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变异与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关系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BV所激发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是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键.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是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执行者,而针对HBcAg的CTL应答决定病毒是否被清除.当HBV基因发生变异,可改变氨基酸分子的表达,尤其当CTL识别的重要表位发生变异会改变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其他文献
溶血曼氏杆菌常引起哺乳类动物呼吸道感染,偶可致人类呼吸道感染及败血症[1].其生物型A血清型1(A1)是主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窘迫,该菌引起的疾病病死率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了解其致病机制对研制疫苗、制备快速诊断试剂,以达到预防、快速诊断及治疗目的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苦参素用药后PreS1与HBeAg和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在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实验室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乙肝患者和乙肝抗病毒治疗者血清100份,检测PreS1、HBV-M和HBV-DNA等,分析PreS1在抗病毒治疗前后与HBeAg和HBV-DNA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HBsag和HBV-DNA阳性50人,其中HBeAg阳性30人中29人PreS1
患者男,34岁,因反复皮疹伴瘙痒6年,加重10 d人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颈部、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有瘙痒,在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予"皮炎平"软膏外用,口服氯雷他定,并使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多种激素类药物.近10天皮疹加重,全身均可见广泛红斑、丘疹,瘙痒加重.既往无乙型肝炎、肺结核等病史.曾有冶游史,并曾患"淋病",已治愈。