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旧事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8_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酒楼上》是一篇对话体的小说,这篇小说凭借“我”和吕纬甫的对话展开,以吕纬甫的叙说为主。“我”与吕纬甫十年后在一石居小酒楼偶然相遇,之后在喝酒、叙谈、相互交流过程中,使“我”原本处在“上下求索”过程中徘徊的思绪,通过“他者”的人生方式和生命体验观照了“自我”的现实人生,消解了“我”久久淤积于心的對所坚持立场产生的质疑,“逆转”了充满彷徨的“我”,重新解构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因此形成全新的自我,否定了“我”之前和吕纬甫一样的生活态度:无所谓、无所用心、无所为。
  关键词:《在酒楼上》 求索 观照 蜕变
  1956年,时在香港办报的曹聚仁到北京访问周作人,一见面就谈起鲁迅的小说。曹聚仁告诉周作人,他最喜欢《在酒楼上》,周作人表示同意,他说:“我也认为《在酒楼上》写得最好,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1}钱理群理解的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中的投影。{2}鲁迅先生的文章追求“物外之言,言中之物”,他复杂深邃的思想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先入为主的判定,而是希望读者从阅读文本时获得的感受出发,做出独特的感情判断,体会鲁迅小说所折射的生存哲学。
  《在酒楼上》是一篇对话体的小说。小说凭借“我”和吕纬甫的对话展开,以吕纬甫的叙说为主。“第一个‘我’仅仅成了一个‘转述者’,而第二个‘我’才是小说的真正的叙述者。”{3}吕纬甫才是真正的叙述者,“我”是外在具体环境的人,是一个能够在吕纬甫自身的性格逻辑中理解他的思想与外在表现的人。“我”与旧友吕纬甫分别十年后在一石居小酒楼意外邂逅,喝酒、叙谈。整个谈话中话语的主动权属于吕纬甫,他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了他十年的人生故事,他和“我”曾经都是一个精悍奋进、满腔热情的知识分子,十年后的他“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到原点”,而“我”的人生经历是彷徨的,在家乡之旅中通过观照“他者”吕纬甫的人生——“清醒到混沌”,探究“我”的人生目标,从而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觉醒者的“求索”
  “家乡”是众多有志之士精神的“出发点”与“栖息地”,他们因不满家乡落后的现状,追寻自己憧憬的梦想而离开家乡,探寻革命之路,但无论他们走多久、多远,家乡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是他们难以遗弃的“家乡之情”和“生命之根”。作品中隐去了“我”在北方的生活,但文中的一些句子却透露了“我”在北方生活的沧桑:“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4}“我”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北方不属于“我”的旧乡,而南方“我”只是一个客子,这里还用“干雪”和“柔雪”两个意象分别再一次说明北方和南方的变化,表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无奈,散发出一种辛酸、苦闷的气息,令人担忧。“我”彷徨着,回到自己的家乡看一下旧景,希望能激起当年的满腔热情,继续探寻目标。
  “我”在深冬雪后出游,周围都是白雪皑皑,景色自然凄清。“我”始终怀着回望家乡的冲动,找寻“旧日的梦”,因此绕道访了家乡S城。安顿好住所后,“我”想找以前志趣相投的人,可惜已不知“散”到哪里了,觉醒的先驱者人心已经散了,不见他们的踪影,他们或许和“我”一样在探寻革命的道路上彷徨着。学校改了名称和模样,熟悉的家乡一切都变得“生疏”了,不免“怀旧”,住所选在洛思旅馆,“洛思”指无限思念之情,而“我”的“意兴早已索然”,感到“懒散”“后悔”“多事”“无聊”,这正是觉醒的先驱者无家可归的状态和心无止境的漂泊感的真实写照。家乡的天是“铅色”,“白皑皑的绝无精采”,天空颜色的拟人化描写,正是“客子”失落情感的真实表现。“渍痕斑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铅色的天”“微雪又飞舞”,周围的意象使人有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愁别绪,凄凉的意境表达了“我”内心的孤寂和深刻的悲凉。“我”感到无聊,便到最熟识的一石居小酒楼,酒楼的环境改变不大,只是木棂的后窗换成玻璃,掌柜和堂倌都变了,“我”变成一名生客。文章的开篇“城圈本不大”是对家乡的一个环境概述,视线转移到一石居小酒楼这一具体的地点,空间环境由大变小,验证“我”已是一名陌生人。当生活把人推向极度的孤独时,人们都会找寻精神的皈依,家乡就成为最好的精神归宿。“家乡”不是简单的人文环境,而是隐喻当时觉醒者的
  生存境况。自晚清以来,中国就处在一个萧索、荒凉、令人压抑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有的社会制度,但由于旧制度的强大力量,加上传统理念在人们思想中的根深蒂固,其结果很快被吞没,社会又重新恢复到死寂。觉醒者痛苦地发现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倍感孤独。“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5},游人指觉醒者“我”,其意说“上下求索”,反复地追寻。
  二、“他者”观照“自我”
  为了消磨时间,“我”到一石居小酒楼,“并不专为买醉”{6},叫了一斤绍酒,先“呷一口酒”{7},“喝下三杯酒”{8},“又喝了两杯”{9},喝了五杯酒,只是为了打发客中无聊,心情“哀愁”“孤独”“懊恼”。意外邂逅旧同窗吕纬甫,他也是来酒楼喝酒,但他和“我”的目的不一样,他是借酒麻痹自己,忘却自己的清醒。对话以“我”提问“是你么”开始,“我”不敢相信仅存的客居之感,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但还能偶遇旧时的好友。觉醒后的吕纬甫,面对条条葛藤把他拴住、缠住、捆住的社会,已经失去了十年前“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10}的斗志,生活已经把他的棱角磨平。他觉醒过,但他妥协了,精神上遭受折磨,便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乱蓬蓬的须发,精神“颓唐”,眼睛“失了精采,觉醒者回到混沌”。他还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11}他已经没有当年精悍奋进、满腔热情的志气,而像昆虫类回到生活的原点,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作为谈话的倾听者,在他身上观照“自我”:同样的彷徨、孤独、无奈。
其他文献
明媚三月  花影重重  風摇绿叶  我打开窗子  阳光跑了进来  把阴影赶了出去  我听见孤寂断裂的声音  飞鸟掠过的破帛般的青春水面  粼粼发光的不是我的忧伤吗  都忘记吧  曾经喝过的鸩酒  曾经迷失的山路  山上的积雪已经溶化  在这美丽的三月  让我们一起聆听花和梦的私语
摘 要:构成诗歌时代风格不同的要素是具体的、可被分解和剖析的,而非不可言说的玄妙之物。诗歌的时代风格可以从诗歌的结构或叙述方式、时空意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诗句的句法结构等方面来具体分析。魏明帝的《乐府诗》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可以作为讨论两个不同时代诗歌风格的引例文本。  关键词:诗歌的时代风格 时空意识 自我意识 句法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风格研究多注重在作家作品的风格上,如曹丕《典
在山的那边,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很多的桃树。每到春天,天空都似乎被染成了粉色。村民们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小村子里。他们从不出去,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变得怎样了。   直到有一天,一个村民在村口发现了一个柠檬。   他捡起这个柠檬自言自语:“这柠檬的颜色好奇怪,果皮竟然是浅黑色的,怎么会这样?”他抱着好奇的心把柠檬带回家中。村民切开柠檬,天哪,这柠檬果肉像是发了霉似的,这里一块黑那里一块蓝。
摘 要:提起伪满洲国文学,穆儒丐是不能不被提及的作家。他是中国最早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先驱者”,同时他也是伪满洲国文坛建设的关键人物。穆儒丐担任《盛京时报·神皋杂俎》编辑以来,发表、出版了大量的白话小说,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伪满洲国文坛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  关键词:穆儒丐 伪满洲国文学 《盛京时报·神皋杂俎》  穆儒丐不但是著名的剧评人、编辑家,还是中国
夜阑人静,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人自悠然心自闲。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习惯性地从书架子上取下一本书来,翻看,或者做一些必要的摘录。   在静夜读书,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和享受。白昼的车马喧嚣隐匿了,趁夜色茫茫,心情得以放松。所有的焦虑也烟消云散,心静了下来,似乎能听到晚风与树儿的窃窃私语,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在怦怦跳动。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夜晚才是属于我的良宵美景,这样的夜晚当然是不能辜负的。读书,写字
摘 要:鲁迅的《伤逝》和法国作家贡斯当的《阿道尔夫》是非常相似的两部爱情悲剧小说,但其悲剧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爱情的失败,而在于爱情失败之后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女主人公伤心绝望地死去,男主人公则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行尸走肉般活着。令人神往的爱情,对女人来说是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压抑与剥夺,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恐惧;而对于男性来说,爱情则是自己加在肩上的沉重负担。要解放男性,则要首先解放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恐
《从今以后》是由当代著名诗人李尚朝先生作词、福建音乐家刘小明作曲、华语男歌手王觉演唱并于2016年发表的一首原创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改编自李尚朝先生2006年创作的同名诗歌,歌词的改编由李尚朝本人完成。两次创作相隔时间恰好十年,这不仅是一次诗歌的音乐性改编,同时也是一次跨界的艺术对话。诗歌与歌词都是语言的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是同根同源却又分离着的两种文体,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入乐而作,但优秀的歌
人们都说时间走得很快,转瞬即逝,可我却不以为意,但当我真正地成长了,才知道时间实际上比想象中快得多。   以前,总觉得人生太漫长,生活过得好慢,却没发现时间早已把你甩在后面了。从上幼儿园到毕业似乎只是一瞬,还没来得及感受,就匆匆離去。四五年级时,总想着毕业,觉得时间太慢了,可上了初中,又总回忆着小学,觉得时间怎么这么无情,就这么悄悄跑开了。   回忆童年,是那么遥远却又那么临近,我试着
摘 要:《黑白李》可视作激进时代一个保守者哥哥替激进者弟弟去死的故事,表达了伦理亲情的伟大,属于老舍最好的最精彩的小说之一。老舍的“功利主义”价值追求,是指其文学创作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始终具有一种文化上的伦理关怀,一种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情感。《黑白李》之所以在老舍创作中很有“异样”感、“斗争性”,正是因其潜在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激进的革命与传统不仅不是完全矛盾,甚至可以结合在一起;伦理
猴面包树,一种在非洲土生土长的树种,因为极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又被称为“生命树”,它们一旦扎根,就可以存活500年以上。观赏猴面包树的景点,最负盛名的就是马达加斯加岛上20多棵大树排成的“猴面包树大道”,而在非洲大陆南部的南非、纳米比亚等国,也散落着众多古老的猴面包树。它们虽然动辄有着千年以上的“年龄”,但却依旧枝繁叶茂。《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就在南非林波波省寻访了当地最有名的几棵猴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