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67-0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大、逻辑性很强、应用性很广的学科,很多人认为它既枯燥无味又不易让人理解掌握,且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易造成课堂气氛冷冰冰,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数学难学难解,久而久之,有的学生甚至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厌恶、抵触等情绪,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进而致使学习效果低劣、成绩下降。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紧切社会发展形势,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想方设法、积极进取,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并养成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创设情景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以及争取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活中必须的数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活用教材,更多地去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会引导学生从教室、校园、家庭、社会生活找圆;在教学“求某间房间的粉刷面积”时,我会就教室的情况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实际测量”时,我会先让学生对黑板、门窗的长与宽进行目测,再用工具进行测量,然后比较总结提高……这样采撷生活数学实例,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他们容易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自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二、创设愉悦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一堂课的开始之时,我常利用生动的故事、愉快的游戏、悦耳动听的音乐、幽默的谜语等趣味性活动,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可能性”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做“猜一猜”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很符合少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针和分针”时,我通过“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完了一圈,弟弟才走过一格”的谜语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他们强烈的竞争探索心理,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激疑情境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充分运用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时,我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先让学生随意说出几组不同的三角形的边长,在老师随即就能说出每组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三角形时,很多学生感到惊奇。接着,再让学生动手组拼验证。之后,学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能这么快就作出判断,一种急于探究谜底的迫切心理便油然而生,从而诱发了学习兴趣。
四、创设探究情境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一开始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一个身高为5米的长颈鹿到一个平均高度为6米的坡地吃树叶,它能够吃得到树叶吗?这个富有探索性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个小手很快就举了起来,争着先来发表“试探”的见解。于是,我就根據学生们的回答开始上起了新课,结果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但会学,能学,而且乐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创设竞争情境
教育名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组织开展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用竞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以“抢答”、“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欢乐的小型竞赛进行教学,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不够好的也给予鼓励。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让他们在欢乐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举两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健康有益且紧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在良好的氛围里学习数学、喜欢数学,进而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教学达到完美的双赢。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67-0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大、逻辑性很强、应用性很广的学科,很多人认为它既枯燥无味又不易让人理解掌握,且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易造成课堂气氛冷冰冰,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数学难学难解,久而久之,有的学生甚至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厌恶、抵触等情绪,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进而致使学习效果低劣、成绩下降。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紧切社会发展形势,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想方设法、积极进取,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并养成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创设情景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以及争取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活中必须的数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活用教材,更多地去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会引导学生从教室、校园、家庭、社会生活找圆;在教学“求某间房间的粉刷面积”时,我会就教室的情况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实际测量”时,我会先让学生对黑板、门窗的长与宽进行目测,再用工具进行测量,然后比较总结提高……这样采撷生活数学实例,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他们容易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自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二、创设愉悦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一堂课的开始之时,我常利用生动的故事、愉快的游戏、悦耳动听的音乐、幽默的谜语等趣味性活动,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可能性”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做“猜一猜”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很符合少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针和分针”时,我通过“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完了一圈,弟弟才走过一格”的谜语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他们强烈的竞争探索心理,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激疑情境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充分运用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时,我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先让学生随意说出几组不同的三角形的边长,在老师随即就能说出每组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三角形时,很多学生感到惊奇。接着,再让学生动手组拼验证。之后,学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能这么快就作出判断,一种急于探究谜底的迫切心理便油然而生,从而诱发了学习兴趣。
四、创设探究情境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一开始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一个身高为5米的长颈鹿到一个平均高度为6米的坡地吃树叶,它能够吃得到树叶吗?这个富有探索性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个小手很快就举了起来,争着先来发表“试探”的见解。于是,我就根據学生们的回答开始上起了新课,结果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但会学,能学,而且乐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创设竞争情境
教育名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组织开展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用竞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以“抢答”、“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欢乐的小型竞赛进行教学,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不够好的也给予鼓励。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让他们在欢乐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举两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健康有益且紧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在良好的氛围里学习数学、喜欢数学,进而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教学达到完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