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研究倾向于采用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现在开始注重开拓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还可以研促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在叙事作品研究中,关注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这三大要素一直是中外学界的共识,都沿着一个主题轨道来探讨作品的表面意义和挖掘情节的各种深层意义;解构主义力图解构的也是情节的意义。但笔者发现,在不少作品的情节背后,还存在一股叙事暗流。它既不是情节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其深处的一个暗层,而是自成一体,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运行。
【机 构】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市1008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研究倾向于采用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现在开始注重开拓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还可以研促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在叙事作品研究中,关注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这三大要素一直是中外学界的共识,都沿着一个主题轨道来探讨作品的表面意义和挖掘情节的各种深层意义;解构主义力图解构的也是情节的意义。但笔者发现,在不少作品的情节背后,还存在一股叙事暗流。它既不是情节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其深处的一个暗层,而是自成一体,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运行。
其他文献
语言学界对索绪尔思想源流的考察范围虽广,但所涉及的史学研究方法仍有待释清。本文以区分语言静态与动态的两组二分概念为例,重构索绪尔与保罗之间的联系,以此呈现理论源考中对研究史与思想史的区分。文章首先基于手稿、信件等已查实且可验证的一手史料,从研究史角度证明了保罗对索氏理论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比《语言史原理》(第四版1909)与《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中的相关理论,从思想史角度揭示了两者的语言学思想由“有机体”概念一脉相承,但又因分别选择了个体和社会作为研究视点,进而发展出各自的理论体系。最后,重新探讨
本文探究乔姆斯基I-语言/E-语言之分的语言研究价值和理论诠释意义,以期达到原则化诠释的理论高度。刺激贫乏现象是I-语言/E-语言之分的研究缘起,而乔姆斯基的自愿存疑、主动生惑并辩证求解的研究理念则是该研究的原始驱动力。在生物属性方面,I-语言属于狭义语言官能,而E-语言是线性化的I-语言,属于广义语言官能。在句法特性方面,狭义句法等同于I-句法,而广义句法包括狭义句法和E-句法。E-语言对I-语言产生反向的“回溯”操作,形成“回溯语言”(RI-语言)。在理论诠释方面,不同于E-语言,I-语言有助于解答所
本文提出宏事件假说:语言通常使用含有两个小句及二者之间句法关系的构式表征含有两个事件及其语义关系的情景。某些语义关系处于优先被表征的地位,如“方式”和“原因”关系;另一些语义关系处于非优先地位,如“条件”关系。对于“方式”和“原因”关系,一些语言使用一个小句把整个情景表征为单一的、更大的事件,即“宏事件”。对于这种情景,人类的认知或是更具分析性地将其认知为两个离散的、较为简单的事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或是更具综合性地将同一情景概念化为单一的、融合的复杂事件。这种两分法可在多个层面形成连续统:在对应语义梯度的
为检验句法特征和启动条件对句子产出的影响,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句法多构动词的结构启动实验。研究发现:1)句法特征在句子产出中有显著主效应,词汇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的形义映合复杂程度影响句子产出;2)启动条件对句子产出无显著主效应,但与句法特征有交互效应,启动效应在不同条件下具有梯级变化,表明结构启动受句法特征的调节。本研究结果表明句法表征受规则记忆和句子结构特征的双重制约。结构启动激发并保持规则记忆的加工,抑制竞争句子的表征,但启动效应的大小程度受制于句子的结构特征和学习者的认知模型。
本文旨在探究隐喻语言的构建机制,认为认知隐喻构建要素源于一个庞大的潜势系统网络,即“隐喻概率云”。参与认知隐喻构建的元素是认知主体在潜势系统中进行多项认知“淘沙”的认知操作后的产物,具体的认知操作是互动体验、侧重识解、经验唤起、经验聚焦。认知主体为了构建认知隐喻在隐喻潜势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会造成层级性的“隐喻概率云塌缩”,塌缩的结果便是认知隐喻映射。隐喻语言是认知主体经历了“体验认知→认知隐喻构建→情景识解→语法结构生成→多空间词汇语法整合→隐喻句输出”的多空间在线加工后的产物。
本研究运用Translog和TAPs收集了在英语显性否定和隐性否定汉译过程中,译者进行词汇提取的640组时间数据,探索两类否定的汉译难点以及性别、翻译练习时间、二语水平等因素对否定项提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隐性否定较显性否定在词汇提取速度上更慢,难度更大;显性否定中的形容词、动词和隐性否定中的副词、名词、动词的翻译属于汉译难点;在词汇提取速度上男性普遍快于女性,尤其在显性否定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提取速度上男性显著快于女性;翻译练习时间与词汇提取速度呈现不对称性特征;不同二语水平者在词汇提取速度上无显著差
本文采用翻译识别任务,研究了英汉非平衡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发现:1)在汉英词汇正向翻译中,翻译对等词比非对等词诱发了波幅较小的P200和较大的P400;2)在英汉词汇反向翻译中,翻译对等词比非对等词诱发了波幅较小的P200和N300;3)汉英词汇翻译比英汉词汇翻译诱发了一个波幅较大且潜伏期较长的P400。据此,我们认为在英汉心理词汇表征中存在着汉英、英汉翻译启动效应及其非对称性,从汉语到英语存在较弱的词形联结(P200)和较强的语义联结(P400),而从英语到汉语则存在较弱的词形联结(P
本文基于42项外语效应实证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回顾,梳理了外语效应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从外语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来看,双语者运用外语时,其对风险的评估会变得更为理性,两难的抉择变得更为实用,因果的关联变得更为科学,自我的评价变得更为客观;2)已探明的外语效应影响因素包括外语水平、习得年龄、外语性和实验任务,具体表现为外语水平越低、习得年龄越晚、外语性越强、实验任务的情感融入度越低、认知负荷越大,其外语效应就越明显;3)改进后的“外语效应的作用机制模型”可从外语效应的表现形式
口译过程中,先备知识运作障碍是指译员不能顺利启用与口译任务相关的各类先备知识,以致口译认知加工受阻。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Amos分析技术,通过对我国华东地区四所高校312名口译学员的口译测试和问卷调查,考察先备知识运作障碍对口译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口译忠实度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口译认知加工受先备知识运作障碍的影响,表现为语义激活障碍、记忆检索障碍和原型选择障碍三方面。其中,先备知识运作障碍对记忆检索障碍的影响最大,原型选择障碍次之,语义激活障碍受其影响最小。同时,先备知识运作障碍对口译忠实度具有直接中高度负
为加强中外英语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新时代中国英语教育迈上新台阶,2020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将于2020年7月23-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届大会分设12个议题,包括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及农村英语教育等,将邀请国内外英语教学专家、学者及优秀教师,通过主旨发言、专题研讨、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交流分享英语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