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本文从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三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及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树立正确的古文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多样化教学方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存在厌恶感,看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文言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在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六出祁山,兴师北伐,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五丈原”等情节内容,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情感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上必须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古代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这一教学形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只要用心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学生不明白文意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即使将内容分析的再细致、再透彻,也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主旨,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甚至会使学生歪曲对原文内涵的把握。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要采用多样化诵读方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诵读方式,则会打击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感觉诵读文章枯燥乏味。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配乐诵读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播放优雅古典的乐曲,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此情此景中诵读古文,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闭上眼睛时,会仿佛感觉身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皆在眼前,心境也随之变得儒雅,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致远旷达,以及不争名利的可贵品质。为了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反复播放、反复诵读,让学生默默体会古文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
2、分角色诵读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以下角色:邹忌、妻、妾、客、齐王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文章的“三问三答”,并切身体会不同人物在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私、畏、有求”等不同情感。再如:《促织》、《画皮》、《黔之驴》等,由于这些文言文内容丰富、情节有趣、扣人心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质。
此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诵读、评价诵读、两人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师生对读、多人对读、竞赛诵读、接力诵读、模仿诵读、挑错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乐趣,并读出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教会学生翻译“六字法”:对、留、换、删、补、调。比如《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句话:“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可翻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就是采用了“对译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其次,初中文言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深入体会。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作为文中角色,对课文进行解说,从而深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下文,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如,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开始部分朗读一下,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文意,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划出来,然后在关键时刻停止朗读,让学生自己猜测接下来的文意,黔之驴到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效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精神品格,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
[2]李改青.如何把初中文言文教活探析[J].新课程(教研)
[3]黄群英.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形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4]洪霞.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及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树立正确的古文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多样化教学方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存在厌恶感,看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文言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在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六出祁山,兴师北伐,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五丈原”等情节内容,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情感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上必须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古代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这一教学形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只要用心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学生不明白文意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即使将内容分析的再细致、再透彻,也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主旨,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甚至会使学生歪曲对原文内涵的把握。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要采用多样化诵读方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诵读方式,则会打击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感觉诵读文章枯燥乏味。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配乐诵读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播放优雅古典的乐曲,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此情此景中诵读古文,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闭上眼睛时,会仿佛感觉身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皆在眼前,心境也随之变得儒雅,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致远旷达,以及不争名利的可贵品质。为了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反复播放、反复诵读,让学生默默体会古文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
2、分角色诵读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以下角色:邹忌、妻、妾、客、齐王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文章的“三问三答”,并切身体会不同人物在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私、畏、有求”等不同情感。再如:《促织》、《画皮》、《黔之驴》等,由于这些文言文内容丰富、情节有趣、扣人心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质。
此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诵读、评价诵读、两人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师生对读、多人对读、竞赛诵读、接力诵读、模仿诵读、挑错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乐趣,并读出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教会学生翻译“六字法”:对、留、换、删、补、调。比如《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句话:“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可翻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就是采用了“对译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其次,初中文言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深入体会。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作为文中角色,对课文进行解说,从而深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下文,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如,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开始部分朗读一下,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文意,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划出来,然后在关键时刻停止朗读,让学生自己猜测接下来的文意,黔之驴到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效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精神品格,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
[2]李改青.如何把初中文言文教活探析[J].新课程(教研)
[3]黄群英.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形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4]洪霞.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