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其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培养数学思维最重要的时期。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采取适性教育策略,对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数学思维 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类每一次重大进步的背后都是数学在进行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其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培养数学思维最重要的时期。在数学课堂上,抓好发展数学思维这根主线,将数学方法植根于学生心中,有助于学生日后进一步学好数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知识简单、内容少,学生学起来很容易,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维教育,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阶段才需要着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弱化、缺失的现象不同程度地显现。究其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失评价影响了学生思维
从思维的界定来看,它是指生命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思考过程的一种精神活动。既然思维是一种精神活动,自然少不了情感的交流。因此,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受数学学科自身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的影响,面对学生不完整的数学表述,老师们往往过于“苛责”,吝啬给出积极性评价。有的课堂上,老师将评价语言简单定位在诸如“真好”“你真棒”之类的雷同字眼上,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不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无效问答肢解了學生思维
在不少低年级数学课堂上,老师们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达到“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教授下去。如:“她说得对不对?”“第一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第二幅图呢?”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曲解了“参与度”的含义,有效参与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这种零散的、碎片化的问题分解了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缺少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被肢解,使学生思维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对”“不对”这些无效的问答,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低水平状态。
3.不会用脑阻碍了学生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脱离了具体的实物,思维容易一片混乱,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如:8 7=?学生一口报出13。追问计算过程,才知道答案是15。但是下次写的时候依然写成13,这说明学生还不会将思考的过程和写的过程相结合。另外,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长方体,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只有这样的形体才是长方体,而出现这样的时,在学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些形体不是长方体。不会灵活用脑去思考,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发展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从以上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受多方面影响,有的来自于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有的则归咎于教师方法的缺失、不得当。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的考虑,我采用适性教育,在课堂上练就“五色”,助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
1.红色:赏识性评价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应以赏识性语言来进行评价。如:“别着急,大家都想听你慢慢说”“你讲得有道理,请继续”“你已经说得很棒了”等,这类简单的赏识性话语可以成功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教师的赏识性评价如果更有针对性——“你能按照一定顺序找到10的分与合,真棒”“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到★比▲多几个,你很聪明”等,则更能满足学生的“虚荣心”,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动力。在数学课堂上,运用赏识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情绪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火红的思维张力。
2.黄色:动手实践
在小学阶段,数学思维主要指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解决?主要依赖直观教学。低年级的课堂,采用学生动手摆学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将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是数学思维产生的过程。如教学“5的分与合”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5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在交流环节,让学生亲自上台演示,在不同摆法中归纳出有序进行分解的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正是基于此,在接下来学习“6、7、8、9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摆脱了学具的辅助,不仅能抽象出各数的不同分解和组成,而且做到了思考有序,条理清晰。动手操作的好处在于可以由“外”及“内”,内外结合,彰显出黄色的和谐之美,这也成功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3.绿色:数学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给学生更多“说”的机会。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说得不完整、说得不正确就不让他们说。二是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做好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崇拜老师”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以模仿老师的言行为荣。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三是教会学生规范“说”。数学语言与其他语言不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叙述”,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没有“夸张”。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把数学语言说得尽可能完整、准确、有条理。例如,教会学生用原来、后来、现在这些关联词来表达图意等。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绿色通道,我们需要凭借它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4.蓝色:习题操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同中求异”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低年级课堂,构建有效的习题框架,进行题组集中训练,可以摆脱学生思维定式的干扰。
如:(1)同学们排成一排做课间操,从左边数,小明排第5,从右边数,小明排第7,一共有多少人在做操?
(2)同学们排成一排做课间操,小明左面有5人,右面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在做操?
同样是排队求总数,什么时候列式为“5 7 1”,什么时候列式为“5 7-1”,学生很容易混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有联系、易混淆、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地出现,通过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方法,让学生区别、辨认,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蓝色预示着宽广的空间,通过习题组的操练,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得以不断发展。
5.紫色: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着眼于思维的各种品质。在低年级阶段,注重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紫色的灵动之处,就在于深刻。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要让学生抽象理解出1厘米的实际长短。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厘米的刻度所表示的区域,学生的思维直接指向:0~1、1~2、5~6等两个相邻数字问的长度均表示1厘米。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最后让学生画出不同方向都可以表示1厘米长的线段。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正确掌握1厘米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记忆记住“1厘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课堂练就“五色”,让其光彩照亮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之路,助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数学思维 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类每一次重大进步的背后都是数学在进行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其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培养数学思维最重要的时期。在数学课堂上,抓好发展数学思维这根主线,将数学方法植根于学生心中,有助于学生日后进一步学好数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知识简单、内容少,学生学起来很容易,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维教育,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阶段才需要着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弱化、缺失的现象不同程度地显现。究其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失评价影响了学生思维
从思维的界定来看,它是指生命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思考过程的一种精神活动。既然思维是一种精神活动,自然少不了情感的交流。因此,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受数学学科自身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的影响,面对学生不完整的数学表述,老师们往往过于“苛责”,吝啬给出积极性评价。有的课堂上,老师将评价语言简单定位在诸如“真好”“你真棒”之类的雷同字眼上,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不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无效问答肢解了學生思维
在不少低年级数学课堂上,老师们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达到“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教授下去。如:“她说得对不对?”“第一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第二幅图呢?”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曲解了“参与度”的含义,有效参与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这种零散的、碎片化的问题分解了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缺少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被肢解,使学生思维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对”“不对”这些无效的问答,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处于低水平状态。
3.不会用脑阻碍了学生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脱离了具体的实物,思维容易一片混乱,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如:8 7=?学生一口报出13。追问计算过程,才知道答案是15。但是下次写的时候依然写成13,这说明学生还不会将思考的过程和写的过程相结合。另外,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长方体,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只有这样的形体才是长方体,而出现这样的时,在学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些形体不是长方体。不会灵活用脑去思考,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发展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从以上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受多方面影响,有的来自于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有的则归咎于教师方法的缺失、不得当。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的考虑,我采用适性教育,在课堂上练就“五色”,助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
1.红色:赏识性评价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应以赏识性语言来进行评价。如:“别着急,大家都想听你慢慢说”“你讲得有道理,请继续”“你已经说得很棒了”等,这类简单的赏识性话语可以成功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教师的赏识性评价如果更有针对性——“你能按照一定顺序找到10的分与合,真棒”“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到★比▲多几个,你很聪明”等,则更能满足学生的“虚荣心”,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动力。在数学课堂上,运用赏识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情绪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火红的思维张力。
2.黄色:动手实践
在小学阶段,数学思维主要指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解决?主要依赖直观教学。低年级的课堂,采用学生动手摆学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将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是数学思维产生的过程。如教学“5的分与合”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5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在交流环节,让学生亲自上台演示,在不同摆法中归纳出有序进行分解的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正是基于此,在接下来学习“6、7、8、9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摆脱了学具的辅助,不仅能抽象出各数的不同分解和组成,而且做到了思考有序,条理清晰。动手操作的好处在于可以由“外”及“内”,内外结合,彰显出黄色的和谐之美,这也成功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3.绿色:数学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给学生更多“说”的机会。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说得不完整、说得不正确就不让他们说。二是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做好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崇拜老师”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以模仿老师的言行为荣。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三是教会学生规范“说”。数学语言与其他语言不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叙述”,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没有“夸张”。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把数学语言说得尽可能完整、准确、有条理。例如,教会学生用原来、后来、现在这些关联词来表达图意等。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绿色通道,我们需要凭借它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4.蓝色:习题操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同中求异”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低年级课堂,构建有效的习题框架,进行题组集中训练,可以摆脱学生思维定式的干扰。
如:(1)同学们排成一排做课间操,从左边数,小明排第5,从右边数,小明排第7,一共有多少人在做操?
(2)同学们排成一排做课间操,小明左面有5人,右面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在做操?
同样是排队求总数,什么时候列式为“5 7 1”,什么时候列式为“5 7-1”,学生很容易混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有联系、易混淆、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地出现,通过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方法,让学生区别、辨认,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蓝色预示着宽广的空间,通过习题组的操练,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得以不断发展。
5.紫色: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着眼于思维的各种品质。在低年级阶段,注重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紫色的灵动之处,就在于深刻。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要让学生抽象理解出1厘米的实际长短。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厘米的刻度所表示的区域,学生的思维直接指向:0~1、1~2、5~6等两个相邻数字问的长度均表示1厘米。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最后让学生画出不同方向都可以表示1厘米长的线段。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正确掌握1厘米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记忆记住“1厘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课堂练就“五色”,让其光彩照亮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之路,助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