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平时答题很慢;有的学生在选择题上总是容易判断失误,甚至用排除法二选一还选错;还有的学生遇到问题总卡壳,导致答不完。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相关知识不熟悉。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基础练习,使学生对基本的概念、生理过程及遗传定律等熟记于心,这样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高三学生生物答题的速度和正答率呢?
一、打造牢固扎实的知识基础
1.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中的大多数考题以主干知识为考试题干,综合考查相关多个知识点。这就要求复习时,以主干知识中的概念、原理、过程等为主要知识概念,以直接相关的知识为次要概念,然后联系相关所有知识构建概念图。通过概念图的方式不断归纳总结,形成以主干知识为核心,纵横联系全部高中生物学知识的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可帮助学生先归纳出一条主线(知识链),再以每个环节为基础回顾相关的知识,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复习过程中,也可以选择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复习过程中,还可以对有助于解题分析的常见文字进行归类。如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题中常出现“O2的释放量或CO2的吸收量或农作物的产量”代表“净光合”、“O2的产生量或CO2的消耗(固定)量或有机物的产生量”代表“实际(总)光合”、“黑暗中(光照强度为0时)O2的吸收量或CO2释放的量”代表“呼吸作用强度”等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的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2.模仿训练,学以致用
生物体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有一定的结构基础(特点),才具有一定的功能。因此,生物课本的内容是图文并茂的。按理说,图表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应成为难点。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对课本中的图形不熟悉,甚至于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经常张冠李戴。针对这一点,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模仿课本把图画出来,并标出图注,在相关的结构或过程的名称旁边写出该结构的主要特点和相应的功能,再重复几次;然后让学生默画和默写,直到记得。我还让同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把相关的图解讲给对方听。学生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很熟悉了,解答相关图解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准确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高考试题特点之一,一般这种试题常常以现实生产和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素材,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因此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关键要学会如何分析试题,从试题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找到它涉及的相关知识,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表述,那解这道题就不是很难了。
据此,我在选编练习时有意识地选择贴近书本知识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原理分析、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及预防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明确相关问题在课本知识中的落脚点。通过这样的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准确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解题规律和方法技巧
生物学科在各种曲线的解读、DNA复制、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光合作用的相关计算、遗传题中显隐性的判断、基因所在位置的判断、遗传概率的计算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技巧可循,学生掌握了规律和方法,解题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答率。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的规律,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相应的应用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
四、提高阅题效率,把好审题关
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
面对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目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以保证对题意的理解准确无误。其次,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如大、小、强、弱、能、不能等)进行理解,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再次,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如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等),使隐藏的条件浮现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在日常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每道题时都要十分专注,做到“三到”,即眼到、脑到、手(笔)到。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划出来,然后再对这些关键词、关键语句进行联系分析,力求阅读一遍就能弄清题意。这样不仅能节省宝贵的时间,而且能把握正确的答题方向。
五、合理利用排除法
高考生物选择题都是单选,只有一个答案,其他选项一定有不妥之处。秉承这种观念,解答选择题时就能先节约一部分时间,排除一切和命题有背离的选项,剩下一个选项哪怕再不可能也是结论。选择题有个特征,只要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就能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六、科学准确作答,减少无谓失分
1.生物学的专用术语要运用准确,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生物专业术语进行表述,对说明性的表达常常可以落脚到课本上的结论性叙述上。比如,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植物对水分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熟悉这些术语,我通常会把课本中的概念、结论性句子等编印成册,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或早、晚读时间进行朗读。这样,既能使学生熟能生巧,又能使学生在答题时运用自如,准确作答。
2.话要说完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书写规范、工整,不写错别字。为避免学生因写错别字而造成答题失误,我收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内容,然后经常性地给学生进行听写和纠正,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失误的出现。
(责任编辑杜华)
一、打造牢固扎实的知识基础
1.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中的大多数考题以主干知识为考试题干,综合考查相关多个知识点。这就要求复习时,以主干知识中的概念、原理、过程等为主要知识概念,以直接相关的知识为次要概念,然后联系相关所有知识构建概念图。通过概念图的方式不断归纳总结,形成以主干知识为核心,纵横联系全部高中生物学知识的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可帮助学生先归纳出一条主线(知识链),再以每个环节为基础回顾相关的知识,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复习过程中,也可以选择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复习过程中,还可以对有助于解题分析的常见文字进行归类。如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题中常出现“O2的释放量或CO2的吸收量或农作物的产量”代表“净光合”、“O2的产生量或CO2的消耗(固定)量或有机物的产生量”代表“实际(总)光合”、“黑暗中(光照强度为0时)O2的吸收量或CO2释放的量”代表“呼吸作用强度”等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的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2.模仿训练,学以致用
生物体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有一定的结构基础(特点),才具有一定的功能。因此,生物课本的内容是图文并茂的。按理说,图表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应成为难点。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对课本中的图形不熟悉,甚至于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经常张冠李戴。针对这一点,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模仿课本把图画出来,并标出图注,在相关的结构或过程的名称旁边写出该结构的主要特点和相应的功能,再重复几次;然后让学生默画和默写,直到记得。我还让同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把相关的图解讲给对方听。学生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很熟悉了,解答相关图解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准确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高考试题特点之一,一般这种试题常常以现实生产和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素材,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因此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关键要学会如何分析试题,从试题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找到它涉及的相关知识,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表述,那解这道题就不是很难了。
据此,我在选编练习时有意识地选择贴近书本知识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原理分析、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及预防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明确相关问题在课本知识中的落脚点。通过这样的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准确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解题规律和方法技巧
生物学科在各种曲线的解读、DNA复制、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光合作用的相关计算、遗传题中显隐性的判断、基因所在位置的判断、遗传概率的计算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技巧可循,学生掌握了规律和方法,解题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答率。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的规律,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相应的应用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
四、提高阅题效率,把好审题关
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
面对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目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以保证对题意的理解准确无误。其次,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如大、小、强、弱、能、不能等)进行理解,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再次,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如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等),使隐藏的条件浮现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在日常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每道题时都要十分专注,做到“三到”,即眼到、脑到、手(笔)到。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划出来,然后再对这些关键词、关键语句进行联系分析,力求阅读一遍就能弄清题意。这样不仅能节省宝贵的时间,而且能把握正确的答题方向。
五、合理利用排除法
高考生物选择题都是单选,只有一个答案,其他选项一定有不妥之处。秉承这种观念,解答选择题时就能先节约一部分时间,排除一切和命题有背离的选项,剩下一个选项哪怕再不可能也是结论。选择题有个特征,只要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就能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六、科学准确作答,减少无谓失分
1.生物学的专用术语要运用准确,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生物专业术语进行表述,对说明性的表达常常可以落脚到课本上的结论性叙述上。比如,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植物对水分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熟悉这些术语,我通常会把课本中的概念、结论性句子等编印成册,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或早、晚读时间进行朗读。这样,既能使学生熟能生巧,又能使学生在答题时运用自如,准确作答。
2.话要说完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书写规范、工整,不写错别字。为避免学生因写错别字而造成答题失误,我收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内容,然后经常性地给学生进行听写和纠正,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失误的出现。
(责任编辑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