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夜自修,某职业学校两名成绩还可以的中专学生无故缺席,值班老师反复询问其他同学,最终得知:当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两人未经请假擅自离校。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同学四处寻找打听未果,所幸两学生第二天返校。此事虽属偶然,却反映出当前部分学校、部分家长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轻视德育教育这一现象。虽然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就已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毋庸置疑,当前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仍令人担忧。因此,研究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加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并采用正确的方法不断诱导、逐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该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现状作了探究。
一、现状
(一)学校。
该校地处市中心,由于各种原因,近年内连续搬迁两次,现在原某小学校区落户,虽经过数年来的奋力拼搏,学校各硬、软设施已基本具备,但由于受区域限制,目前仅有一幢教学楼,再加上该学校平时有很多成人培训,学校大门基本不能关闭,出入人员多且复杂,德育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外人员有意无意的影响,给日常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
近年来,职业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有一个共性:中考分数偏低,智商一般,基础较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方法较差,自身刻苦钻研精神不够。现在科目又较初中多,知识难度大,他们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跟不上,难以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间接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家庭。
家庭因素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开展所占的比例是不容忽视的,大致存在如下几种类型:(1)单亲家庭: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得不到完整的爱和关心,往往比较脆弱或顽劣,自卑心较强,对学习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不够自觉。(2)受“读书无用论”左右的家庭:这种家庭往往表现为父母都识字不多,但在生意场上照样赚大钱,他们感到要孩子读书只是为了文凭,对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极少过问,存在着让子女早日结束学业,帮助赚钱的想法。(3)娇生惯养的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教育子女方法不合理,其中一方,或父母,或爷爷奶奶较偏护,导致子女越来越偏离学校正常的教育轨道。
二、探究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德育教育网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
1.力求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完善学校配套设施。
学校领导应更积极、主动,多方面争取主管部门的同意,早日征用土地,多方筹措资金,早日完成学校的第三次搬迁,并不断完善学校各方面设施,使德育教育环境更趋合理。
2.构建强有力的德育教育队伍并展开工作。
学校要构建强有力的德育教育体系:学校校长—分管领导—教务处—班主任。坚持由教务处牵头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研究并探讨一定时间段内学校、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并交流下一期间德育教育工作安排;坚持每学期召开班级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利用主题班会反映出班级甚至是学校存在的问题;争取一学期或一学年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充分挖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有效资源和宝贵经验,提升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并使之制度化,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
1.建立健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制度。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只有通过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落实活动要求等多项措施,才能使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保证和实现,并不断得到提高。制度是一个团体、一个部门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存在,对人的制约作用才会存在。所以要使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化,就必须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1)投入部分资金,努力营造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如定期收看德育教育专题片、出版黑板报、宣传画廊等。(2)推行德育教育工作责任制。学校、教务处、班级分层负责,责任到人。(3)定期不断完善切合实际的《班主任工作条例》《学生守则》《学生宿舍规范化管理条例》等。(4)坚持全员参与的门卫值班和夜自修值班制度,由团委负责进行考核与统计。(5)每学期初制定或完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制度,每学期考核一次或数次,由各班级自己负责,或班与班、组与组互考。(6)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学生会成员检查常规制度。针对各个时期的情况,如对穿拖鞋、衣着不整、染发、男生留长发、佩戴装饰品等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督查,并及时作出整改。(7)量化考核制度,要求平时检查和定期督查相结合,并与班级、班主任评先、评优或晋级等相挂钩。不仅要有班级量化考核,而且要有班主任、教师的量化考核,从而强化制度的实施、落实。
2.增强学校德育教育规范化的信心。
规范是学校注重实效的基础,规范化对清除人的主观随意性,确定人的行为的持续规范性,具有重要作用。规范化要确定,需减少弹性,否则势必影响其效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就必须对学生言行要求规范,通过常规或细则等形式,提出明确而不含糊的、具体而不笼统的要求。学校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对德育工作目标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并公布于众,使教师、学生人人皆知;(2)规范做到“六定”,即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估标准、奖惩办法等都做好严格的规定;(3)重点抓好具体的实施,依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对如上课、做课间操、卫生检查等具体工作的规则和条例进行强化,定期举行德育教育知识竞赛,并对获奖的班级集体和个人适当加以奖励,促使学生养成行为文明、言语礼貌、学习努力、思想上进等的良好习惯。
3.推进班级管理规范化的深入。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和统帅。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言论,指导其行动;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其思想,美化其心灵;用健康的各项活动来陶冶其情操,增长其情感,让新生一到校,就一言一行有准绳、一举一动有规范。例如,熟识《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等,结合本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班规班纪。可选择以尊师、爱班、修身、自律等内容召开主题班会,从而促进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思想意识的点滴渗透,促使良好班级学风逐渐形成。班主任是班集体直接而具体的管理者、引导者,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应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班主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待人接物、气质风度、仪表语言、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和学习的对象。为此,新的教学实践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元旦举行全校性文艺汇演,组建校篮球队,组建板报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各学科的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学校的吸引力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为他们树立信心搭建平台。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是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氛围的关键。
由于种种原因,校外环境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所以校内外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首先要呼吁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努力营造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措施,每天都有行政领导值班、门卫值班、夜自修值班,保证学生的安全,尽量避免学生与校外不良青年接触。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建立健全教师家访、电访制度及召开家长座谈会制度,完善并尽快利用“家校e通”等网络资源。同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尽量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不仅应是学校,而且应是社会关注、重视的强基工程,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创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环境,做好了这方面工作,必将对学校、家庭、社会产生非凡的影响。因此,它需要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心、支持,需要广大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现状
(一)学校。
该校地处市中心,由于各种原因,近年内连续搬迁两次,现在原某小学校区落户,虽经过数年来的奋力拼搏,学校各硬、软设施已基本具备,但由于受区域限制,目前仅有一幢教学楼,再加上该学校平时有很多成人培训,学校大门基本不能关闭,出入人员多且复杂,德育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外人员有意无意的影响,给日常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
近年来,职业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有一个共性:中考分数偏低,智商一般,基础较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方法较差,自身刻苦钻研精神不够。现在科目又较初中多,知识难度大,他们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跟不上,难以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间接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家庭。
家庭因素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开展所占的比例是不容忽视的,大致存在如下几种类型:(1)单亲家庭: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得不到完整的爱和关心,往往比较脆弱或顽劣,自卑心较强,对学习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不够自觉。(2)受“读书无用论”左右的家庭:这种家庭往往表现为父母都识字不多,但在生意场上照样赚大钱,他们感到要孩子读书只是为了文凭,对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极少过问,存在着让子女早日结束学业,帮助赚钱的想法。(3)娇生惯养的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教育子女方法不合理,其中一方,或父母,或爷爷奶奶较偏护,导致子女越来越偏离学校正常的教育轨道。
二、探究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德育教育网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
1.力求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完善学校配套设施。
学校领导应更积极、主动,多方面争取主管部门的同意,早日征用土地,多方筹措资金,早日完成学校的第三次搬迁,并不断完善学校各方面设施,使德育教育环境更趋合理。
2.构建强有力的德育教育队伍并展开工作。
学校要构建强有力的德育教育体系:学校校长—分管领导—教务处—班主任。坚持由教务处牵头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研究并探讨一定时间段内学校、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并交流下一期间德育教育工作安排;坚持每学期召开班级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利用主题班会反映出班级甚至是学校存在的问题;争取一学期或一学年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充分挖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有效资源和宝贵经验,提升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并使之制度化,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
1.建立健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制度。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只有通过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落实活动要求等多项措施,才能使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保证和实现,并不断得到提高。制度是一个团体、一个部门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存在,对人的制约作用才会存在。所以要使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化,就必须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1)投入部分资金,努力营造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如定期收看德育教育专题片、出版黑板报、宣传画廊等。(2)推行德育教育工作责任制。学校、教务处、班级分层负责,责任到人。(3)定期不断完善切合实际的《班主任工作条例》《学生守则》《学生宿舍规范化管理条例》等。(4)坚持全员参与的门卫值班和夜自修值班制度,由团委负责进行考核与统计。(5)每学期初制定或完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制度,每学期考核一次或数次,由各班级自己负责,或班与班、组与组互考。(6)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学生会成员检查常规制度。针对各个时期的情况,如对穿拖鞋、衣着不整、染发、男生留长发、佩戴装饰品等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督查,并及时作出整改。(7)量化考核制度,要求平时检查和定期督查相结合,并与班级、班主任评先、评优或晋级等相挂钩。不仅要有班级量化考核,而且要有班主任、教师的量化考核,从而强化制度的实施、落实。
2.增强学校德育教育规范化的信心。
规范是学校注重实效的基础,规范化对清除人的主观随意性,确定人的行为的持续规范性,具有重要作用。规范化要确定,需减少弹性,否则势必影响其效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就必须对学生言行要求规范,通过常规或细则等形式,提出明确而不含糊的、具体而不笼统的要求。学校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对德育工作目标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并公布于众,使教师、学生人人皆知;(2)规范做到“六定”,即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估标准、奖惩办法等都做好严格的规定;(3)重点抓好具体的实施,依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对如上课、做课间操、卫生检查等具体工作的规则和条例进行强化,定期举行德育教育知识竞赛,并对获奖的班级集体和个人适当加以奖励,促使学生养成行为文明、言语礼貌、学习努力、思想上进等的良好习惯。
3.推进班级管理规范化的深入。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和统帅。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言论,指导其行动;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其思想,美化其心灵;用健康的各项活动来陶冶其情操,增长其情感,让新生一到校,就一言一行有准绳、一举一动有规范。例如,熟识《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等,结合本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班规班纪。可选择以尊师、爱班、修身、自律等内容召开主题班会,从而促进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思想意识的点滴渗透,促使良好班级学风逐渐形成。班主任是班集体直接而具体的管理者、引导者,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应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班主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待人接物、气质风度、仪表语言、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和学习的对象。为此,新的教学实践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元旦举行全校性文艺汇演,组建校篮球队,组建板报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各学科的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学校的吸引力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为他们树立信心搭建平台。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是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氛围的关键。
由于种种原因,校外环境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所以校内外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首先要呼吁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努力营造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措施,每天都有行政领导值班、门卫值班、夜自修值班,保证学生的安全,尽量避免学生与校外不良青年接触。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建立健全教师家访、电访制度及召开家长座谈会制度,完善并尽快利用“家校e通”等网络资源。同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尽量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不仅应是学校,而且应是社会关注、重视的强基工程,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创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环境,做好了这方面工作,必将对学校、家庭、社会产生非凡的影响。因此,它需要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心、支持,需要广大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