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素来被圈内戏称“有钱、任性”的信托行业似乎走到了一个分水岭。种种迹象表明,2015年信托业再要想“站着把钱挣了”就没那么容易了,红利时代或将渐行渐远……
暖冬中的一个寒颤
在中国经济整体转型的当下,信托业也未能逃过“花无百日红”的局面。2014年三季度,信托业务风险资产规模、风险资产比率较当年二季度实现“双降”。
2014年11月,共有59家信托公司共计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051只,整体发行数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虽然11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量创下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多家第三方公司统计的数据均表明,在11月上旬,信托业的发行数据继续延续10月的下降趋势,而单周募集的规模在60亿元左右。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的数据来看,10月集合信托的规模及成立数量出现下滑,56家信托公司成立的616只集合信托产品,数量环比下降11.87%;而募集规模仅637.25亿元,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9.66%和19.35%。
曾作为信托公司最丰厚利润来源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在11月的成立规模出现“腰斩”,仅为77.2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了69%和51%。
普益财富信托研究员范杰认为,收益率不是由信托机构单边来决定,而是取决于整个资本市场,收益的高低并不代表信托产品设计有问题。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那么肯定会有一个比较高的收益;反过来,则不会出现高回报。
“可以看出,‘99号文’出台后,信托公司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业务势必要转型,过度依赖房地产和政府平台以及刚性兑付,使得信托公司的包袱会逐渐变大。”范杰表示。
2014年前11个月,作为信托产品中一直稳坐前两把交椅的工商企业信托和房地产信托募集规模分别为1115.36亿元和2020.81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0.93%和23.8% 。
在沪上一信托公司高管看来,信托行业不得不转型。“存量在减少,增量不多,资产规模势必会下滑,部分信托公司的兑付也会出现延期问题。”
虽然2014年信托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但中国信托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季度环比增速看,2014年三季度不仅延续了自2013年一季度开始的持续回落态势,而且回落幅度明显增大。上述高管认为,导致信托业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托资产增速持续放缓,增量效益贡献下滑;二是信托报酬率呈现下降趋势,信托报酬的价值贡献下滑。这说明信托业转型发展所需的内涵式增长方式尚未最终成型,新增长方式下的业务不仅还没有“放量”,也没有“放价”,信托业转型发展尚处于伴随着诸多隐忧和挑战的艰难前行阶段。
进入后刚性兑付时代
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研究员王玮认为,信托业经过多年高度发展之后,正进入稳健发展的时期,所以可以看到信托规模等核心指标呈现出稳健增长。其实在对多家信托公司和第三方机构的采访中,他们对2014年以来信托业经营数据和募集规模的下滑并不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反应,所谓的“腰斩”也没有让机构觉得不安。相反的是,信托机构对资本金的追加2014年以来变得频繁和常态。
如果说在《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信托公司追加资本金是为了业务规模的扩大,那么2014年信托公司的资本金追加更明显是为业务转型奠定基石。“99号文”明确信托公司因为经营损失侵蚀资本的,应当在净资本中全额扣减,并相应压缩业务规模,或由股东及时补充资本,并要求信托公司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包括限制分红用于资本补充和风险化解,增强信托公司风险抵御能力。
“不能说信托公司到了去红利时代,中国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监管部门对风险的管控,才使得2014年以来信托公司的一些经营业绩下滑。”上述沪上一信托公司高管认为。
相关报告显示,在金融投资产品当中,通过抵质押、担保等措施,信托的风控措施和风控手段都是比较完备的,风险项目规模在整个信托规模中的占比是极低的。王玮表示,风险项目下降说明了在中国经济面临调整的背景下,信托业的风险得到了很好的规避。从长期来看,风险收益的对称性意味着“刚性兑付”的存在是不合理的,但从目前来看,破除刚性兑付的信托产品并不多见,特别是类固定收益信托依然是较为安全。
2014年12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刚性兑付即将被打破,这意味着退出机制再也不是纸上谈兵。从此,信托业将迎来另一个时代。
王玮认为,在全资管时代,信托牌照的价值将越来越低,信托丧失了牌照优势后,其他优势还不明显,新的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机遇在于商业模式的转变,信托只有回归信托的本源才有长远的发展。
普益财富信托理财研究团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刚性兑付的根源是在信托的“通道业务”,“刚性兑付”已经成为信托业的一个包袱。信托应该恢复“受人之托”的本质功能,政府和金融机构不应为市场托底。
2015年,势必是信托业的另一个时代,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暖冬中的一个寒颤
在中国经济整体转型的当下,信托业也未能逃过“花无百日红”的局面。2014年三季度,信托业务风险资产规模、风险资产比率较当年二季度实现“双降”。
2014年11月,共有59家信托公司共计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051只,整体发行数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虽然11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量创下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多家第三方公司统计的数据均表明,在11月上旬,信托业的发行数据继续延续10月的下降趋势,而单周募集的规模在60亿元左右。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的数据来看,10月集合信托的规模及成立数量出现下滑,56家信托公司成立的616只集合信托产品,数量环比下降11.87%;而募集规模仅637.25亿元,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9.66%和19.35%。
曾作为信托公司最丰厚利润来源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在11月的成立规模出现“腰斩”,仅为77.2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了69%和51%。
普益财富信托研究员范杰认为,收益率不是由信托机构单边来决定,而是取决于整个资本市场,收益的高低并不代表信托产品设计有问题。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那么肯定会有一个比较高的收益;反过来,则不会出现高回报。
“可以看出,‘99号文’出台后,信托公司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业务势必要转型,过度依赖房地产和政府平台以及刚性兑付,使得信托公司的包袱会逐渐变大。”范杰表示。
2014年前11个月,作为信托产品中一直稳坐前两把交椅的工商企业信托和房地产信托募集规模分别为1115.36亿元和2020.81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0.93%和23.8% 。
在沪上一信托公司高管看来,信托行业不得不转型。“存量在减少,增量不多,资产规模势必会下滑,部分信托公司的兑付也会出现延期问题。”
虽然2014年信托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但中国信托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季度环比增速看,2014年三季度不仅延续了自2013年一季度开始的持续回落态势,而且回落幅度明显增大。上述高管认为,导致信托业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托资产增速持续放缓,增量效益贡献下滑;二是信托报酬率呈现下降趋势,信托报酬的价值贡献下滑。这说明信托业转型发展所需的内涵式增长方式尚未最终成型,新增长方式下的业务不仅还没有“放量”,也没有“放价”,信托业转型发展尚处于伴随着诸多隐忧和挑战的艰难前行阶段。
进入后刚性兑付时代
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研究员王玮认为,信托业经过多年高度发展之后,正进入稳健发展的时期,所以可以看到信托规模等核心指标呈现出稳健增长。其实在对多家信托公司和第三方机构的采访中,他们对2014年以来信托业经营数据和募集规模的下滑并不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反应,所谓的“腰斩”也没有让机构觉得不安。相反的是,信托机构对资本金的追加2014年以来变得频繁和常态。
如果说在《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信托公司追加资本金是为了业务规模的扩大,那么2014年信托公司的资本金追加更明显是为业务转型奠定基石。“99号文”明确信托公司因为经营损失侵蚀资本的,应当在净资本中全额扣减,并相应压缩业务规模,或由股东及时补充资本,并要求信托公司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包括限制分红用于资本补充和风险化解,增强信托公司风险抵御能力。
“不能说信托公司到了去红利时代,中国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监管部门对风险的管控,才使得2014年以来信托公司的一些经营业绩下滑。”上述沪上一信托公司高管认为。
相关报告显示,在金融投资产品当中,通过抵质押、担保等措施,信托的风控措施和风控手段都是比较完备的,风险项目规模在整个信托规模中的占比是极低的。王玮表示,风险项目下降说明了在中国经济面临调整的背景下,信托业的风险得到了很好的规避。从长期来看,风险收益的对称性意味着“刚性兑付”的存在是不合理的,但从目前来看,破除刚性兑付的信托产品并不多见,特别是类固定收益信托依然是较为安全。
2014年12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刚性兑付即将被打破,这意味着退出机制再也不是纸上谈兵。从此,信托业将迎来另一个时代。
王玮认为,在全资管时代,信托牌照的价值将越来越低,信托丧失了牌照优势后,其他优势还不明显,新的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机遇在于商业模式的转变,信托只有回归信托的本源才有长远的发展。
普益财富信托理财研究团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刚性兑付的根源是在信托的“通道业务”,“刚性兑付”已经成为信托业的一个包袱。信托应该恢复“受人之托”的本质功能,政府和金融机构不应为市场托底。
2015年,势必是信托业的另一个时代,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