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三传之解”——以广西东兰布努瑶传统舞蹈的活态传承为母题

来源 :文艺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实质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工作愈演愈烈,非遗保护的开展如火如荼。“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三传之解”在于对“传承”、“传习”、“传播”的探索,“传承”传的是文化之典,承的是民族志气,“传习”传的是非遗之脉,习的是舞蹈之韵,“传播”传的是舞人之意,播的是乡韵之种。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布努瑶非遗传统舞蹈的活态传承为母题,探索“非遗舞蹈进校园”中传承、传习、传播的既定规程。
其他文献
流行音乐指的是通俗易懂,简单,形式活泼可爱,结构短小精悍,感情真挚被大众喜爱并且广为流传的音乐或演唱作品。盛行一时的流行音乐或者器乐,在流传中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大众。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具有非常顽强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流行音乐中,器乐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字“火”,其杰作热情迸发、律动鲜明,轻松活泼又不失优雅;流行音乐中的声乐作品表达出来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充沛、幽默风趣、通俗、曲调平滑顺口,朗朗上口,方便人们传颂;歌曲中,歌词的表达运用最多的就是人们所能接受的最朴素的语言,好方便人们去理解
宗教文化与舞蹈文化相辅相成,宗教诸多要素的符号形式表现方式多样,如语言、意念、体验、身体动作等,本文从宗教中身体动作的符号形式为出发点,从心理层次、主观层次、本体层次三个方面探讨壮族宗教文化对壮族宗教舞蹈以及舞蹈文化产生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壮族宗教民间信仰以及三大类民俗节日的神灵系统,结合三个层面将壮族宗教祭祀舞蹈进行初步分类。
舞蹈艺术早于数千年前已经出现,历经了时代更迭,岁月的洗礼,现如今舞蹈艺术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现代舞蹈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而舞蹈艺术作品更是层出不穷。随着旁观者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演员需要提高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和自身的创作水平,努力将舞蹈作品演绎德更加完美,真正从中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底蕴和魅力。笔者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基于舞蹈艺术的审美观进行探析,期望通过更多的层面去剖读当代舞蹈艺术发展,及对其审美要求的变化形势,从而提炼出对舞蹈艺术创作具有积极影响的内容。
优秀的流行音乐传播,是文化强国建设中重要节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养料。我国的流行音乐从战争时期起源,在当今百余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多元化”、“多成次”、“多风格”的趋势。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神产品。本文从音乐学、传播学的视角,纵向对比流行音乐在百年历程中的进入群众声乐学习的传播路径,探讨流行音乐中思想性、群众性、传播性等社会功能。
钢琴教学实践的积累、前行,系于教师的引领,近代中国钢琴教育进程中涌现众多佼佼者,本文为记念一位桃李芬芳、经历不凡的师者—莫嘉琅[1]教授。她从事钢琴艺术的60余年,主要可分为上音求学、内蒙支教、南艺执教三个重要阶段,期间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文章是笔者从其教学研究文献、随笔以及多方面访谈资料中对其钢琴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总结,篇幅侧重基础教学,涉及乐感启蒙教学、基本功训练方法、理解音乐、重视儿童心理等。
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愈加强烈,画家思想愈来愈开放,艺术家们努力寻找打破传统习俗的绘 画方式,综合材料作为一种媒介,使得绘画领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画家利用各种材料的不同性质,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达 到自己的需求。综合材料在国画领域的运用,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形式,利用材料特有的属性改变国画的外部特征,创新出新型 的表现形式,使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呈多元化发展。综合材料的运用使绘画不拘于传统的绘画形式,给予画家充分的表现自由, 更好的表现画家的内心情感与情绪。本文主要通过来源、种类、技法分析综合
声乐不仅需要良好的歌唱能力,还需要情绪上的融合。这是因为唱歌的方式需要根据情绪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感情的表现在声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写在声乐演唱中情绪的表达与应用解析。
电影《风声》围绕着日军和伪军企图抓出潜伏在汪伪政府的共产党“老鬼”展开剧情。五名嫌疑人被软禁,被审讯,互相怀疑,矛盾不断激化,再到有人被栽赃,有人死亡,直到一步步揭开谜团。影片也在“老鬼”和敌人的不断周旋和观众的猜疑中走向高潮。电影《风声》拥有独特的叙事角度,贯穿以符号语言,并诠释女性主义的意识。在影片中,视觉设计的呈现效果也近乎完美,长镜头、大特写,以及片中大量出现的酷刑画面,无不体现出影片创作者企图给予观者在感官与心灵上的双重震撼,同时,影片也体现了大众传播功能和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
当今时代,戏剧艺术发展纷繁多样,德国戏剧理论家雷曼所著的《后戏剧剧场》一书便是其中一朵奇葩,该书梳理出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至今的现代戏剧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本文主要探讨后戏剧剧场的身体性特点与现代舞结合的可能性,及身体性的具体意义。
《疾走罗拉》是一部哲理化电影,它表现了对事物本源和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精神。在剧作手法上,该片采用了三段式的、循环往复的叙事模式,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置换,自由灵活的时空组织方式,不断的设置悬念等叙事模式,从而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