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想的下午》一书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有着“信步由之,放眼而望,清风明月时时得于道途,却无须拥有也”的心境,纵观内地文坛,尖锐锋利的杂文声名鹊起,而从古代文人一脉相传下来的散文却开始悄然没落。对于世界,我们还是无知的很。它激发了我对旅游世界的心思。好多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梦,我想我离这个梦好似越来越近了,我希望,我所读到的,走过的那些地方,能给我的生命增加许多许多的色彩。但是在这个人心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晃荡 注脚
暑假闲来无事,信步至书店,不想偶得舒氏的散文一册,名谓《理想的下午》。初时想着当寻常散文读,数月后不想竟在我颇敬慕的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上看见,遂意识到此书的不一般来,于是再次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思索,确实与先前的感受大相径庭,真真领会到了该书的内涵: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海岸;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灯塔。理想的下午,宜于泛泛听看,浅浅而尝,漫漫而走;理想的下午,常伴着理想的黄昏;是时晚霞泛天,袭人欲醉,似要替这光亮下午渐次收拢这无尽的夜幕,这无疑让人难舍;然而下午之所以理想,或更在于其短暫和留念。
对于舒国治其人,我必须坦言最初我对他所知不多,只知他是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在刚刚成为台湾文坛的新星之时,放弃了“大好前途”,从众人目光中消失,到遥远的大洋彼岸独自浪游。待他重新出现在众人的目光中时,他却业已变得比离开之时更古老,更中国,这看似奇怪,细一思忖却也在情理之中,只有拥有这般经历的人,才写得出这等文章:不矫揉,不造作,岁月的沧桑无声地融入恬淡的空气。
不敢说自己满腹经纶,但窃以为舒国治的散文中透着些林语堂和梁实秋的闲适味道。然则他的闲适也是有着独特的风格的——他愿意花上近千字的篇幅,来写怎样在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赖床;也乐得画一幅散步地图,把古老的京都讲得就像是自己的老家。与时下流行的“美文”不同,读他的文章时,一股质朴之气便扑面而来,尽管他的语言相当老练,那股清透之气却能丝毫不被掩盖。可以说,他的散文是用“心”写成的——那种如同孩童般单纯的快乐的心,同时也不乏幽默风趣的思考,使文章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理想的下午》的主题,正如舒国治本人所说“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这“晃荡”二字,形容舒国治其人其文,再适宜不过。他擅写的,是那些有些无聊,无所谓意义,难以捉摸,又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他尽可以跟着他的脚步,感受《城市的气氛》,邂逅《旅途中的女人》,恍然大悟《老旅行家永远在路上》,书中的意味,不言自喻。短暂的人生,若能有这种经历做个潇洒的注脚,想来遗憾也大抵释然了罢。
他说自己不懂抽象,我却以为,他的文字是“务虚”的,总把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动、感悟、氛围,写到人心里去。他写杭州冬日的清晨,骑车去旧式茶馆只为“茶炉上的烟气加上人桌上缭绕的香烟连同人嘴里哈出的雾气”;写新奥尔良凌晨五点,天光微泛,他在百年老咖啡店里吃一杯咖啡欧雷和三块沾满糖粉的炸面蓬;写纽约城里消防栓喷出的水花,原是热暑下穷街孩子取得凉快的调皮之举;写牛津“有蒙蒙佳气,它的草,它的露,熏陶众多佳士”;写基隆的海水腥而野,山城海港里弥漫怜意,“它的雨,常像是泪”……说起来,他从基隆走到台东,从纽约走到新奥尔良,从京都走到杭州,写来写去,唯“人烟”尔,就像他自己讲,“这些微邈不可得的人烟才是我要亲临身炙的东西”,也正是因了这微邈的人烟,让他的文字总有些微温的温度,暖而温存,妥帖蕴集。
舒国治留予我的印象,是一种“邂逅”之美,未到知己的深交,也不是心灵导师,只是偶然发现,在那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原来你也这样想”。很多时候,他的文字是写给记忆、写给能分享那些记忆的人们的。就像他写到,“不要太快回家,不要太快回家,不要想自己脏不脏,或这个地方脏不脏,没有拍下的照片或没有写下的札记都不算损失,因为还有回忆。”读到这一段,我是真的挺感动的,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迷茫日子。我想,我会忍不住地认同他,大约是因为我也曾度过一段美好又迷糊的时光。
读舒国治,也最好是“邂逅”,无心插柳,读出些“无聊事抵有涯生”的趣味来。若果真正襟危坐着来读,我忍不住想,大概要失望的吧,就像他在《赖床》这文里写的:倘两人对酌,有一人脸上似有遥想,另一人弄不好觉得无趣,明朝也不想抱琴来了。世间众事,太紧张太较真了,就好没意思的,舒国治说生活是这样,那么读他的文字,也是这样。舒国治写理想的下午,是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走,看看市景,听听人声,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最好再吃一份街头点心,看辰光寂寂……当然,理想的下午,最要紧的是理想的下午人,不然,他也不会感叹“随时可见的下午却未必见得太多正在享用的人。”
纵观世界,往往是些有梦的人,但都是小梦。在小事物上显出极当一回事的那种性格。好像说,他们很希望自己是讲究的,或对于某种人生角度有股难以言说的坚持。并不完全放任或旷达,只是讲究和坚持在不同于世俗认为重要的事情上了。然则你若效仿就不一定适合。 我同意放任与旷达,是最有讲究的。惟其最有讲究,才不容易看出讲究来。就像王子猷雪夜访友,究竟不在他,而在读者“存乎一心”。
关键词:晃荡 注脚
暑假闲来无事,信步至书店,不想偶得舒氏的散文一册,名谓《理想的下午》。初时想着当寻常散文读,数月后不想竟在我颇敬慕的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上看见,遂意识到此书的不一般来,于是再次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思索,确实与先前的感受大相径庭,真真领会到了该书的内涵: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海岸;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灯塔。理想的下午,宜于泛泛听看,浅浅而尝,漫漫而走;理想的下午,常伴着理想的黄昏;是时晚霞泛天,袭人欲醉,似要替这光亮下午渐次收拢这无尽的夜幕,这无疑让人难舍;然而下午之所以理想,或更在于其短暫和留念。
对于舒国治其人,我必须坦言最初我对他所知不多,只知他是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在刚刚成为台湾文坛的新星之时,放弃了“大好前途”,从众人目光中消失,到遥远的大洋彼岸独自浪游。待他重新出现在众人的目光中时,他却业已变得比离开之时更古老,更中国,这看似奇怪,细一思忖却也在情理之中,只有拥有这般经历的人,才写得出这等文章:不矫揉,不造作,岁月的沧桑无声地融入恬淡的空气。
不敢说自己满腹经纶,但窃以为舒国治的散文中透着些林语堂和梁实秋的闲适味道。然则他的闲适也是有着独特的风格的——他愿意花上近千字的篇幅,来写怎样在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赖床;也乐得画一幅散步地图,把古老的京都讲得就像是自己的老家。与时下流行的“美文”不同,读他的文章时,一股质朴之气便扑面而来,尽管他的语言相当老练,那股清透之气却能丝毫不被掩盖。可以说,他的散文是用“心”写成的——那种如同孩童般单纯的快乐的心,同时也不乏幽默风趣的思考,使文章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理想的下午》的主题,正如舒国治本人所说“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这“晃荡”二字,形容舒国治其人其文,再适宜不过。他擅写的,是那些有些无聊,无所谓意义,难以捉摸,又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他尽可以跟着他的脚步,感受《城市的气氛》,邂逅《旅途中的女人》,恍然大悟《老旅行家永远在路上》,书中的意味,不言自喻。短暂的人生,若能有这种经历做个潇洒的注脚,想来遗憾也大抵释然了罢。
他说自己不懂抽象,我却以为,他的文字是“务虚”的,总把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动、感悟、氛围,写到人心里去。他写杭州冬日的清晨,骑车去旧式茶馆只为“茶炉上的烟气加上人桌上缭绕的香烟连同人嘴里哈出的雾气”;写新奥尔良凌晨五点,天光微泛,他在百年老咖啡店里吃一杯咖啡欧雷和三块沾满糖粉的炸面蓬;写纽约城里消防栓喷出的水花,原是热暑下穷街孩子取得凉快的调皮之举;写牛津“有蒙蒙佳气,它的草,它的露,熏陶众多佳士”;写基隆的海水腥而野,山城海港里弥漫怜意,“它的雨,常像是泪”……说起来,他从基隆走到台东,从纽约走到新奥尔良,从京都走到杭州,写来写去,唯“人烟”尔,就像他自己讲,“这些微邈不可得的人烟才是我要亲临身炙的东西”,也正是因了这微邈的人烟,让他的文字总有些微温的温度,暖而温存,妥帖蕴集。
舒国治留予我的印象,是一种“邂逅”之美,未到知己的深交,也不是心灵导师,只是偶然发现,在那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原来你也这样想”。很多时候,他的文字是写给记忆、写给能分享那些记忆的人们的。就像他写到,“不要太快回家,不要太快回家,不要想自己脏不脏,或这个地方脏不脏,没有拍下的照片或没有写下的札记都不算损失,因为还有回忆。”读到这一段,我是真的挺感动的,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迷茫日子。我想,我会忍不住地认同他,大约是因为我也曾度过一段美好又迷糊的时光。
读舒国治,也最好是“邂逅”,无心插柳,读出些“无聊事抵有涯生”的趣味来。若果真正襟危坐着来读,我忍不住想,大概要失望的吧,就像他在《赖床》这文里写的:倘两人对酌,有一人脸上似有遥想,另一人弄不好觉得无趣,明朝也不想抱琴来了。世间众事,太紧张太较真了,就好没意思的,舒国治说生活是这样,那么读他的文字,也是这样。舒国治写理想的下午,是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走,看看市景,听听人声,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最好再吃一份街头点心,看辰光寂寂……当然,理想的下午,最要紧的是理想的下午人,不然,他也不会感叹“随时可见的下午却未必见得太多正在享用的人。”
纵观世界,往往是些有梦的人,但都是小梦。在小事物上显出极当一回事的那种性格。好像说,他们很希望自己是讲究的,或对于某种人生角度有股难以言说的坚持。并不完全放任或旷达,只是讲究和坚持在不同于世俗认为重要的事情上了。然则你若效仿就不一定适合。 我同意放任与旷达,是最有讲究的。惟其最有讲究,才不容易看出讲究来。就像王子猷雪夜访友,究竟不在他,而在读者“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