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新型人才,那么只有让学生的探究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实现教学的最高理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人。本文从四个方面:建立绿色通道、运用变式训练、动手实验操作、重视个体差异,对激活有效思维培养探究热情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堂 思维 探究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回答已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1 建立绿色通道品尝探究趣味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用再教”给了我启示。于是我决定为学生做出探究示范,教给他们探究的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绿色通道,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千回百转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也在学生面前尽情流露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定理的教学:(1)让学生动手画两行平行线a , b,再画第三条直线c,使c与a,b都相交;(2)画另一条与c平行的直线d,使边与a,b相交;(3)四条直线围成一个四边形,按顺序标出A、B、C、D;(4)测量出四边形的每个角度,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结果;(5)教师在以上活动中故意画不出来,到底是老师对了,还是你的观点正确呢?”“是老师错了。”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我眨了眨眼睛,学生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也理解了老师的用心,都会心的笑了。 然后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再给出证明。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调动起来,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沉寂,思维被激活了,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
2 运用变式训练体验探究妙处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渴望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努力探求创新的思路。而我也灵活恰当的运用课本中的习题,打开了学生通往探究之路的大门。变死板的知识传授为猜想、探究的过程,从而增添数学课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设计问题: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7x(x-3)=2(x-3);(2)x2+2x-4=0.
师生共同探索分析之后,随即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1:解方程(x+5)2=3(5+x).
变式2:一元二次方程(3x+1)2-4=0的根是__。
变式3:方程x(x+1)=2的根为__。
变式4:解方程(x+3)(x+1)=6x+4
变式5:
(1)解下列方程:
①x2-2x-2=0;②2x2+3x-1=0;
③2x2-4x+1=0; ④x2+6x+3=0.
(2)以上的四个方程中,有三个方程的一次项系数有共同特点,请用代数式表示这个特点,并猜测具有这个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这一系列的变题、改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变式1~5,利用例题加以灵活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变式5更是从很大限度上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很多的学生都按捺不住激情,好好的试上了一番,并且得出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方法、结论。
3 动手实验操作培养探索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 “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3厘米、4厘米、7厘米、8厘米、12厘米、15厘米的小木棒,要求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些木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概括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去实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思维能力。
4 重视个体差异分层培养探究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班级中“弱势群体”探究的热情也能得以复燃,从而让探究之风吹遍数学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设计问题:分解因式: (a+b)4-18(a+b)2+81让学生探索研究,对于A、B层次的(下转第77页)(上接第74页)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分成四个探索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4x+4;(2)25a2+10ab+b2; (3) (x+y)2+10(x+y)+25; (4)(a+b)4-18(a+b)2+81。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B层次的学生掌握,第四题要求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第一、二题之后向第三题迈进、B层次的学生向C层次迈进。又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在探究学习中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只有如此才可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才可让班级的探究之风日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兴趣日浓,让我们数学很好地服务于每个学生的一生。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反思教材,多角度的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问题,让他们体验探究乐趣,从而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北京:数学通报,2000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课堂 思维 探究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回答已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1 建立绿色通道品尝探究趣味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用再教”给了我启示。于是我决定为学生做出探究示范,教给他们探究的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绿色通道,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千回百转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也在学生面前尽情流露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定理的教学:(1)让学生动手画两行平行线a , b,再画第三条直线c,使c与a,b都相交;(2)画另一条与c平行的直线d,使边与a,b相交;(3)四条直线围成一个四边形,按顺序标出A、B、C、D;(4)测量出四边形的每个角度,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结果;(5)教师在以上活动中故意画不出来,到底是老师对了,还是你的观点正确呢?”“是老师错了。”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我眨了眨眼睛,学生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也理解了老师的用心,都会心的笑了。 然后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再给出证明。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调动起来,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沉寂,思维被激活了,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
2 运用变式训练体验探究妙处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渴望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努力探求创新的思路。而我也灵活恰当的运用课本中的习题,打开了学生通往探究之路的大门。变死板的知识传授为猜想、探究的过程,从而增添数学课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设计问题: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7x(x-3)=2(x-3);(2)x2+2x-4=0.
师生共同探索分析之后,随即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1:解方程(x+5)2=3(5+x).
变式2:一元二次方程(3x+1)2-4=0的根是__。
变式3:方程x(x+1)=2的根为__。
变式4:解方程(x+3)(x+1)=6x+4
变式5:
(1)解下列方程:
①x2-2x-2=0;②2x2+3x-1=0;
③2x2-4x+1=0; ④x2+6x+3=0.
(2)以上的四个方程中,有三个方程的一次项系数有共同特点,请用代数式表示这个特点,并猜测具有这个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这一系列的变题、改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变式1~5,利用例题加以灵活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变式5更是从很大限度上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很多的学生都按捺不住激情,好好的试上了一番,并且得出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方法、结论。
3 动手实验操作培养探索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 “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3厘米、4厘米、7厘米、8厘米、12厘米、15厘米的小木棒,要求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些木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概括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去实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思维能力。
4 重视个体差异分层培养探究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班级中“弱势群体”探究的热情也能得以复燃,从而让探究之风吹遍数学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设计问题:分解因式: (a+b)4-18(a+b)2+81让学生探索研究,对于A、B层次的(下转第77页)(上接第74页)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例题分成四个探索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4x+4;(2)25a2+10ab+b2; (3) (x+y)2+10(x+y)+25; (4)(a+b)4-18(a+b)2+81。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B层次的学生掌握,第四题要求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第一、二题之后向第三题迈进、B层次的学生向C层次迈进。又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在探究学习中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只有如此才可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才可让班级的探究之风日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兴趣日浓,让我们数学很好地服务于每个学生的一生。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反思教材,多角度的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问题,让他们体验探究乐趣,从而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北京:数学通报,2000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