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它使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任何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开、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使语文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可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可等闲视之。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学而言,谈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导,知道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成功阅读,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事倍功半。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不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高中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重现时代背景,引起学生阅读情感
纵观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内容反映的是现当代时期的事情,更不乏解放以前的事情,如冰心所作的《小桔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距今已有五十多年;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等等。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五十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不是光凭就一般的口头介绍所能解决得了的,更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完成本次的教学工作。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国民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采取暗杀手段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声音,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出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展示出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夫人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此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这《最后一次讲演》,还能不成功么?
三、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形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教学议论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议论文的格式相对比较简单,它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过程。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那么我们就可以找相应的若干语段,它们的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或让读者自己综合归纳,给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传统的幻灯机和小黑板也许也可解决这一环节,但视觉清晰度上比不上投影仪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不过电脑的录入,而且教学氛围单调沉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我相信,在巩固本次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导,知道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成功阅读,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事倍功半。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不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高中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重现时代背景,引起学生阅读情感
纵观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内容反映的是现当代时期的事情,更不乏解放以前的事情,如冰心所作的《小桔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距今已有五十多年;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等等。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五十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不是光凭就一般的口头介绍所能解决得了的,更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完成本次的教学工作。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国民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采取暗杀手段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声音,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出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展示出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夫人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此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这《最后一次讲演》,还能不成功么?
三、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形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教学议论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议论文的格式相对比较简单,它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过程。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那么我们就可以找相应的若干语段,它们的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或让读者自己综合归纳,给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传统的幻灯机和小黑板也许也可解决这一环节,但视觉清晰度上比不上投影仪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不过电脑的录入,而且教学氛围单调沉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我相信,在巩固本次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