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背景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涌入四川灾区。无论是抢险救援、搬运物资、医疗救护还是心理援助,志愿者们为抗震救灾最终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因此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第一阶段救灾结束后,志愿者如潮水般逐渐退去,一些志愿者团队则选择了留在四川,关注并直接参与了灾区的重建和崛起。到2013年,这些志愿者团队逐渐转型为具有明确发展方向的青年社会组织。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组”,与社会组织、基金会等进行沟通与协作,初步摸索出“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模式,探索建立了具有四川特色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
为推动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经验从点到面、从应急到常态、从灾区到非灾区拓展,2014年3月,省委牵头成立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团省委负责其日常运营和管理。群团中心并非行政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着眼于社会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团省委专门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四川协力公益发展中心”以承办群团中心的日常工作。通过运行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团省委积极探索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和载体,为联系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目前,全省已建1个省级中心,14个市级中心,100个县级中心,370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型工作体系。
主要做法
三年来,我们依托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把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与推进共青团工作转型、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团组织枢纽作用,不断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团结、服务和引导,使之成为延伸工作手臂、增强工作活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工作理念,建立广泛联系
针对四川青年社会组织“数量持续急增、质量参差不齐、发展诉求多元”等特点,我们在传统“孵化”的基础上建设推广“社会组织协力网络”,为同一地区或同一领域的社会组织提供交流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主题培训、专题沙龙、参访交流、项目推介、政策解读、咨询指导等形式,增进跨组织、跨部门间的合作,提升社会组织在政府引导下的协同能力。目前,我们已在全省16个市州和“社区营造、儿童安全、养老助老、减灾防灾”4个专业领域建设了“协力网络”,分层分类联系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等青年社会组织4000余家。
争取多方支持,提供项目资源
资源不足是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我们通过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整合基金会资源、对接公益项目等方式,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三年来,通过省群中心发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146个,项目总金额9000余万元,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支持和帮助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宣传主流价值导向,形成社会正能量。通过举办“天府益周”等活动吸引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壹基金等国内著名基金会提供资源,共同实施“善行者”“童伴计划”“梦想教室”等公益项目,累计对接项目423个,项目总金额达3.14亿元。
加强能力建设,培养骨干人才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赢得长久发展的生命力,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我们以青年社会组織专业能力提升为方向,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提升青年社会组织能力的品牌项目。开展“青年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营”计划10余期,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内部运营等方面培训,吸引300余家省内青年社会组织参与。连续3年实施“天府伙伴”计划,45名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从中获益,培养、凝聚了一批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
发挥组织优势,加强正向引领
我们运用多种方式,努力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在青联中专门设置社会组织界别,吸纳优秀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省、市青联委员。推荐优秀人才参与“五四青年奖章”等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四川日报》上开设专刊——《公益四川》,对优质的公益项目进行宣传报道,提升青年社会组织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增强青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工作体会
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既富有意义又充满挑战。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做好社会组织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融入更加开放、多元、协同、人文的理念,为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有效陪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链接。
联系青年社会组织,要注重把握其内心真正的诉求。
社会组织发展初期,常常面临着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是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期。这时共青团及时介入,陪伴社会组织的成长,就能够形成稳固的情感链接。比如成都有个社会组织叫“爱有戏”,最初只是一个献血志愿者团队,2009年,在团省委的资助下,他们完成了第一部微电影的拍摄,走出了团队发展的第一步。目前,“爱有戏”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175名全职人员的5A级社会组织,核心管理团队对团省委一路来的陪伴和支持充满感激。我们成为了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亲密伙伴。
发挥组织优势搭建协同平台,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方式。
团组织既可以有效协调沟通党政部门,又具有直接联系社会组织的“跨界”优势。以团组织为依托搭建协同平台,既能有效动员青年社会组织,又显著提升了团组织的影响力,延伸联系服务青年的手臂,拓展团组织的工作空间。
引入前沿理论和一流资源,是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内在的能力提升,也需要外在的资源支持。我们在为社会组织引入前沿理论,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密切了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实现了对社会组织的引领。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我省社会组织开阔眼界。比如我们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访;也邀请杨团、徐本亮等知名人士到川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引入优质资源,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让社会组织提升能力。比如,我们推动中国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与凉山州“一村一幼”项目合作,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以解决凉山州布拖县3000余名幼儿两年的午餐问题;我们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推动“善行者”公益徒步项目在四川落地,助力社会组织的发展。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涌入四川灾区。无论是抢险救援、搬运物资、医疗救护还是心理援助,志愿者们为抗震救灾最终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因此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第一阶段救灾结束后,志愿者如潮水般逐渐退去,一些志愿者团队则选择了留在四川,关注并直接参与了灾区的重建和崛起。到2013年,这些志愿者团队逐渐转型为具有明确发展方向的青年社会组织。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组”,与社会组织、基金会等进行沟通与协作,初步摸索出“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模式,探索建立了具有四川特色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
为推动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经验从点到面、从应急到常态、从灾区到非灾区拓展,2014年3月,省委牵头成立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团省委负责其日常运营和管理。群团中心并非行政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着眼于社会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团省委专门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四川协力公益发展中心”以承办群团中心的日常工作。通过运行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团省委积极探索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和载体,为联系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目前,全省已建1个省级中心,14个市级中心,100个县级中心,370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型工作体系。
主要做法
三年来,我们依托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把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与推进共青团工作转型、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团组织枢纽作用,不断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团结、服务和引导,使之成为延伸工作手臂、增强工作活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工作理念,建立广泛联系
针对四川青年社会组织“数量持续急增、质量参差不齐、发展诉求多元”等特点,我们在传统“孵化”的基础上建设推广“社会组织协力网络”,为同一地区或同一领域的社会组织提供交流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主题培训、专题沙龙、参访交流、项目推介、政策解读、咨询指导等形式,增进跨组织、跨部门间的合作,提升社会组织在政府引导下的协同能力。目前,我们已在全省16个市州和“社区营造、儿童安全、养老助老、减灾防灾”4个专业领域建设了“协力网络”,分层分类联系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等青年社会组织4000余家。
争取多方支持,提供项目资源
资源不足是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我们通过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整合基金会资源、对接公益项目等方式,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三年来,通过省群中心发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146个,项目总金额9000余万元,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支持和帮助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宣传主流价值导向,形成社会正能量。通过举办“天府益周”等活动吸引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壹基金等国内著名基金会提供资源,共同实施“善行者”“童伴计划”“梦想教室”等公益项目,累计对接项目423个,项目总金额达3.14亿元。
加强能力建设,培养骨干人才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赢得长久发展的生命力,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我们以青年社会组織专业能力提升为方向,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提升青年社会组织能力的品牌项目。开展“青年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营”计划10余期,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内部运营等方面培训,吸引300余家省内青年社会组织参与。连续3年实施“天府伙伴”计划,45名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从中获益,培养、凝聚了一批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
发挥组织优势,加强正向引领
我们运用多种方式,努力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在青联中专门设置社会组织界别,吸纳优秀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省、市青联委员。推荐优秀人才参与“五四青年奖章”等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四川日报》上开设专刊——《公益四川》,对优质的公益项目进行宣传报道,提升青年社会组织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增强青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工作体会
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既富有意义又充满挑战。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做好社会组织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融入更加开放、多元、协同、人文的理念,为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有效陪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链接。
联系青年社会组织,要注重把握其内心真正的诉求。
社会组织发展初期,常常面临着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是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期。这时共青团及时介入,陪伴社会组织的成长,就能够形成稳固的情感链接。比如成都有个社会组织叫“爱有戏”,最初只是一个献血志愿者团队,2009年,在团省委的资助下,他们完成了第一部微电影的拍摄,走出了团队发展的第一步。目前,“爱有戏”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175名全职人员的5A级社会组织,核心管理团队对团省委一路来的陪伴和支持充满感激。我们成为了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亲密伙伴。
发挥组织优势搭建协同平台,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方式。
团组织既可以有效协调沟通党政部门,又具有直接联系社会组织的“跨界”优势。以团组织为依托搭建协同平台,既能有效动员青年社会组织,又显著提升了团组织的影响力,延伸联系服务青年的手臂,拓展团组织的工作空间。
引入前沿理论和一流资源,是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内在的能力提升,也需要外在的资源支持。我们在为社会组织引入前沿理论,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密切了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实现了对社会组织的引领。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我省社会组织开阔眼界。比如我们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访;也邀请杨团、徐本亮等知名人士到川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引入优质资源,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让社会组织提升能力。比如,我们推动中国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与凉山州“一村一幼”项目合作,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以解决凉山州布拖县3000余名幼儿两年的午餐问题;我们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推动“善行者”公益徒步项目在四川落地,助力社会组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