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进行初步探讨,明确税收筹划的定义,分析我国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针对现代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各个阶段的税收筹划方法以及主要税种的税收筹划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分析,着重从税收经济学角度,探讨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从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出发,运用税收效应理论和税收调控理论为分析框架,论证税收筹划的客观理论基础,并对税收筹划在市场经济中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巨大现实意义。
關键词:税收筹划;经验比照;对策建议
引言
从目前来看,我国税收筹划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研究和推行的初始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开始参与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企业税收筹划日益重要。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成熟的行为体现,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理性化战略的一部分,它的成熟程度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反映了该国国民的纳税意识和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强调依法治税的今天,分析税收筹划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研究解决税收筹划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加强防范,以促进我国税收筹划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1.1观念上存在误区
在国外,税收筹划相当普遍,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对税收筹划都十分重视。而在国内,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税收筹划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观念上存在误区,对税收筹划缺乏正确而深入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宣传的都是依法纳税,多纳税光荣的思想,这在广大纳税人心中形成了少纳税可耻甚至违法的意识。受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的观点难以深入人心,其效用远未被人们所认识。
1.2法制不完善,执法不严。偷税现象普遍,筹划的成本高
通常情况下来讲,税制越复杂,越容易出现漏洞。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税法日趋复杂化,难免会出现一些税收法律、法规或政策上的不足、缺陷、漏洞,这在客观上提供了避税、偷税的空间。从法律的角度上讲,避税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只能通过制定相应的反避税法规加以约束,对纳税项目进行调整,通常不会对纳税人进行处罚。与避税不同,偷税是一种违法行为,会依法受到严惩。但由于我国目前税务机关的人力有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不能及时查处偷税。这样,大多数偷税者存在侥幸心里,认为偷税的成本低,导致偷税现象普遍。与之相比较,税收筹划的成本自然就高,纳税人当然会选择前者。可以说,正是由于偷税、避税空间的存在,使税收筹划的必要性无法得以体现,制约了税收筹划的发展,这是影响这一有效需求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
1.3税收筹划具有片面性
如前所述,大多数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都是聘请外部专家筹划的,筹划时多是以节税作为决策目标,忽略了对企业的整体目标影响,使筹划具有片面性。税收筹划的直接目标是节税,但这只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阶段性目标之一,它受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约束,必须为实现整体目标而服务。一个税收筹划方案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进行决策,以财务目标作为判定的最终标准,才是合理有效的。我们不是说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筹划不可取,而是认为,对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由了解企业经营的内部机构进行税收筹划能有效防止其片面性,更有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2税收筹划建议
税收筹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税收筹划的纵深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企业改制的进行,现阶段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而面临我国的税制调整及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企业如何实施税收筹划不仅对企业自身有重要作用,而且还给税收筹划相关各方(主要指政府、税务中介或代理等)带来有利的影响。为了使税收筹划能够在我国健康、快速地发展,针对上文分析的税收筹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政府方面要完善税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提高立法级次。要想促进税收筹划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它、保护它;加强税收征管与稽查,由于税收筹划实施的复杂性,在税收执法环境不严的情况下,纳税企业宁可冒一定的风险采取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所以,执法部门应采取严管重罚的措施,处罚的目的是教育,而只有加大处罚的力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实转变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企业开展税收筹划,从长期来看,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对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税务执法人员不能只图眼前税收任务的完成而反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放眼未来,支持、鼓励、指导企业的税收筹划。
3結论
税收筹划标志着一个企业能否走向成熟、理性,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是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的手段追求减税利益的实现,是企业一种长期行为和事前筹划活动。税收筹划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之上,有时还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选择能使企业总体收益最大、最优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节税增收”。
(作者单位:广州指挥学院)
關键词:税收筹划;经验比照;对策建议
引言
从目前来看,我国税收筹划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研究和推行的初始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开始参与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企业税收筹划日益重要。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成熟的行为体现,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理性化战略的一部分,它的成熟程度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反映了该国国民的纳税意识和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强调依法治税的今天,分析税收筹划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研究解决税收筹划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加强防范,以促进我国税收筹划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1.1观念上存在误区
在国外,税收筹划相当普遍,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对税收筹划都十分重视。而在国内,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税收筹划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观念上存在误区,对税收筹划缺乏正确而深入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宣传的都是依法纳税,多纳税光荣的思想,这在广大纳税人心中形成了少纳税可耻甚至违法的意识。受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的观点难以深入人心,其效用远未被人们所认识。
1.2法制不完善,执法不严。偷税现象普遍,筹划的成本高
通常情况下来讲,税制越复杂,越容易出现漏洞。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税法日趋复杂化,难免会出现一些税收法律、法规或政策上的不足、缺陷、漏洞,这在客观上提供了避税、偷税的空间。从法律的角度上讲,避税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只能通过制定相应的反避税法规加以约束,对纳税项目进行调整,通常不会对纳税人进行处罚。与避税不同,偷税是一种违法行为,会依法受到严惩。但由于我国目前税务机关的人力有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不能及时查处偷税。这样,大多数偷税者存在侥幸心里,认为偷税的成本低,导致偷税现象普遍。与之相比较,税收筹划的成本自然就高,纳税人当然会选择前者。可以说,正是由于偷税、避税空间的存在,使税收筹划的必要性无法得以体现,制约了税收筹划的发展,这是影响这一有效需求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
1.3税收筹划具有片面性
如前所述,大多数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都是聘请外部专家筹划的,筹划时多是以节税作为决策目标,忽略了对企业的整体目标影响,使筹划具有片面性。税收筹划的直接目标是节税,但这只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阶段性目标之一,它受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约束,必须为实现整体目标而服务。一个税收筹划方案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进行决策,以财务目标作为判定的最终标准,才是合理有效的。我们不是说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筹划不可取,而是认为,对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由了解企业经营的内部机构进行税收筹划能有效防止其片面性,更有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2税收筹划建议
税收筹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税收筹划的纵深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企业改制的进行,现阶段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而面临我国的税制调整及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企业如何实施税收筹划不仅对企业自身有重要作用,而且还给税收筹划相关各方(主要指政府、税务中介或代理等)带来有利的影响。为了使税收筹划能够在我国健康、快速地发展,针对上文分析的税收筹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政府方面要完善税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提高立法级次。要想促进税收筹划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它、保护它;加强税收征管与稽查,由于税收筹划实施的复杂性,在税收执法环境不严的情况下,纳税企业宁可冒一定的风险采取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所以,执法部门应采取严管重罚的措施,处罚的目的是教育,而只有加大处罚的力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实转变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企业开展税收筹划,从长期来看,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对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税务执法人员不能只图眼前税收任务的完成而反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放眼未来,支持、鼓励、指导企业的税收筹划。
3結论
税收筹划标志着一个企业能否走向成熟、理性,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是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的手段追求减税利益的实现,是企业一种长期行为和事前筹划活动。税收筹划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之上,有时还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选择能使企业总体收益最大、最优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节税增收”。
(作者单位:广州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