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件作品总会留下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生境遇的烙印。无可否认,鉴赏诗歌必须从诗歌本身入手,从语言文字入手,从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分析,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绪或诗旨。但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诗风的变化跟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密切关系。《醉花阴》与《声声慢》即为如此。二词虽同出李清照之手,却是作者不同时期思想变化的深刻体现。
初读《醉花阴》,有种迷蒙清丽之感。虽说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收束,来显现词人的忧愁之深之重,但其所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却是华丽凄美的。作者选取了这样几个意象:“昼”“半夜”“玉枕”“纱厨”“黄昏”“酒”“黄花”“西风”等。白昼黑夜本是再平常不过的时间概念,但作者在“昼”前加上了“愁”字和“永”字,即让人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漫长无聊,还可感受到词人此时心情的抑郁。漫长的愁绪就像那金兽炉上燃烧的瑞脑香,烟雾袅袅,终日萦绕在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心头。是什么让她如此之愁?下句的“佳节又重阳”既点明了时令,也暗示了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之时本应该亲人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感受。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无奈之下,仍遵循重阳的风俗,独自“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虽然这般地借酒浇愁,菊花的幽香却盛满了衣袖。怎不让人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更是让人愁从中来。末尾三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说作者抑不住思恋之愁。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让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特别是“人比黄花瘦”,更渲染了这样一种愁情。不过,这样的愁情虽深虽浓,却是一个在华堂高屋之中、生活安稳、衣食无忧的闺中少妇发出的感叹,无非是借眼前景物抒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而己。所以词中见不到半点历经丧乱之苦的哀痛之感,故而可以断定:此词为词人早期之作即南渡前作品,表现贵妇闺中寂寞思亲之感。
而《声声慢》结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则直接表明情感是悲苦的。抓住这一句,也就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次第”是什么时候?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悲的?带着疑问,再读诗歌。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词的运用,让人倍感悲凄,词人到底在寻找什么,为什么感到冷清,为什么如此凄惨悲戚?似乎这愁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谅的愁苦,她愁什么呢?仅仅是孤单寂寞吗?再读下去,一系列表现悲苦的意象纷至沓来: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借酒浇愁本是古人常见消愁方式,却抵挡不住“晚来风急”,原来是酒力压不过心愁,才觉酒味之淡。无奈之下,仰头望天,却见旧时相识之过雁。雁曾传书寄相思,如今却只有低头伤心的份。难道她人生中遭有变故,以致连传信的大雁都不需要了?低头见满地堆积的黄花,如今自己也容颜憔悴,怎能有心摘得?由此断定此为晚年之作,应有可能。再到一个人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悲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点点滴滴,似乎都滴到人的心坎上,不由愁绪更添。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于是,我们可以断定此词为词人晚年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伤痛之作。
同样的“黄花”,何以引发出作者愁情的程度不同?又何以产生《醉》愁《声》悲的不同意绪呢?那显然是生活境遇的改变,人生阅历的深浅造成的。李清照的作品在南渡前后风格有很大的改变,即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所抒之愁为闲愁、离愁,风格清丽婉转;南渡后则描写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时期的生活,多表现思夫、思国、思乡之情,所抒之愁为浓愁、哀愁、悲愁,风格沉哀凄苦。一句话,李词前期侧重写愁,后期侧重抒悲。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醉花阴》乃前期作品,《声声慢》乃为南渡后之作。
鉴赏此类诗歌以什么为抓手,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意蕴呢?如前分析:抓住主要意象,结合诗词语境,深入探知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推知诗歌的风格所在。再一种方法,是抓关键词语,比如直抒胸臆的词,某些表现情态、动作的形容词、动词等。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扣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明确只有分离的人盼团圆,才会借雁和月吐露情思;《如梦令》中借对雨疏风骤之后海棠花的关心,是“海棠依旧”还是“绿肥红瘦”,这问答争论之间,让人佩服作者观察自然界变化的细致之余,同时也明确了在闲适安稳的生活下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借助对意象的把握、对词句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同为南渡前所作。而《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中梅花意象在前后时期的心情对比,加上明显的“两鬓生华”,可以明确此词为晚年之作,即南渡之后的作品。而《武陵春》则扣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即可探知作者处于离乱伤痛之后的感受,应为南渡后所作。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延伸到所有诗词的鉴赏中,至于有些典故句,当然要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意蕴。
阅读下面的李词,试根据上文所述回答有关问题。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 《鹧鸪天》是李清照何时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2. 《鹧鸪天》中哪一句化用典故自况,来含蓄表达出自己此时的境遇与愁情的?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3. 《诉衷情》是李清照何时的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4. 《诉衷情》中的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此时的何种境遇?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5. 《浣溪沙》为李清照何时的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6. 《浣溪沙》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特点?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7. 《菩萨蛮》为李清照何时的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8. 《菩萨蛮》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什么情感?
1. B
2. “仲宣怀远更凄凉”句,借王粲写《登楼赋》的思乡愁绪表达了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3. A
4. “卸妆”“梦断”“月依依”等词语写出作者在夜深人静时醉酒醒来不能与丈夫团圆的无奈,只能借用揉搓残梅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5. A
6. 外貌美丽动人(绣面如芙蓉,一笑而生姿),性格大胆天真(写信给相恋之人,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心思细腻幽深(为与心上人相见而写信寄相思)。
7. B
8. 该词运用了反衬手法,充分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思乡之情,而“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初读《醉花阴》,有种迷蒙清丽之感。虽说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收束,来显现词人的忧愁之深之重,但其所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却是华丽凄美的。作者选取了这样几个意象:“昼”“半夜”“玉枕”“纱厨”“黄昏”“酒”“黄花”“西风”等。白昼黑夜本是再平常不过的时间概念,但作者在“昼”前加上了“愁”字和“永”字,即让人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漫长无聊,还可感受到词人此时心情的抑郁。漫长的愁绪就像那金兽炉上燃烧的瑞脑香,烟雾袅袅,终日萦绕在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心头。是什么让她如此之愁?下句的“佳节又重阳”既点明了时令,也暗示了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之时本应该亲人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感受。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无奈之下,仍遵循重阳的风俗,独自“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虽然这般地借酒浇愁,菊花的幽香却盛满了衣袖。怎不让人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更是让人愁从中来。末尾三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说作者抑不住思恋之愁。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让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特别是“人比黄花瘦”,更渲染了这样一种愁情。不过,这样的愁情虽深虽浓,却是一个在华堂高屋之中、生活安稳、衣食无忧的闺中少妇发出的感叹,无非是借眼前景物抒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而己。所以词中见不到半点历经丧乱之苦的哀痛之感,故而可以断定:此词为词人早期之作即南渡前作品,表现贵妇闺中寂寞思亲之感。
而《声声慢》结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则直接表明情感是悲苦的。抓住这一句,也就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次第”是什么时候?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悲的?带着疑问,再读诗歌。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词的运用,让人倍感悲凄,词人到底在寻找什么,为什么感到冷清,为什么如此凄惨悲戚?似乎这愁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谅的愁苦,她愁什么呢?仅仅是孤单寂寞吗?再读下去,一系列表现悲苦的意象纷至沓来: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借酒浇愁本是古人常见消愁方式,却抵挡不住“晚来风急”,原来是酒力压不过心愁,才觉酒味之淡。无奈之下,仰头望天,却见旧时相识之过雁。雁曾传书寄相思,如今却只有低头伤心的份。难道她人生中遭有变故,以致连传信的大雁都不需要了?低头见满地堆积的黄花,如今自己也容颜憔悴,怎能有心摘得?由此断定此为晚年之作,应有可能。再到一个人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悲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点点滴滴,似乎都滴到人的心坎上,不由愁绪更添。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于是,我们可以断定此词为词人晚年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伤痛之作。
同样的“黄花”,何以引发出作者愁情的程度不同?又何以产生《醉》愁《声》悲的不同意绪呢?那显然是生活境遇的改变,人生阅历的深浅造成的。李清照的作品在南渡前后风格有很大的改变,即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所抒之愁为闲愁、离愁,风格清丽婉转;南渡后则描写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时期的生活,多表现思夫、思国、思乡之情,所抒之愁为浓愁、哀愁、悲愁,风格沉哀凄苦。一句话,李词前期侧重写愁,后期侧重抒悲。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醉花阴》乃前期作品,《声声慢》乃为南渡后之作。
鉴赏此类诗歌以什么为抓手,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意蕴呢?如前分析:抓住主要意象,结合诗词语境,深入探知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推知诗歌的风格所在。再一种方法,是抓关键词语,比如直抒胸臆的词,某些表现情态、动作的形容词、动词等。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扣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明确只有分离的人盼团圆,才会借雁和月吐露情思;《如梦令》中借对雨疏风骤之后海棠花的关心,是“海棠依旧”还是“绿肥红瘦”,这问答争论之间,让人佩服作者观察自然界变化的细致之余,同时也明确了在闲适安稳的生活下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借助对意象的把握、对词句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同为南渡前所作。而《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中梅花意象在前后时期的心情对比,加上明显的“两鬓生华”,可以明确此词为晚年之作,即南渡之后的作品。而《武陵春》则扣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即可探知作者处于离乱伤痛之后的感受,应为南渡后所作。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延伸到所有诗词的鉴赏中,至于有些典故句,当然要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意蕴。
阅读下面的李词,试根据上文所述回答有关问题。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 《鹧鸪天》是李清照何时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2. 《鹧鸪天》中哪一句化用典故自况,来含蓄表达出自己此时的境遇与愁情的?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3. 《诉衷情》是李清照何时的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4. 《诉衷情》中的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此时的何种境遇?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5. 《浣溪沙》为李清照何时的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6. 《浣溪沙》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特点?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7. 《菩萨蛮》为李清照何时的作品?( )
A.南渡前 B. 南渡后
8. 《菩萨蛮》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什么情感?
1. B
2. “仲宣怀远更凄凉”句,借王粲写《登楼赋》的思乡愁绪表达了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3. A
4. “卸妆”“梦断”“月依依”等词语写出作者在夜深人静时醉酒醒来不能与丈夫团圆的无奈,只能借用揉搓残梅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5. A
6. 外貌美丽动人(绣面如芙蓉,一笑而生姿),性格大胆天真(写信给相恋之人,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心思细腻幽深(为与心上人相见而写信寄相思)。
7. B
8. 该词运用了反衬手法,充分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思乡之情,而“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