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认识、理论基础、业务水平、作风养成等方面的差异对政治机关干部能否有效开展好工作是有直接影响的。作为军队政治机关干部如素质不过硬,是難以在军队中胜任政治机关干部这一职责的。通过自我对政治机关干部素质的一些思考和研究,我对提高政治机关干部素质有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提高 政治机关干部 素质
政治机关干部队伍素质还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努力的方面还很多。下面我就培养政治机关干部意志与品质、做人与做事、方法与策略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在“求真务实”上下工夫
事实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即使能力弱一点,也会想办法把任务完成好;相反,没有责任心,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里的“认真”,强调的就是敢于负责任、求真较真。实践表明,任何工作、各项建设都是在解决矛盾问题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要真正做到高标准履职尽责,就必须有一种从解决问题入手,向解决问题发力,遇到难题敢于迎面而上,出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和精神。有了这样的品格和精神,才能自觉地克服好人主义,面对问题不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问题不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敢不敢较真碰硬,不仅是工作态度问题,更是思想品德、政治责任问题,你不向问题发力,问题就会向你发难。
二、要注重理论学习,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机关干部要干好本职工作,就是要强化“学好才能致用”的观念,努力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去下好功夫。切实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牢记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掌握“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切实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组织指导、调查研究、专业技术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切实吃透上级精神和指示,摸清基层思想和现状,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业务的能人和机关工作的多面手。除了这些方面还要加强对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其它知识体系的学习,促使政治机关干部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要端正工作态度,在“思想认识”上下工夫
政治机关干部是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必须下大力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大抓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自己所宣传的真理,做到使人高尚自己更高尚,不断用自身努力树立好政治机关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切实端正内部风气。加强政治机关干部思想教育工作,把端正风气作为根本来抓,切实让能力素质好、敬业精神强、工作成绩优的同志在职务晋升、立功受奖等方面得到实惠。三是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各级应对政治机关干部给予更多的体谅和关爱,实现好、维护好政治机关干部的正当权益。
四、要明确工作任务,在“吃苦耐劳”上下功夫
政治机关干部是作风优良的具体体现者,必须从作风养成上下功夫。一是要治“懒”。各级要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帮助全体干部牢固树立起吃苦精神,不间断地交任务、压担子,让大家始终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作风。二是要治“散”。治“散”的根本之策就是要将各项指标硬起来。因此,要狠抓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每次政治处例会,在部署工作、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让各科、甚至每个干事汇报工作落实情况,让大家共同监督抓落实。而且要把这些作为提职使用、立功受奖、获得奖励的重要条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治“假”。要切实端正指导思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造假”的土壤,大力营造讲真话、报实情的良好氛围。政治机关在检查调研工作时,应尽量少听汇报、少翻本本、少搞考试,多走到官兵中间去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切实把基层官兵的愿望、需求、困难客观地反映上去,为党委和首长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要搞好干部任用,在“任人唯贤”上下功夫
解决好政治机关人才匮乏的问题,至关重要。主要应从“选、训、用、”三个环节入手,着力营造好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的和谐氛围。一是要选准。特别要将那些热爱政治工作的年轻同志纳入视线,作为后备人才,以奠定政治机关发展的厚实人才基础。二是要训强。针对团级政治机关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际,应立足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弥补因人员外出学习、出差、休假等造成的岗位空缺。要大胆放手让机关政工干部谋事,不越俎代庖,提高大家的思维层次,丰富实践经验,缩短人才的成长周期。要把培养创造力和创新品质作为抓人才工程的“助推器”,鼓励大家推陈出新,肯定和推广有益的新做法,推动政治机关建设的创新发展。三是要用好。现在许多优秀年轻干部从进政治机关后,一干到底,中途交叉任职、交流的非常少。这种现象,看似保留住了某一个人才,但从政治机关建设的全局来看,却影响到整体队伍的活力。因此,要切实走开能上能下的路子,特别是让有实力、有潜力的政治机关干部多一些机关和基层交叉任职的阅历,克服能力素质单一的弊端。
参考资料:
[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
[2]《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发展史》,侯敬智、蒋一斌主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关键词】提高 政治机关干部 素质
政治机关干部队伍素质还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努力的方面还很多。下面我就培养政治机关干部意志与品质、做人与做事、方法与策略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在“求真务实”上下工夫
事实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即使能力弱一点,也会想办法把任务完成好;相反,没有责任心,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里的“认真”,强调的就是敢于负责任、求真较真。实践表明,任何工作、各项建设都是在解决矛盾问题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要真正做到高标准履职尽责,就必须有一种从解决问题入手,向解决问题发力,遇到难题敢于迎面而上,出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和精神。有了这样的品格和精神,才能自觉地克服好人主义,面对问题不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问题不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敢不敢较真碰硬,不仅是工作态度问题,更是思想品德、政治责任问题,你不向问题发力,问题就会向你发难。
二、要注重理论学习,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机关干部要干好本职工作,就是要强化“学好才能致用”的观念,努力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去下好功夫。切实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牢记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掌握“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切实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组织指导、调查研究、专业技术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切实吃透上级精神和指示,摸清基层思想和现状,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业务的能人和机关工作的多面手。除了这些方面还要加强对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其它知识体系的学习,促使政治机关干部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要端正工作态度,在“思想认识”上下工夫
政治机关干部是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必须下大力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大抓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自己所宣传的真理,做到使人高尚自己更高尚,不断用自身努力树立好政治机关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切实端正内部风气。加强政治机关干部思想教育工作,把端正风气作为根本来抓,切实让能力素质好、敬业精神强、工作成绩优的同志在职务晋升、立功受奖等方面得到实惠。三是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各级应对政治机关干部给予更多的体谅和关爱,实现好、维护好政治机关干部的正当权益。
四、要明确工作任务,在“吃苦耐劳”上下功夫
政治机关干部是作风优良的具体体现者,必须从作风养成上下功夫。一是要治“懒”。各级要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帮助全体干部牢固树立起吃苦精神,不间断地交任务、压担子,让大家始终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作风。二是要治“散”。治“散”的根本之策就是要将各项指标硬起来。因此,要狠抓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每次政治处例会,在部署工作、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让各科、甚至每个干事汇报工作落实情况,让大家共同监督抓落实。而且要把这些作为提职使用、立功受奖、获得奖励的重要条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治“假”。要切实端正指导思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造假”的土壤,大力营造讲真话、报实情的良好氛围。政治机关在检查调研工作时,应尽量少听汇报、少翻本本、少搞考试,多走到官兵中间去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切实把基层官兵的愿望、需求、困难客观地反映上去,为党委和首长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要搞好干部任用,在“任人唯贤”上下功夫
解决好政治机关人才匮乏的问题,至关重要。主要应从“选、训、用、”三个环节入手,着力营造好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的和谐氛围。一是要选准。特别要将那些热爱政治工作的年轻同志纳入视线,作为后备人才,以奠定政治机关发展的厚实人才基础。二是要训强。针对团级政治机关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际,应立足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弥补因人员外出学习、出差、休假等造成的岗位空缺。要大胆放手让机关政工干部谋事,不越俎代庖,提高大家的思维层次,丰富实践经验,缩短人才的成长周期。要把培养创造力和创新品质作为抓人才工程的“助推器”,鼓励大家推陈出新,肯定和推广有益的新做法,推动政治机关建设的创新发展。三是要用好。现在许多优秀年轻干部从进政治机关后,一干到底,中途交叉任职、交流的非常少。这种现象,看似保留住了某一个人才,但从政治机关建设的全局来看,却影响到整体队伍的活力。因此,要切实走开能上能下的路子,特别是让有实力、有潜力的政治机关干部多一些机关和基层交叉任职的阅历,克服能力素质单一的弊端。
参考资料:
[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
[2]《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发展史》,侯敬智、蒋一斌主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