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族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析满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脉络,针对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满族文化 继承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满族人民是以渔猎民族的身份开始发展的。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茶啊冲文化处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上升时期,满族在这一时期出现,并逐渐发展为几个分支,包括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族文化内容繁杂,包括语言、文字、管理制度、信仰、民俗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地方特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历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满族文化现状
满族文化可以追溯到新开源时代,直到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族名几经更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为满族。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我们能够看到,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满族文化随着历史的推进在不断演进,但其消亡速度也较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满族传统民间习俗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满族服饰较为复杂,不具备日常性的特征,传统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调整,目前,很多满族人已经没有了忌口的情况,饮食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此外,随着高楼大厦的不断迭起,满族传统的建筑比如万字坑、传统落地烟囱都没有被延续、传承下来。除此之外,满族的民间文化习俗也没有被留存和发展下来,满族的民间剪纸、传统舞蹈等都没有被大范围传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者在日常的生产和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整个民族精神文明和智慧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开发,能够使其得到长期而持久的保护,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和运用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第一,没有地方政策支持和过多的资金投入,宣传力度不够高,管理方式不够新颖;第二,传承和创新人才的缺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日趋减少;第三,传承方式的创新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第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成果转换这一部分,目前相对薄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应吸收其他地区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在其他地区丰富的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换传播形式,增加宣传途径和各项政策法规的实施。东北地区的旅游景点较多,项目类型多种多样,满族文化可以和各种项目相组合,将传统节目与各类单项活动组合起来,最后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足够的资金是一个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增加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的投入。此外,通过市场的合理化竞争,筹集发展资金等内容招商引资,从而吸引投资者为满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项目投资,促进其良好发展。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才是一项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设立人才培养机制能够为将来的文化传承奠定基础。满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需要专业方面的人才进行指导;满族自身的语言不断流失,应该从现存的满族老人那里收集更多的书籍和词典,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满族文化进一步传承下去。
政府部门和社会媒体的关注度是对满族文化的最佳保护途径,通过政府的关注,将满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传递给大众;社会媒体的关注度,可以将满族文化以融媒体的形式推陈出新之后再传递给大众;制作关于满族文化的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将满族文化传递给大众;或者大量制作大型公益节目或项目,保护满族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地,使地方民风不被破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满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满族文化的发展必须通過各种载体以各种途径传递给年轻人。目前,年轻人由于对满族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对其接受度较低,想要发展好满族文化,必须得让年轻一代人成为满族文化的忠实粉丝。满族文化想要永葆生命力,应该开展对满族民间服饰的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让民众了解满族文化的特点,注重对其相关内容的开发,建立健全传播发展机制,让满族文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满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满族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寻找合理途径,积极投身于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当中。
参考文献:
[1]章永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分布特征及成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05).
[2]赵林英,袁华,代俊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作者简介:姜彦艳,女,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东北地域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满族文化 继承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满族人民是以渔猎民族的身份开始发展的。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茶啊冲文化处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上升时期,满族在这一时期出现,并逐渐发展为几个分支,包括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族文化内容繁杂,包括语言、文字、管理制度、信仰、民俗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地方特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历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满族文化现状
满族文化可以追溯到新开源时代,直到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族名几经更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为满族。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我们能够看到,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满族文化随着历史的推进在不断演进,但其消亡速度也较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满族传统民间习俗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满族服饰较为复杂,不具备日常性的特征,传统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调整,目前,很多满族人已经没有了忌口的情况,饮食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此外,随着高楼大厦的不断迭起,满族传统的建筑比如万字坑、传统落地烟囱都没有被延续、传承下来。除此之外,满族的民间文化习俗也没有被留存和发展下来,满族的民间剪纸、传统舞蹈等都没有被大范围传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者在日常的生产和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整个民族精神文明和智慧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开发,能够使其得到长期而持久的保护,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和运用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第一,没有地方政策支持和过多的资金投入,宣传力度不够高,管理方式不够新颖;第二,传承和创新人才的缺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日趋减少;第三,传承方式的创新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第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成果转换这一部分,目前相对薄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应吸收其他地区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在其他地区丰富的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换传播形式,增加宣传途径和各项政策法规的实施。东北地区的旅游景点较多,项目类型多种多样,满族文化可以和各种项目相组合,将传统节目与各类单项活动组合起来,最后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足够的资金是一个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增加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的投入。此外,通过市场的合理化竞争,筹集发展资金等内容招商引资,从而吸引投资者为满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项目投资,促进其良好发展。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才是一项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设立人才培养机制能够为将来的文化传承奠定基础。满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需要专业方面的人才进行指导;满族自身的语言不断流失,应该从现存的满族老人那里收集更多的书籍和词典,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满族文化进一步传承下去。
政府部门和社会媒体的关注度是对满族文化的最佳保护途径,通过政府的关注,将满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传递给大众;社会媒体的关注度,可以将满族文化以融媒体的形式推陈出新之后再传递给大众;制作关于满族文化的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将满族文化传递给大众;或者大量制作大型公益节目或项目,保护满族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地,使地方民风不被破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满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满族文化的发展必须通過各种载体以各种途径传递给年轻人。目前,年轻人由于对满族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对其接受度较低,想要发展好满族文化,必须得让年轻一代人成为满族文化的忠实粉丝。满族文化想要永葆生命力,应该开展对满族民间服饰的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让民众了解满族文化的特点,注重对其相关内容的开发,建立健全传播发展机制,让满族文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满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满族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寻找合理途径,积极投身于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当中。
参考文献:
[1]章永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分布特征及成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05).
[2]赵林英,袁华,代俊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作者简介:姜彦艳,女,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东北地域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