人。”宗庆后说。
宗庆后一直秉持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理论。“企业是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同时也促进自己本身的发展。虽然贫困地区条件差一点,各方面配套设施也少一点,但贫困地区发展起来了,整个国家富裕起来了,市场需求也就大了,企业发展也更快。”
财富本身就是社会的
“宗总很节俭,至今一日三餐还基本都在公司食堂吃。”娃哈哈员工们如此评价道。
在慈展会期间,答记者问的最后,宗庆后开始和记者们闲聊,并从胸前的口袋里摸出一包中南海,一连抽了两根。据说,烟和茶是宗庆后的唯一嗜好。
他在许多公开场合都坦言自己的消费可能还没有员工高。他每天早上7点到公司,晚上11点半回去,没有时间去消费,也没有什么生活享受。他说,做事业无非就是一个人生价值体现,财富多少无所谓。
今年5月11日,洛克菲勒家族的当代掌门人佩姬·洛克菲勒携全球家族公益协会成员访问中国,在家族慈善基金交流会上,宗庆后宣布要成立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在宗庆后的设想中,这个基金会将会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鼓励中国的科技创新。
“有钱人的钱多到一定的程度,这些钱就不是自己的,它应该是社会的,要为社会带来更高的综合收益。”在宗庆后眼里,他要坚持的,就是把娃哈哈做成世界一流的大品牌,真正的民族品牌,让更多的人因为娃哈哈的存在而生活无忧,这样才是大善。
今年67岁的宗庆后眼下还面临着家族企业和财富的传承问题。他的独生女儿宗馥莉被视为他的财富继承人,和国外许多大富豪家族成立家族基金会进行长期的财富继承和慈善活动相比,宗庆后认为那不过是因为遗产税的原因,中国企业家比他们更纯粹。
“我们的财富,无非是目前以个人的名义在掌管,到一定时候都将是属于社会的。”
(实习生何丽英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